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藥學專業分析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郭偉
根據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分析化學學科特點,針對藥學分析化學教學的現狀,探索了藥學專業分析化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新思路,大大提高教學效果,適應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藥學;分析化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在藥學專業教育中,分析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與許多后續專業課聯系緊密,分析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是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必備基礎。藥學“分析化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化學分析法、儀器分析法。前者涉及大量繁瑣復雜的數學運算,后者涉及電學、光學等內容,而且學生沒有接觸過儀器,學生普遍感覺比較難以理解,并且抓不住主線和要點。因此,對于藥學專業分析化學,該如何教?如何學?如何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具備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分析化學教學研究的關鍵問題。
一般高校教師與學生交流很少,這種疏遠的師生關系對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十分不利的。為了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突破傳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單一角色,嘗試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者和學生的朋友等多元角色。讓學生從情感上愿意與教師親近,有心理學家認為教師的事業成功與否與他是否受學生的喜愛緊密相關[1],因為受學生喜愛的教師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藥學分析化學內容多,課時少,只能合理地、有選擇的刪除教材中部分陳舊與繁瑣的內容,突出專業性、實用性,詳細介紹與后續課程或今后工作關系密切的內容。如詳細介紹誤差和分析數據處理部分;化學分析中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略講。近年來,儀器分析在藥品檢驗和新藥研發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學內容應偏重儀器分析部分,如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熒光分析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及色質譜聯用技術等。
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對每章內容列出知識結構圖,授課前先讓學生通過結構圖了解本章內容,授課后重新根據知識結構圖梳理知識點,這樣學生就會把所學的看似龐雜、散落的內容串起來,條理清晰,聯系緊密,易于理解和掌握。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還可以打破章節之間的獨立性,如四大滴定講完后可以按基本原理、滴定曲線、指示劑、終點誤差等進行對比總結。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熒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儀器的主要部件可以放在一起對比記憶。
隨著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現在很多高校理論教學已經全部改為多媒體教學,完全取代了黑板加粉筆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選用動畫、視頻多媒體手段,既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比如儀器分析的講授中,通過觀看離子選擇性電極法測定自來水中氟離子含量的實驗視頻,學生對參比電極、離子選擇性電極、化學電池構建等相關內容會有形象的認識,感覺頓時豁然開朗。
但是,多媒體教學也有其不足之處,幻燈片屏幕容量有限,課件播放速度過快,學生筆記記不下來。如滴定反應中經常需要大量公式的推導,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學生可以跟著教師的書寫記筆記,書寫的過程也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時間。所以,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完全替代的,在更新教學手段時,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教授方法,應將多媒體與板書、適時的課堂講解有效地結合起來,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目前我國高等藥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2]。然而目前的教育方式還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傳統填鴨式的教學還是占主導地位,很少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大多數的學生對科研重要性缺乏認識也沒有科研經歷[3]。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嘗試:
第一,改變教學方式。在講授一種分析方法之前,先提出一系列導學的關鍵問題并要求學生從中國藥典或期刊中摘錄應用該方法進行某藥物分析的實例。這樣新穎的學習方式很受學生歡迎,增強了學習興趣,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達到培養其科研能力的目的。
第二,加大科研信息的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分析化學的前沿課題、學術上的最新研究動態或自己的科研內容適當地融入到理論教學中,以體現分析化學的活力和生機。
第三,增加課外科研活動。在高等院校,開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舉辦科技競賽、學術講座、科技展覽等等已經成為高校培養學生最為常見的形式[4],學校也積極鼓勵教師組織或支持學生成立學術研究小組,近年來,教研室每年也都將教師的課題對學生開放,吸引部分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
[1]皮連聲.學與教的心理學(第二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7-11.
[2]王建枝,劉聲遠,張業平,等.在醫學本科生教學中加強創新意識和科研技能培養的探索.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4,20(4):703-704.
[3]吳承堂,黃祥成,孫大成.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調查與分析.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17(3):35-36.
[4]謝寶平,楊潔,段文軍,等.分析化學教學中對藥學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探析.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1196-1197.
453003 新鄉醫學院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