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老莊道家價值觀論綱

2012-01-24 02:33:45孫偉平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2年3期
關鍵詞:老子智慧價值

孫偉平

學術界涉及老子、莊子道家價值觀的論述可謂汗牛充棟。但由于一般價值論產生的歷史不長,立足一般價值論,從價值觀的內在結構出發,對老莊價值觀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和剖析,還有很大的空間。這里我們依據一般價值論,在前賢工作的基礎上,從價值觀的基本結構出發嘗試進行歸納,并加以扼要的分析和論證。

一、“人道合一”的價值主體意識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核心概念、最高范疇,是世界的本原和人類活動的根據。道家價值觀以“道”為基礎和旨歸,以“道”為本位價值。然而,什么是“道”呢?

相對于萬物之有名而言,“道常無名”,是一個玄而又玄、難以言傳的范疇。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莊子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莊子·知北游》)“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莊子·秋水》)語言不能論說、感性認知(意致)不能傳達的,正是無限的、具有超越性的存在本體——“道”。當然,由于“道”的重要性,老子、莊子等道家創始人作過一些描述和解釋,如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章》)莊子也說:“道不可有,有不可無。道之為名,所假而行。”(《莊子·則陽》)但因為老莊的言說神秘含混,幾千年來,人們對道的理解和解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

“先天地生”的道不僅獨立自存,寂靜無名,而且它的實際存在和循環運行虛緲無形:“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共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萬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老子·十四章》)“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莊子·大宗師》)

道雖然無名無形,卻又是獨立、永恒、自滿自足的真實存在,這正如莊子所說,道“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莊子·知北游》)。作為“先天地生”的本體,道化生萬物,“為天下母”、“萬物之宗”。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莊子認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

萬物(“有”)皆由道(“無”)所生成,道是先天地生的一切事物的本原。但道化生萬物之后,并“不死”,而是隱藏于具體的“有”之后,作為萬物的內在依據永恒存在著。它就內在于天地萬物之中,體現于天地萬物之中,通過天地萬物之生長、變化而顯現其本體。《莊子·天地》云:“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莊子·天道》云:“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老子也說:“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就此而言,道又是有物有象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人們可以從自然萬物之中悉心“體道”、“知道”。萬物皆由道化生而成,皆依賴道而生長,只是道化生萬物之后,卻不把萬物占為己有、為其主宰,而是對萬物不加支配干涉,無所作為,任其自然。

道總攬萬物,自然“道不遠人”。在自然之道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體道”、“得道”。老子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老子·六十二章》)但在“先天地生”、“為天下母”、決定包括人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大道面前,人并不是什么特別的存在,唯有遵循天道,依道而行。道家要求人們拋棄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人類中心主義,放棄一切無謂的智謀、機巧和努力,全身心地追求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和統一,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游乎天地一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這是一種天(道)人合一、“物我一體”(物我、主客之別泯滅)的境界。如果人作為價值主體,能夠“體道”、“得道”,能夠達到與道之本體、與載道之天地萬物渾然一體的狀態,即莊子所謂“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那么,就能進入一種忘我的自由境界,無為而無不為,在浩渺的宇宙中“逍遙游”。反之,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堅持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無視自然之道,突出自我,“智慧”處世,逞強好勝,恣意妄為,那么,難免會違背天道,導致各種反主體性效應,找不到救世與自救的良方。表面上,人的主體性得到了高揚,但實質上,實現的是人的物化和異化,如當今世界生態失衡,資源能源危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人內心日益苦悶壓抑,這是人作為價值主體的自我放逐、自取滅亡。

二、“道法自然”,以“道”為本位價值

在老子、莊子看來,化生萬物、“為天下母”、“萬物之宗”的道是一切價值之源,是一切價值的根據。道就是本體,就是意義,就是本位價值。因此,人們一切活動的目的,就在于求道、體道、悟道,依道而行。“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二十二章》)

那么,如何才能體道、求道、悟道、依道而行,從而追尋美好社會理想,并發掘出生命的意義?老子給出的良策是“道法自然”。《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主張貫通天道與人事,要求人類以天道為法。由于道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天道,因而效法道,也就是效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正因為如此,老子要求人們自然而然,不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不要任何人為的約束規范,如同初生的嬰兒一般,隨緣自適,率性而為。

莊子進一步提出,要“因任自然之性”,摒棄一切矯揉造作之為。莊子以馬為喻加以說明:吃草,飲水,奔跑跳躍,蹄可踏霜雪,毛可御風寒,這些是馬的“真性”。而人自以為善于治馬,于是給馬剪鬃、燙印、鏟蹄、釘掌、加絆、上籠頭、帶鐵嚼……如此做法,實際上破壞了馬的自然本性,是反自然的行為。

老子、莊子都認為,人應該自然而然、恬淡虛無地生活,以從容超然的心情看待世界,以自然無為的態度優游人世。作為社會的人,“民有常性”,而統治者、“圣人”們“智慧”、“有為”的結果,則破壞了人的自然本性。這是一切社會問題之根源。

在老子看來,太古之人,不識不知,無欲無為,就如同“赤子”(初生的嬰兒),是能“體道”、并與道一體者。后來,隨著世界日益進化,人事日益復雜,人們的智慧漸長,本領日多,而惑于物欲,違背了道的自然無為的本性,大道因而逐漸泯滅了。這時候,一心救世的圣人們,例如儒家的孔子,卻舍本逐末,說仁義,倡孝忠,作禮樂,希望憑借各種繁文縟節,節制欲望,復歸大道。然而不幸得很,欲望并不能消滅,人人趨于私利,“禮壞樂崩”,時世不再清明,社會秩序日益混亂。老子認為,這顛倒了事情的本末:“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十八章》)莊子更是嘲諷、揭露:“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行仁義,圣人之過也。”(《莊子·馬蹄》)

老子認為,仁義禮樂之類人為的價值是對道之本位價值的背離,是對病入膏肓的病態社會開出的舍本逐末之藥方。究其實,智慧智巧、仁義禮樂、忠孝慈愛,原是大道之廢所導致的后果,以此拯救病態社會之弊,如同抱薪救火,不僅于事無補,無益于天下,反而可能起反作用,將社會導入愈加忙亂、不可救藥之深淵。老子大聲疾呼,應該純任自然,拆除物累,返璞歸真,復歸于虛靜,回歸大道。

正如《太平經》所說:“自然之法,乃與道連,守之則吉,失之有患。”[1](P472)順應素樸自然恬淡無為,合乎自然之道,體現了真、善、美的統一,是最高的人生價值境界。這種“道法自然”、物我貫通、人道合一的思想,否決了“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否棄了人超越自然、凌駕于自然之上的特權,否棄了一切違反自然法則的胡作非為,強調人僅僅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順應自然,率性無為,才能根深蒂固,長生久視。這同時也是一種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智慧,在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但人類依然無度索取、強力作為的當今世界,具有深刻的警示和啟迪意義。

這一思想穿越時空,在海內外激起了強烈的回響。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物理學之道》的作者弗·卡普拉對生態危機深表憂慮,對老子關于自然和諧的思想欣賞有加,認為在偉大的諸傳統中,老子提供了最深刻、最完善的生態智慧。他特別推崇東方哲學有機的、生態的世界觀,認為西方能否真正吸收東方的有機哲學,以突破西方占主導地位的機械的、局部性的世界觀,是一場關系到西方文明能否繼續生存的真正的文化革命。普里高津對道家的整體自然觀也十分贊賞。他認為,他的自組織宇宙是自發宇宙,突破了西方的主客二元論傳統;他的整體自然觀與“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是相通的,他相信,“我們正愈益接近兩種文化傳統的交匯點”[2](序)。今天的深層生態學、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特別是標志著文明轉型的“生態文明”,更是明顯吸取了老子、莊子的“道法自然”、人道合一的“生態智慧”。

三、“齊善惡”等相對主義價值標準

就老莊的價值標準而言,誠然只能是自然、樸素之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二十一章》)“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德”的運行必須以“道”為唯一的法則和準繩。然而,大道不言,且道是一個獨立、無形的總體性范疇,因而面對具體的領域、事物,人們顯然需要具體的評價、選擇標準。

老子的具體價值標準以及相應的價值評價充滿辯證色彩。在老子看來,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任何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二章》)其中,不僅揭示了矛盾雙方互相依存才能存在,而且包含有取消事物的差別性,“齊善惡”、“同美丑”之類相對主義意蘊。老子特別強調,矛盾雙方不是僵死不變的,在發展中都可能向對立面轉化。“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老子·四十二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五十八章》)矛盾雙方的轉化生生不息,永無窮期。

當然,從價值標準的角度看,老子尚未完全否定善惡之差別,只是認為,它們之間的差別微不足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老子·二十章》)莊子的思想相較老子,則更為徹底、激進。

莊子觀察到,具體的價值及評價是主體性的,因時因人而異。“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胠篋》)他與老子一樣,對人類人為的價值區分、實踐選擇和行為,并不以為然。特別是他對儒家所崇拜的有德之君頗多非難: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也,名曰治之,亂莫甚焉!因為,有德之君奮發有為,導致百姓不得安其性命之情。如此而猶謂之圣人,不可恥乎!

莊子的“道眼”頗為清冷:“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一齊,孰長孰短。”(《莊子·秋水》)他堅持萬物平等,反對將具體的價值標準絕對化,認為人世間的一切是非、善惡、美丑,等等,并無原則界限,都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齊物論》)。是非可以不論,善惡不妨并存,圣人尚智慧,設差別,講仁義,教禮樂,一切本沒有什么意義。“與其譽堯而非桀也,孰若兩忘而化其道。”(《莊子·大宗師》)“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因而應該循道自化,“齊萬物”,“等貴賤”,“一生死”,“不遣是非”,“不以好惡內傷其生”(《莊子·德充符》)。

莊子生活的時代,相比老子的時代更為悲慘,以周禮為核心的道德價值淪喪。在絕望而悲劇性的人生中,莊子不僅同是非、齊善惡,而且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惡乎可?可于可。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莊子·齊物論》)

在莊子看來,甚至人之生死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在自然之道的恒久變遷面前,一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而體道、悟道的最高境界,則在于超越生死,人與自然徹底融合為一體:“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莊子·齊物論》)人之生死與自然萬物的生死變化一樣,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生死并非始終,存亡只緣自然,因此,死亡又有何懼哉?“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莊子·大宗師》)甚至,莊子還將死視為對生之煩惱、痛苦的徹底解脫。當莊子的妻子辭世時,好友惠施前往吊唁,卻見莊子不僅毫無哀色,反而在“鼓盆而歌”!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何況是非、美丑、善惡耶!

總之,老莊立足樸素之道,遵從道法自然原則,反對一切人為的價值區分、一切以智慧為名的所作所為。確實,離開了樸素的自然之大道,過分執著于是非、善惡、美丑,甚至生死,又有什么意義呢?人類的那些智慧、學識、機巧、造作,又能發揮多大作用呢?世事無常,人生如夢,很多時候,人類越是智慧覺悟,越是恣意作為,越可能背離自然之道,走向自己的反面,異化自己,為自己掘墓。

四、“絕圣棄智”、“無為而治”的價值行為取向

老子認為,道是自然的,正因為自然,因而人們應該“法自然”,知秉執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

在老子看來,現實社會中的諸種難題之所以無法解決,皆由于人們的欲望,由于人們不知足,由于有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也就是說,由于人們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欲望太多,欲壑難填,因而導致了各種難解的現實困境和問題。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沉醉于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欲,導致人神昏意亂,失守生命之本真。為了滿足無止境的欲望,人們各自逞才、逞智、逞力、逞強,結果沖突與紛爭不斷,斗得你死我活。《老子》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智慧出,有大偽”;“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五十七章》)人世間各種理論學說,各種科技發明,各種實用工具,各種智巧手段,不僅未能使人們回歸道德的理想境界,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社會矛盾,加劇了各種社會紛爭與沖突。

鑒于此,老子主張內心平靜,真氣流暢,見素抱樸,返璞歸真,清靜無為。他要求人們“去甚去奢去泰”,少私寡欲,放棄才、智、力、強,不妄加任何人為的作用,不妄作任何意志上的掙扎。“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老子·十九章》)

老子反復申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他特別告誡統治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老子·二十九章》)老子斥禮樂,排刑政,惡甲兵,倡導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老子·三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高明的統治者只是順勢而動,謹循民心之所向而無忤之,令百姓感覺“不知有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

當然,“無為”并不是目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的實質是反對恣意妄為、勉強從事、逞強好勝。為此,老子進一步倡導“致虛極,守靜篤”,認為只有通過“無為而治”,才能達到“無不治”:“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八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二十二章》);“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老子覺得,只要人們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九章》)之理,只要人們舍棄爭先爭勝之心,做到無欲、無事、無為、好靜,做到“知足、知止、去甚、去奢”,做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回歸素樸、無知、無慮的自然境界,如初生的率性天真的嬰兒般,那么一切將隨緣自化,徹底解脫人世間的紛爭和煩惱。“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

莊子將“無為”視為天地萬物根本的存在方式、道法自然的最高行為原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游》)莊子認為,人應該“無為”,順應自然無有人為,順應萬物之理而不為不作。“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莊子·天道》)

莊子特別強調天然與人為之異,強調率性自然,“無以人滅天”:“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莊子·在宥》)若“以人滅天”,更多使用人為的手段,如絡馬首、穿牛鼻,甚至續鴨脛、斷鶴脛,只能釀成悲慘與不幸。就如同“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智慧巧謀破壞自然本性,導致天下大亂。他認為,人們為求知爭勝,而使心逐外物,以有涯追無涯,損耗“真君”精神,于“真我”實在是有害無益。因而,人應該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通過“無所可用”以成己之大用。“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近年。”(《莊子·養生主》)

莊子希望達到“忘形”,“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不受任何世俗的是非、善惡的束縛,不役于物而與道同體,放浪形骸,隨緣自適,“安時而處順”,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莊子以及后期道家還把老子的“滌除玄鑒”發展為“心齋”、“坐忘”,以達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虛靜境界為能事。這已經與佛教之禪相似相通了。

五、“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價值實踐方略

老子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不可能恒久不變,總有沒落的一日,正如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而且世事難測,物極必反,因而為人應該溫和、謙虛、知足,不要矯揉造作,不要恣肆放蕩,不要沒有節制,不要逞強好勝。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六十七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只有寬容、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因此,“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

在慈、儉的基礎上,老子推崇“貴柔”學說:清虛自守,后發制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老子不僅反復申說,“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四十二章》),“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老子·七十三章》);而且不厭其煩地強調“柔弱謙下”的處世之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三十七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他認為“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而且,“柔弱勝剛強”:“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不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劉向《說苑·敬慎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老子的老師常樅(又作商客)臨死時,“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牙存乎?’‘亡矣。’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老子已深知柔存剛亡、柔弱勝剛強之理。因此,老子堅信保持質樸本性、柔弱處世、“不敢為天下先”的價值,即使“知其雄”,也要“守其雌,為天下谿”;即使“知其白”,也要“守其黑,為天下式”;即使“知其榮”,也要“守其辱,為天下谷”(《老子·二十八章》)。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否則不得善終。

老子深信,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因此,“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三十六章》)。以退為進,以屈求伸,才是達到目的的途徑。只有因任自然,清靜無為,絕棄智慧,使事物保持本來的狀態,使矛盾無從發展,才能“持盈保泰”,“得而不失,盛而不衰”。

老子本來是反對智慧、智巧的,可我們或許可以說,這里蘊藏著老子的一種高超、巧妙的處世大智慧。正如蔡元培所說:“老子固精于處世之法者。彼自立于齊同善惡之地位,而以至巧之策處理世界。彼雖斥智慧為廢物,而于相對界,不得不巧施其智慧。此其所以為權謀術數所自出,而后世法術家皆奉為先河也。”[3](P31)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老子的這種消極無為、“以退為進”的處世智慧,實際上也帶來了負面價值和消極影響。例如,中國乃至東亞不少人相信“無用之用”的無為之道,深信“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人怕出名豬怕壯”,以寂寞的無用、無為為立世處世之道。久而久之,這助推中國乃至東亞形成了一種虛靜、保守的“陰柔文化”。“陰柔文化”是與剛強、進取的陽剛文化相對立的。或許陰柔型文化自有其合理性與意義,如西方以剛強、進取(掠奪)、競爭、沖突為特色的陽剛文化,導致人的主體性過分張揚,造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日益尖銳。這種剛性的價值取向有待反思和調整,應該從陰柔型文化中吸取營養,尋求啟迪。但是,單純“尚柔”、以陰柔為主向度,長期浸淫于“清靜無為,柔弱處下”的氛圍中,也造成中國乃至東亞社會陽剛不足,進取失道,特別是減損了人的創造性的沖動和激情,消磨了人的斗志和奮發精神,諸種弊端日益明顯地突現出來。或許,合陰陽,兼柔剛,保持陰陽平衡,追求陰陽和諧,才是合理、恰當的文化價值觀品質。

六、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的素樸價值理想

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社會大動蕩時期。當時的思想家們飽覽社會動蕩,戰亂頻仍,民生疾苦,道德淪喪,在痛心疾首之余,卻又無可奈何。他們對現實社會充滿罪惡、混亂、無序、黑暗非常失望,對“損不足以奉有余”的強盜社會十分不滿。在對生存境遇和存在狀況進行嚴肅反思的過程中,老子、孔子、莊子等思想家都在尋找救世、自救的出路和良方。遵循傳統文化中的復古傳統,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出發,描繪了自己的復古藍圖和實現路徑。孔子的理想藍圖是效法周:“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試圖克己復(周)禮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莊子更是徹底的復古派,幻想回歸民風淳樸、道德純厚、恬淡自適、其樂融融的初民時代。

老子孜孜尋求的是一片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無為自化的樂土:“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其中反映了老子對技術和器物之厭倦,對甲兵和頻繁戰亂之反感,對百姓被迫不斷奔波遠徙之深切同情,對遠古自然樸素、無憂無慮的初民社會之向往。這種雖有初始文明卻又不受文明之累、與世隔絕、返璞歸真的素樸社會,在老子眼中簡直就是理想的天人合一、其樂融融的境界。

老子描繪的理想社會圖景既是復古傳統的集中體現,又深深影響了莊子及后來道家。人們曾經一再述說、闡釋這種理想。莊子更進一步做了發揮,認為萬物齊一于“道”,要求人們做到“遺棄世故”,“不為物役”,純任自然,保全其天真。他希望回歸到那種原始、蒙昧的社會之中:“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馬蹄》)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更是將這種社會理想具體化、形象化了。在“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種沒有社會制度、沒有技術發明的初民原始社會,自然素樸,率性而為,顯然不需要儒家仁義禮智信等規范,用不著君子圣賢來治理,通過純任自然,消極無為,天地人一體,就能達到“無不治”。

道家返璞歸真、超凡脫俗、充滿浪漫精神的價值依歸,與出自世俗人情、經世致用的儒家形成了鮮明對照。在道家看來,宦海沉浮,名利得失,世事榮辱,悲歡離合,一切原不過是過眼煙云。效法自然,聽從自然之道的召喚,超然通達,才是疲憊的心靈休養生息的港灣,才是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社會的唯一出路。在老莊思想的引領和熏陶下,返樸、超脫、恬淡、逍遙、歸隱、自由成為人們內心永恒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支柱。

古往今來,許多人縱情忘形于山水之間,與大自然為伴,追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逍遙境界。陶淵明描繪的桃源仙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悠然,不僅令文人墨客,也令許多達官貴人魂牽夢縈,衷心向往。即使已經走上儒家進取之路,也念念不忘“迷途知返”。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九章》)。老子在周朝日衰之際,毅然出關隱居;莊子則干脆拒受卿位,無為處世。后世人們往往深懷歸隱情結:范蠡功成便歸隱山林,泛舟于西湖;王維位居右丞,仍常常“悵然吟式微”;文壇泰斗蘇軾官至翰林,卻時時想“江海寄余生”;甚至壯懷激烈的岳飛,也萌生“痛飲黃龍”后解甲歸田的心愿……

誠然,老莊的價值理想及其行為選擇是“向后看”、以“復古”為取向的,應該說是一種消極保守的“退化史觀”。雖然老子、莊子幻想的“小國寡民”烏托邦不一定能夠實現,但反映了老子、莊子注重天然的真樸之性和內心的寧靜和諧,反映了他們希望實現人人“長生久視”、自由自在、社會安寧和諧的人道情懷。當然,在崇古復古的同時,他們實際上對人類“精神家園”懷有美好的期許,藍圖中包含著他們對未來社會的用心設計,包含著他們質樸的價值理想和終極關懷。他們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尋根歸本”的選擇路徑,與海德格爾的“還鄉”——“所有進入詩境的詩人的詩歌都是還鄉的”,“詩人的天職是還鄉”[4](P87)——在相當程度上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

在高度“發達”、物質豐裕但生態失衡、人為物役、“人對人是狼”、心靈無所寄托的現時代,我們確實應該捫心追問:我們身體所處的家園和心靈的“精神家園”在哪里?我們苦苦追求的一切是否真的有價值?我們是不是已經異化為“無根的”流浪者?我們是否應該徹底反省、“迷途知返”?

通過考察和分析老莊道家價值觀,人們或許可以從中得到深刻的啟迪。

[1]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2]I.普里高津:《確定性的終結——時間、混沌與新自然法則》,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3]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猜你喜歡
老子智慧價值
你好,老子
中國漫畫(2022年10期)2022-10-27 07:20:48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智者老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與創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老子說
智慧決定成敗
網球俱樂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欧美69视频在线|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成人播放|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国产一级α片|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1区|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国产一级毛片yw| 色婷婷成人网|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色亚洲成人| 国产爽妇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亚洲天堂伊人|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国产屁屁影院|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毛片基地|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在线观看视频99|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 红杏AV在线无码|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欧美日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青草视频久久| 成人福利视频网|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在线专区|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网址|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不卡网|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日本在线国产|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