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彩紅
中風患者的中醫護理體會
曲彩紅
目的 探討中風患者的中醫護理體會。方法 對70例中風患者的臨床中醫治療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中經絡以平肝息風、化痰通絡為主,中臟腑以息風瀉火、豁痰開竅為主,脫者急選用救陰回陽固脫為主,預防并發癥發生。結論 通過中醫護理對中風患者減輕殘障,促進身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風;護理;中醫
中風病西醫稱為腦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驟,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征相似,它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及復發率高的特點,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1]。選取臨床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中風患者70的中醫護理體會分析如下。
本組70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22例,年齡49~72歲,平均年齡62.5歲。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為主癥的一種疾病。
2.1 一般護理 中風病初期不管病情輕重,必須臥床休息。尤其是出血性中風,更要嚴格臥床休息。一般3 d之內,避免搬動,以免發生再度出血。對于缺血性中風,前期腦缺血嚴重,腦血流量減少,一周之內應絕對臥床休息,枕頭要低,禁用冰袋。住室要通風透光,忌風大光強;光線要弱,忌陰森幽暗。室內安靜清潔。床鋪清潔床鋪要經常保持清潔、平整、干燥、柔軟。中風病神昏不省者,兩天之內應禁食,避免腹脹嘔吐。病情穩定后,可插胃管鼻飼;給予低脂肪,高蛋白流質飲食,并予一定量的水分。有消化道出血者,應經常抽出胃內滯留物,抽吸后注入氫氧化鋁凝膠,以保護胃牯膜;或注入三七、云南白藥等止血藥物。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應予糖尿病飲食。有衰竭表現的患者,采取支持療法,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及低脂肪,增強抵抗力。
2.2 氣虛血瘀型調護 飲食多食養陰生津清火之品,如綠豆米粥、蓮子粥等。頭暈目眩者,應觀察血壓的變化,并可服用磁化水。針刺選風池、肝俞、太沖、腎俞、太溪等穴,用瀉法[2]。中藥治療益氣活血,通經活絡。補陽還五湯加味,1劑/d,水煎服,2~3 次/d。
2.3 服藥護理 服藥后宜少時休息,觀察藥物有何不良反應;尤其是峻烈藥物服后,應仔細觀察。服發汗藥后,一般應多飲熱水、熱湯、熱粥之類,以助藥力,出汗以后,應注意避風。服攻下藥后,應注意大便排出的情況,并要告訴患者很可能出現一些輕度的腹痛,腸鳴。服利水藥后,應注意尿量之多少,尤其是注意進出量之多少,盡可能作好尿量記錄。危重患者服藥后,對其神色、面色、氣息、出汗、二便、四肢溫涼變化情況應詳細記錄。
2.4 喘促護理 喘促是呼吸衰竭的危癥。多為肺失治節,痰火瘀血,氣道失暢,呼吸阻遏所致。吸氧呼吸困難,唇甲紫紺者,立即吸氧,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祛痰中風病神昏,不能咳嗽吐痰,痰阻氣道,影響呼吸,應翻身拍背吸痰。
2.5 抽搐護理 抽搐為中風病之危象。大多為腦脈溢血,神明失聰;腦府瘀血,元神失司所致。注意保護患者安全,讓患者平放側臥位,解松衣領,用紗布包裹壓舌板,或竹片、小木板之類亦可,放置于患者上、下牙齒之間,以防咬傷舌體。保持氣道暢通,必要時給予吸氧,隨時吸痰及咽喉中的粘液,防止阻塞氣道而引起窒息。老年中風患者,若口中有活動性假牙者,必須及時摘除。以防異物阻塞氣道,導致窒息。保持室內安靜,避免外界刺激,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瞳孔、面色的變化。
2.6 后遺癥調護
2.6.1 半身不遂 藥物選用華佗再造丸、大活絡丹。被動鍛煉,中風患者進入病情穩定后,即可盡早的開始肢體鍛煉。活動量從小到大,循序漸進,從健側到患側,從下肢到上肢,從臥床到坐起,從站立到行走,都應攙扶護理,勤鍛煉,勤休息。由于偏癱患者的感覺障礙,大小便困難,吃飯、穿衣、起臥、行走都有一定困難,因此,必須做耐心細致的護理工作,如端飯添菜,照顧穿衣,服侍起臥,攙扶行走,幫助大小便等。
2.6.2 語言不利 中風病失語患者,雖失去語言功能,但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動作、手勢、眼神、面部表情,藉以了解患者的意圖,以交流思想。患者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別人無法理解,心情苦悶,急躁易怒,因而要耐心地指導患者表示吃喝拉尿睡的手勢動作。盡早地指導失語患者鍛煉發言,從單詞到短語,由簡單語言到復雜詞匯,逐步進展。雖然發音不清,言語笨拙,但必須熱情鼓勵,決不能嘲笑患者,以免其不再說話,中斷語言訓練。
2.7.3 口眼?斜 選用牽正散。針刺風池、太陽、下關、頰車、地倉、陽白、魚腰等。
[1]鄭誠東,等.臨床神經病學.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62-570.
[2]張露凡.中醫內科護理.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185-190.
150036 黑龍江省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