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16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臨床研究
王曉霞
目的探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效果。方法對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16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進行隨訪研究。結果 16例患者均為單眼發病,其中81.3%為動眼神經麻痹。經過積極治療,87.5%的患者眼位復視消失,恢復正常,眼球運動正常;92.3%隨訪者沒有復發。結論早期、有效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治療;復發
當前,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當前醫療技術的進步和檢查治療方法的改進,糖尿病患者的壽命不斷延長,但糖尿病引起的致盲率不斷增加[1]。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病屬于慢性代謝障礙性疾病,是導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的重要原因。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共1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診斷標準[2]。患者年齡在40~74歲之間,平均為(58.5±6.5)歲。男7例,女9例。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15例,另1例患者為先診斷出眼肌麻痹后確診為糖尿病。糖尿病病史者糖尿病病程為2~26年,平均為(9.8±3.3)年。患者血糖介于11~23mmol/L之間,平均為(18±4.7)mmol/L。16例患者合并有高血脂高者8例,合并高血壓者10例。16例患者均為單眼發病,其中左眼10例,右眼6例。16例患者中,動眼神經麻痹者13例(81.3%),3例(18.7%)為外展神經。其中,6例為痛性動眼神經麻痹,7例為外展神經麻痹所致外直肌癱瘓。所有患者均經胸部X線、頭顱CT、內科各項檢查診斷為Graves病及高尿酸血癥引起的眼肌麻痹。
1.2 臨床表現 本組16例患者均以復視為首發自覺癥狀,其中5例患者同時有同側上眼瞼下垂表現,3例患者伴有同側眼眶疼和頭疼,1例重癥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
1.3 實驗室檢查 檢查患者的空腹血糖進行糖尿病的診斷,通過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Graves病及高尿酸血癥引起的眼肌麻痹。
1.4 治療方法 首先給予患者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對于高血壓患者給予降壓藥物,高血脂患者給予降血脂藥物作基礎處理。給予患者維生素B1、B12等口服(每粒/日)以改善微循環,增加腦部血液供應和腦神經營養。對于無皮質激素應用禁忌以及癥狀較重的患者,可以給予小劑量的皮質激素(地塞米松40mg)靜脈滴注,療程為2~4周。同時給予患者鎮痛、鎮靜藥物以緩解疼痛。部分患者可進行眼外肌牽拉按摩。根據患者病情程度,進行為期3~14周的治療。
近期療效:16例患者經過治療后,14例(87.5%)眼位復視消失,恢復正常,眼球運動正常。遠期療效:13例成功隨訪者中,1例(7.7%)因治愈后患者飲食生活習慣沒有很好堅持,導致血糖回升引起眼肌麻痹的復發,12例(92.3%)患者沒有復發。復發者經過6周的治療癥狀緩解。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當前多數研究認為其可能與血管和代謝因素有關。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糖尿病患者增多的毛細血管使得基底膜增厚、管腔變窄、血液的粘稠度上升,容易引起微血栓,致使神經組織缺血、缺氧,以致其支配的肌肉功能下降。②體內高血糖狀態能夠引起機體的代謝紊亂,阻礙正常糖酵解途徑,細胞內山梨醇堆積、滲透壓增高,導致神經細胞發生腫脹。③體內高血糖狀態影響了肌醇磷脂的代謝,降低了Na+-K+-ATP酶的活性,致使神經內環境缺氧引起神經結構損害。
高血糖引起的神經系統并發癥以周圍神經為主,較少累及腦神經。腦神經改變又以動眼神經為主。本例中,動眼神經麻痹占81.3%。這可能由于動眼神經主要受到眼動脈、大腦后動脈和硬腦膜下垂體動脈的供應,沒有側支循環的支持。當血管閉塞時,神經內膜微血管出現繼發性的缺氧、缺血,從而引起動眼神經麻痹。
經過積極的基礎疾病和眼肌麻痹的治療,患者糖尿病病情得到控制87.5%的患者眼位復視消失,恢復正常,眼球運動正常。隨訪這中92.3%的患者沒有復發。可見,早期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是保證治療效果和降低復發的關鍵。
[1] 葛堅.眼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73-474.
[2] 劉曉燕,章暉,周世有.糖尿病性眼肌麻痹22例臨床分析.廣州醫藥,2009,40(5):13.
471002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