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汝濤
彩色多普勒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價值
肖汝濤
目的探討原發性肝癌(HCC)的血流動力學超聲特征。方法選取原發性肝癌患者70例,85個腫塊。彩色多普勒檢測瘤周及瘤內的血供情況,測量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數。結果彩色多普勒表現腫瘤周圍被網狀彩色血流包繞。腫瘤內有血流色彩分布,可見血流由外周進入腫塊內,并分支成細小血流束。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能顯示腫瘤周圍及腫瘤內部的彩色血流圖像,并可判別其為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或擴大增寬的肝管,計測血管的截面積、血流的頻譜、血流最大最小及平均速度、每搏血流量及阻力指數(RI)等。
原發性肝癌;彩色多普勒超聲
原發性肝癌為我國常見的癌癥之一。以30~50歲間的男性發病率最高。彩色多普勒超聲能顯示腫瘤周圍及腫瘤內部的彩色血流圖像,并可判別其為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或擴大增寬的肝管,計測血管的截面積、血流的頻譜、血流最大最小及平均速度、每搏血流量及阻力指數(RI)等[1]。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肝臟腫瘤診斷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選取臨床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70例肝癌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分如下。
1.1 一般資料 原發性肝癌患者70例,其中男60例,女10例,年齡29~52歲,平均49歲。所有病例均經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證實。
1.2 方法 患者禁食12h,采用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MHz。首先進行二維超聲檢查,觀察肝臟及腫塊的情況,了解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數目、內部回聲及與周圍組織關系等,彩色多普勒檢測瘤周及瘤內的血供情況,測量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數。
早期時病變較小,肝臟形態可無明顯改變。隨著病變的增大,肝臟可有局限性增大、增厚。當病變區范圍較廣時,肝臟因增大、增厚顯著,而呈不規則形。彩色多普勒超聲可顯示腫瘤內血流信號,以腫瘤周邊部更豐富,脈沖多普勒檢測為動脈頻譜,阻力指數較高。超聲造影時,轉移性肝癌表現為動脈期整體或環狀增強,門脈期和延遲期消退明顯呈低回聲改變,且消退時間較原發性肝癌更早和更快。原發性肝癌的供養血管多為低流速、低容量的血流,需選取高靈敏度的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顯像儀(CDE)才能將2~3cm/s甚低流速顯示。多數原發性肝癌的彩色多普勒可顯示腫瘤周邊和瘤內混合性脈動血流,少數僅能顯示周邊脈動血流。瘤結節為細窄和網狀血流束包繞,弧形或半圓形由外向內,即由腫瘤的周邊向中央部發出細小的分支,血流多呈脈動性,呈紅色、藍色或混合彩色血流束,近肝門側的血流束常較靠近腫瘤外側的血流束粗而明亮,這種腫瘤血管的分布形狀,稱為“提籃征”[2],肝血管造影證實,提籃征的血流來自癌灶周邊移位的門靜脈和供養動脈。腫瘤內血流信號沿癌灶內分隔走行并進行分支,呈纖細的血流束,多為脈動性血流。部分腫瘤內僅見細小的星點狀血流閃爍,但具有良好的再現性。有時癌灶內可顯示五彩鑲嵌血流,提示有小的動、靜脈分流存在,為動、靜脈瘺形成,引起局灶血流壓差增大的表現。肝內小動脈血流信號增多,以病變所在葉明顯,朝向癌灶區,走行紆曲,內徑寬窄不一,失去逐漸變細之形態,大部分呈五彩血流,可由肝門追蹤延續于病灶周邊。合并門靜脈主干癌栓阻塞者,可有擴張的肝內動脈分支。
原發性肝癌的診斷,目前臨床首先依賴甲胎蛋白的測定,然而甲胎蛋白陽性者,仍需與繼發性肝癌、胚胎性癌及其他肝病相鑒別。甲胎蛋白陰性的肝癌患者占20%~30%,仍需依賴其他診斷方法進行鑒別,超聲顯像則為首選的影像診斷方法。超聲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準確率已達90%以上。實時超聲對原發性肝癌的檢查,首要目的在于早發現、早診斷,以期達到早治療。應用高靈敏度超聲灰階顯像對亞臨床型小肝癌的診斷和定位診斷實現了可行性和及時性[3]。彩色多普勒可實時顯示灰階超聲圖上不易顯示的血管內血流或判定灰階圖像上性質難以確定的管道結構,而且可較準確地描述這些血流的瞬時改變而不干擾其本身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以往只能通過血管造影等創傷性手段方能診斷的肝癌,現已可由彩色多普勒代而為之,小肝癌的定位診斷已達到1.0cm的水平,并可就手術或介入治療的效果進行動態及血流動力學的無創性評價。另外,也可先應用彩色多普勒宏觀巡查,找到肝內感興趣區,確定取樣容積的部位,再用頻譜多普勒對該部位血管性質和血流狀態作詳細記錄和分析。近幾年出現的高敏感彩色多普勒及聲學造影術能檢出甚低流速的腫瘤血管,可大大提高腫瘤的血管檢出率,使臨床對肝癌的供血多少及分布情況能有更全面的了解。體態較胖的患者或病灶位置較深者,需要患者屏氣予以配合。
[1] 張天澤,徐光煒主編.腫瘤學下冊.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927-930.
[2] 陳敏華主編.腹部疾病超聲圖譜.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71-75.
[3] 朱世亮.肝臟腫瘤的超聲診斷.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0,16(3):217-219.
102618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