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一榕 樹鳴霞
基層醫院對慢性咳嗽的診斷體會
席一榕 樹鳴霞
目的 觀察、分析慢性咳嗽的病因,探討基層醫院對慢性咳嗽的診斷。方法 通過詳細詢問病史、查體及輔助檢查,對86例慢性咳嗽患者進行綜合分析。結果 86例慢性咳嗽患者經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發現:咳嗽變異型哮喘(CVA)19例,占22.1%;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又稱PNDS)16例,占18.6%;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EB)17例,占19.8%;胃食管反流病(GERC)22例,占25.6%;服用血管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2例,占2.3%;病因未明10例,占11.6%。結論 慢性咳嗽病因復雜,在臨床工作中要注意病因診斷,并針對治療。避免誤診誤治,濫用抗生素。
慢性咳嗽基層醫院病因診斷經驗性治療
臨床上通常將慢性咳嗽定義為以咳嗽為唯一癥狀或主 要癥狀、時間超過8周、胸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者稱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簡稱慢性咳嗽)[1]。本文報告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門診和住院的86例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學觀察分析。
1.1 一般資料 慢性咳嗽患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齡35~58歲,平均41歲。
1.2 診斷標準
1.2.1 慢性咳嗽 ①X線胸片無明顯異常,以咳嗽為主或唯一癥狀;②病程超過8周。
1.2.2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 ①慢性咳嗽,常伴有夜間刺激性咳嗽,痰少,與聞到刺激性氣味、氣候改變、運動等有關;②有個人過敏史或家族過敏史;③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有效。
1.2.3 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又稱PNDS) ①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或不伴有鼻后滴流感;②鼻部、咽喉基礎疾病史;③針對鼻部、咽喉疾病治療后咳嗽緩解。
1.2.4 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EB) ①慢性咳嗽,表現為多為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黏痰;②無氣喘、呼吸困難等癥狀;③X線胸片正常;④口服或吸入糖皮質激素有效。
1.2.5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①有明顯的進食相關的咳嗽,如餐后咳嗽、進食咳嗽等;②一部分患者伴有胸骨后燒灼感、反酸、噯氣、胸悶等不典型反流癥狀;③抗食道反流治療有效。
1.2.6 ACEI類藥物所致咳嗽 ①慢性咳嗽,表現為多為刺激性干咳;②有服用ACEI類藥物史;③停藥觀察4周咳嗽減輕或消失。
上述86例慢性咳嗽患者經三級甲等醫院進行相關鑒別診斷檢查如支氣管激發試驗、食管24 hPH值監測、痰細胞學檢查等證實,CVA19例,占22.1%;UACS16例,占18.6%;EB17例,占19.8%;GERC22例,占25.6%;服用血管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2例,占2.3%;病因未明10例,占11.6%。
咳嗽是機體的一種重要的防御機制,同時也是許多疾病的臨床癥狀。它不僅涉及呼吸系統,還與消化、耳鼻喉、神經、心血管等系統多種疾病有關[2]。多數慢性咳嗽與感染無關,無需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但很多社區醫院或基層醫院仍停留在“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或咽喉炎-抗生素加鎮咳藥”的習慣性思維中,濫用抗菌素現象嚴重,因此正確認識慢性咳嗽病因診斷非常重要。
筆者通過對86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學觀察,有如下的見解和體會:①慢性咳嗽主要病因為咳嗽變異性哮喘、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鼻后滴流綜合征、胃食管反流病。②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病因診斷一定要摒棄單科思維。仔細詢問病史對病因診斷具有重要作用,能縮小慢性咳嗽的診斷范圍,病因導向的診斷流程是慢性咳嗽診斷治療的基礎,可減少治療的盲目性,提高治療成功率。③病因診斷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技術條件,對在基層醫院或經濟條件有限不具備的醫院患者難于實施,另外輔助檢查較多有可能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因此,當客觀條件有限,或患者拒絕檢查時,經驗性治療可以作為一種替代措施。它是一種簡單而有價值的慢性咳嗽治療方法,可避免繁瑣的輔助檢查,節省醫療資源,合理使用可取得接近于病因導向治療的療效,方便在基層醫院使用。作為一種替代和補充措施,經驗性治療和病因導向治療可以有機結合,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但是,經驗性治療不宜濫用。④多數慢性咳嗽病因與感染無關,經驗治療時應避免濫用抗生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醫療機構抗生素使用率不高于30%。但來自衛生部公布的數據,我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率高達68.9%。
治療慢性咳嗽在基層臨床工作中要注意區分病因,依據不同病因診斷,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方能達到較好的療效。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28(11):738-744.
[2]賴克方.慢性咳嗽病因診斷程序.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0):798.
450052 鄭州市第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