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娟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46)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農村產業結構顯著優化,由過去的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單一形式,轉變為一、二、三次產業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村產業結構,農民收入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之間存在較強的耦合關系。要加快新疆農業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新疆農業現代化和跨越式發展,切實提高新疆農民收入,就必須加快新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僅在于工業化本身具有現代性,且結構變化將產生比較效率優勢,因為產業之間存在明顯收益差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勞動力從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轉移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手段。新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應該努力縮小新疆與我國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和實現跨越式發展戰略。
因此研究欠發達地區農村產業結構,揭示其特征及演變規律,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對促進該地區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為其他類似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農村產業結構經歷了長達近30年的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結構格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切入點的生產關系變革,將新疆農村經濟帶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軌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走向農林牧副漁業并舉、非農產業逐步啟動的多行業協調發展格局,但從總體看,并未完全擺脫農業粗放經營、基礎薄弱、綠洲生態脆弱、產業結構層次低的狀況,新疆的農村產業結構仍處于以農牧業為主、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的格局。
1978—1990年,新疆農村產業結構變動不明顯,呈現出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1990年后,農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重逐漸下降,由1990年的86.70%降至2000年的62.13%,降幅達到24.57個百分點。其間非農產業產值增速加快,年均增速達25.29%。同時非農產業產值占比在20年間共上升22.19個百分點,非農產業產值在2000年首次占到農村社會總產值的1/3。從非農產業內部來看,1990年后,農村工業和商飲服務業有較快增長,產值占比分別達12.23%和8.48%,年均增速在1990年前后分別為24%和32%左右。同期,農村建筑業和運輸業發展滯緩,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建筑業,增速呈下降態勢。這表明非農產業內部發展并不協調,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非農產業結構進一步的調整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由表1可知,1985—2009年,新疆農業保持了全面快速發展的勢頭,農業總產值高速增長,2009年比1985年增長22.94倍,其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分別增長19.68倍、9.54倍、28.87倍及62.35倍。經過20多年的調整,新疆農業實現了穩定持續發展。但是,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并不明顯,以種植業為主導的格局變化不大,其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雖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降幅較小,始終保持在65% ~75%之間;牧業產值比重雖有所上升但僅增長了5個百分點;林業和漁業所占比重則較小,反映出現階段新疆農業產業結構相對穩定。

表1 新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構成 單位:億元、%
種植業作為農業的主體,是新疆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由表2可知,20多年來種植業結構調整是顯著的,總體上表現為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逐年下降,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較198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了7.1%,但其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由65.1%降至42.6%;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長了244%,比重由23.6%升至49.6%。其中棉花播種面積增幅最為顯著,所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由8.9%升至30.2%,增長了5.56倍;蔬菜、瓜果播種面積增幅較小。經過20年來的逐步調整,新疆種植業結構確立了以棉花為農業的支柱產業,建成了國家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棉花種植面積、產量、單產均居全國首位。但是,畜牧業飼草飼料及瓜果、蔬菜播種面積卻不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新疆的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對新疆農業和農民收入貢獻過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疆生態農業的發展。

表2 新疆農村種植業播種面積及構成 單位:千公頃、%
2009年新疆非農產業就業人數為109萬人,占農村就業人數比重為24.22%,較1990年上升了16.6個百分點,增加86.91萬人。但與從事農業生產的426萬人相比,非農產業的從業人數較少,這說明新疆非農產業發展十分遲緩,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較慢。2009年農業產值為1990年的7.65倍,但同期農村就業結構中農業所占比重僅下降了2.27個百分點。這表明,一方面新疆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另一方面農村就業結構調整滯后于農業結構調整,大量因種植業效率提高而擠出的剩余勞動力仍滯留在土地上,制約了新疆農民收入的提高。
由圖1可知,中西部地區在傳統的農業資源開發及農業產業組織方式下,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且比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東部地區比重較小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62個百分點。新疆比重為65.2%,高出西部地區11.66個百分點,同時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49%。牧業是第一產業另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東中部地區牧業比重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區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24個百分點,新疆牧業產值比重達到24.2%,說明牧業是西部地區和新疆農業產業結構中的優勢產業,牧業產值是第一產業總產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促進該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應該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業比重各地區與全國水平差別不大,西部地區比重最高為4.63%,東部地區比重最低為3.18%,但新疆林業比重為1.9%,仍低于東部地區1.28個百分點,說明林業是新疆未來發展的前景產業。漁業以東部地區最為突出,比重達到15.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45個百分點,而西部地區僅為2.99%,新疆為0.8%。東中西部以及新疆在農業產業結構上的差異,決定了各自農村經濟增長水平的差異,進而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長水平,產生了各地區間農民收入的差異。
1980年,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在全國前列,高出全國平均值6.68元。1995年后差距逐漸拉開,到2009年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名跌至全國第25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270.07元,為全國均值的75.35%。從增長幅度看,2009年與1980年相比全國平均增長25.94倍,而新疆僅增長18.32倍。新疆城鄉居民收入比由1980年的2.4∶1擴大到2009年3.16∶1。從新疆農民收入的來源結構上說,家庭經營收入比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09年為79%,比1995年下降了6.14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逐年遞增,2009年為461.5元是1995年的7.16倍,但占總收入的比重僅為11.88%;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所占比重均較小,表明家庭經營收入是新疆各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非農收入對新疆農民收入貢獻份額很小,反映出新疆農民來自農村二、三產業,收入比重低,鄉鎮企業發展遲緩,農村勞動力轉移難,絕大部分農民仍滯留在農業部門。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新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另一方面由于農民觀念落后,農村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不足、語言障礙、勞動力素質低等原因,嚴重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阻礙了新疆農民收入的增加。

圖1 2009年新疆與東中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產值及構成比較

圖2 1979—2009年全國和新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1978年,東中西部地區農民年均收入分別為140.41元、130.98元和109.46元,新疆為119元,高于西部;2000年后,東部地區增長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14%左右,中部地區年平均增長率為13%左右,西部地區年平均增長率為12%左右,新疆是在9%~10%之間,說明東中西部地區間以及與新疆農民收入差距呈擴大態勢。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來看,東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小于中部,中部又小于西部,新疆則低于全國水平。
2009年家庭經營收入比重全國已降至49.03%,東部地區農民收入最低的海南省僅為72%,新疆則高達79%;而工資性收入比重全國為 40%,上海則高達69.46%,成為全國農民純收入最高的省份,新疆僅為11.88%,低于全國均值28.12個百分點。這表明新疆與東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非農產業上,東部地區農村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是產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新疆應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切實提高新疆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數據取擇自《新疆統計年鑒》1980—2009年的新疆農業產值(Xl)、林業產值(X2)、牧業產值(X3)、漁業產值(X4)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Yt)作為農民收入變量,建立模型:

由于自變量的數值比較大,在對因變量進行解釋時,為了消除自變量波動性以及消除模型中出現異方差等現象,對4個自變量取對數。最終建立模型為:

其中 μ 是隨機誤差項,β1、β2、β3、β4作為彈性系數,分別反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程度。采用Eviews6.0軟件估計結果如下: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多元回歸模型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各因素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具有顯著性,變量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漁業產值能夠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9.99%作出解釋。
根據對數模型的彈性解釋,新疆農業的發展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為39%,是四大產業中對農民增收貢獻程度最多的一個因素,其次是林業和牧業分別為29.52%和27.43%。這也充分說明新疆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比較顯著,打破了以傳統的農業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實現了林牧業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促進新疆農民收入長期增長的重要因素。新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將重心逐漸向其他產業轉移,在保證棉花等優勢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優化新疆未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新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業發展在帶動新疆農民長期收入增加方面作用顯著。運用灰色理論中灰色關聯的求解過程和方法,可計算得出新疆農業主要產業收入與農民收入的關聯度。選取2000—2008年新疆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中的9個來源構成(由于部分年份新疆漁業收入和文教衛生業收入占家庭經營純收入比重太小,所以不作分析)。

表3 農業主要產業收入與農民收入的關聯系數
根據灰色關聯度結果分析,各關聯度值都大于0.5,說明各因素與農民收入中的家庭經營純收入都有很強的相關性,排序為R1>R8>R6>R3>R9>R5>R2>R7>R4。在主要產業收入中,農業收入對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影響最大,其次是牧業收入,這也符合新疆目前實際情況。1990年以來,農業收入占家庭經營收入比重呈逐年遞減趨勢,牧業收入比重呈上升趨勢,但自2004年以后有所回落,而林業收入所占比重呈緩慢上升趨勢。從增加農民收入角度來看,新疆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由農業收入逐漸向牧業收入和林業收入等其他產業收入轉變。在其他家庭經營純收入來源結構中,社會服務業收入與交通、運輸和郵電業收入與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的灰色關聯度為0.9469和0.9142,僅次于農業收入,說明近年來新疆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的增長與非農收入的增長有密切關系,但仍未超過農業收入。同東部地區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中非農收入增加超過農業收入相比,新疆農業收入占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重很大,處于主導地位,這也成為新疆農民收入與東部地區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第一,從總體來看,新疆并未完全擺脫農業粗放式經營模式、產業結構層次較低,仍處于以農牧業為主、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的格局。而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不明顯,以種植業為主導的結構變化不大,但林牧業有了較快發展。
第二,新疆農業的發展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為39%,是四大產業中對農民增收貢獻程度最大的一個因素,其次是林業和牧業分別為29.52%和27.43%,說明新疆農業產業結構打破了由傳統的單一農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逐漸向其他產業轉移,實現了林牧業的快速發展。
第三,在新疆農業主要產業收入中,農業收入對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影響最大灰色關聯系數為0.970794,其次是牧業收入,而社會服務業收入和交通、運輸和郵電業收入與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的灰色關聯度為0.9469和0.9142,高于林牧業收入的關聯度,說明近年來新疆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的增長與非農收入的增長有密切關系,但仍未超過農業收入。
新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的產業、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農業深度化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新疆農業現代化和跨越式發展。農業結構調整方面應加快調整種植業結構,推進農業由二元結構向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三元結構發展,提高種植業的經濟效益;大力發展林果園藝業,把林果業培育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個支柱產業;推進農牧業由大變強的轉型升級,農牧產品生產向流通和精深加工轉變。農民持續增收方面: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推動鄉鎮企業產品優化升級,引導企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創收,引導農民從種植業向種養業、特色林果業、設施農業轉移,由農業內部就業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由季節性轉移向常年穩定就業轉移,支持新疆各地與內地省區、企業和對口幫扶單位建立勞務協作關系,擴大地區勞務輸出。
[1]Galor,O.J.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J].Review of Economics Student,1993(60):35-52.
[2]Kuznets.Economics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
[3]Jeanneney,S.G,P.Hula.How Does Real Exchange Rate Influence Income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2001(64):529-545.
[4]趙人偉,基斯·格里芬.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5]馬九杰.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收入差距變化[J].改革,2001(6).
[6]高志剛.區域經濟差異理論述評及研究新進展[J].經濟師,2002(2).
[7]李實,古斯塔夫森.中國農村少數民族與漢族居民收入的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2002(3).
[8]王小平,朱葉.基于VAR模型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