鐘媛
在血常規檢查中,末梢采血上機行血常規檢查時,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直方圖會出現不同程度異常,表現為假性降低或者升高,不同程度的影響了檢查結果。而靜脈采血性血常規檢查上述情況少見[1]。本文不同部位采血分別行血常規檢查,觀察上述兩種結果差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患者或者到我院參加健康體檢者共200例,其中80例為健康體檢者。所選患者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上述所選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0例,男106例,女94例。年齡8~63歲,平均年齡為(40.3±6.7)歲;其中40例為健康體檢者,其余60例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24例,其他系統疾病患者共21例。對照組患者100例,男104例,女96例。年齡10~68歲,平均年齡為(39.6±7.1)歲;其中40例為健康體檢者,其余60例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22例,其他系統疾病患者共1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采血后均在同一全自動細胞分析儀下檢測血常規。對照組采集末梢血,均在無名指指尖采血,一次性吸管吸取部分末梢血后注入抗凝管,立即混勻后取部分血液上機檢測,記錄檢測后血常規各項結果。抗凝血再放置10 min、30 min后分別上機檢測,記錄結果。觀察組取靜脈血,注入抗凝管,立即取部分血液混勻后上機檢測,記錄檢測結果,抗凝血再放置10 min、30 min后分別再上機檢測。記錄結果。
1.3 觀察指標 記錄觀察組和對照組不同時間(0 min、10 min和30 min)檢測結果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計數。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白細胞、血小板計數在不同時間點檢測結果比較對照組0 min、10 min、30 min白細胞計數分別為(11.2±5.2)×109/L、(9.6±3.4)×109/L、(9.5±4.3)×109/L;對照組 0 min、10 min、30 min血小板計數分別為(210±55)×109/L、(283±61)×109/L、(284±49)×109/L。觀察組 0 min、10 min、30 min白細胞計數分別為(7.6±1.9)×109/L、(7.5±2.0)×109/L、(7.4 ±1.8)×109/L;對照組 0 min、10 min、30 min血小板計數分別為(227±74)×109/L、(229±58)×109/L、(228±62)×109/L。對照組10 min白細胞計數和30 min白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0 min白細胞計數、30 min白細胞計數分別與0 min白細胞計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0 min血小板計數和30 min血小板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0 min血小板計數、30 min血小板計數分別與0 min血小板計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同時間點血小板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同時間點白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血常規檢查多采用全自動細胞分析儀下檢測。末梢采血時,由于擠壓等作用,不可避免地導致組織液進入血液標本中,可導致血小板形態發生改變,引起血小板發生聚集反應,細胞分析儀會識別為淋巴細胞而導致檢測結果中白細胞計數升高,淋巴細胞的百分比會升高。隨著放置時間延長,抗凝管中EDTA-K2逐漸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形態逐漸恢復到球形,逐漸恢復到采血前狀態[2,3]。而靜脈血沒有上述組織液等影響,不會發生血小板聚集等導致的假性升高。
本文結果顯示,靜脈血血常規檢測中血小板和白細胞計數不同時間點計數無顯著差異,而對照組10 min和30 min血小板計數和白細胞計數沒有差異,但和0 min相比有差異。說明靜脈血采血血常規檢查結果穩定,可重復性高,結果更準確。
[1]陸培育,劉麗萍.末梢血和靜脈血與血小板測定比較.包頭醫學,2011,35(3):138.
[2]高瑤.不同途徑采血對血常規結果的影響分析.醫學信息,2011,24(3):913-914.
[3]梁委軍,董家書.EDTA-K2抗凝末梢血不同檢測時間對血小板計數結果的影響.海南醫學,2011,22(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