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劉文艷 潘虹 李佳
關節脫位的護理體會
王麗萍 劉文艷 潘虹 李佳
目的探討關節脫位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方法選取臨床60例關節脫位患者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通過精心的護理工作緩解疼痛,及時復位,有效固定,保護皮膚完整。無血管神經損傷,情緒穩定,掌握正確的功能鍛煉方法。
關節脫位;護理
關節脫位是指由各種原因造成關節面移位,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關節面部分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稱為關節半脫位[1]。損傷的關節處疼痛、腫脹;關節盂空虛,畸形;肢體縮短或延長、功能障礙,可于脫位關節附近觸及不正常的骨性突起及骨性標志關系改變。常見的脫位有肘關節脫位、肩關節脫位及髖關節脫位。選取臨床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關節脫位患者60例的臨床護理體會分析如下。
本組選取60例關節脫位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4~45歲。肘關節脫位16例,肩關節脫位18例,髖關節脫位28例。主要表現為關節囊撕裂、關節脫位。移位的骨端壓迫神經血管甚至使之損傷,肩關節脫位可使臂叢神經損傷,髖關節脫位后可使坐骨神經挫傷,肘關節后脫位可使肱動脈和神經同時損傷。
2.1 心理護理 對患者表示理解和同情,給予安慰和鼓勵,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以減輕緊張心理,配合治療和護理。合理安排患者周圍環境,將日常生活用物放置于患者能自行取用之處,以利于減少由于活動受限帶來的心理問題。鼓勵患者盡其所能,參與一些家庭及社會活動。
2.2 減輕腫脹 早期局部冷敷,減輕損傷部位的出血和水腫。后期熱敷,促進血腫吸收和水腫消散。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滲出液的吸收。常用的方法有超聲波療法、電療法、激光療法、蠟療等。采用中藥燙洗,活血化瘀,減輕腫脹。
2.3 局部病情觀察 注意觀察患肢的血液循環狀況,若發現患肢蒼白、冰冷、大動脈搏動消失,提示有大動脈損傷可能,應及時通知醫師處理。觀察患肢的感覺、運動,了解神經的損傷和恢復情況。
2.4 緩解疼痛 盡早正確復位固定,可以緩解或減輕疼痛。在治療前移動患者時,應幫助患者托扶固定患肢,否則脫位骨端活動加重疼痛。分析疼痛原因,排除了因包扎固定過緊或骨端壓迫血管神經引起的疼痛后,對輕度疼痛者,可用心理暗示、轉移注意力等方法緩解疼痛;疼痛重者可用鎮痛劑,以減輕患者痛苦和利于休息。
2.5 術后護理 維持有效的固定,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復位后固定的目的、方法和重要意義及注意事項。注意觀察患肢的血液循環,發現有循環不良的表現時,應及時報告醫師。維持固定的姿勢和時間[2]。①肩關節脫位:單純脫位,復位后用三角巾懸吊上肢,肘關節屈曲90°,腋窩處墊棉墊。一般固定3周。關節囊破損明顯或仍有肩關節半脫位的,應將患側手置于對側肩部,肘部貼靠胸壁,腋下墊棉墊,用繃帶將患肢固定在胸壁,并托住肘部;②肘關節脫位:復位后,用長臂石膏托或超關節夾板固定肘關節于屈肘90°位,再用三角巾懸吊胸前2~3周;③髖關節脫位:復位后,患肢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周。
2.6 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指導患者科學合理的功能鍛煉,防止因鍛煉不當或恢復日常活動過早而引起的習慣性脫位。為了促進關節功能的早日恢復,防止關節功能障礙,避免發生再脫位,應指導患者在關節脫位復位后數日就要開始適當的關節周圍肌肉的收縮活動和其他關節的主動運動,這樣有利于增加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防止發生關節僵硬和廢用性萎縮。解除固定后逐步進行患肢的主動功能鍛煉。切開復位者應適當延遲功能鍛煉的時間。功能鍛煉時,應注意以主動鍛煉為主,切忌被動強力拉伸關節,以防加重關節損傷。肘關節脫位在固定期間即開始肌肉伸縮鍛煉,并活動各手指與脫關節。解除固定后應盡早練習肘關節屈、伸和前臂旋轉活動。強行肘關節活動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恢復功能的目的,反而會損傷周圍的軟組織,形成血腫,進而可演變成骨化性肌炎,使關節喪失功能。肩關節脫位固定期間可活動腕部與手指,指導患者作肱二頭肌的收縮動作。解除固定后,鼓勵患者主動進行肩關節全方位活動的功能鍛煉。髖關節脫位的功能鍛煉,復位后在皮膚牽引固定下行雙上肢及患肢踝關節的活動。3日后進行抬臀練習。去除皮牽引后,指導患者用雙拐練習步行。髖關節脫位后有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因此患肢不能過早負重,最好觀察3個月,經X線檢查證實股骨頭血液循環良好后方可棄拐步行。
教育患者要盡早或及時進行復位,避免發展成陳舊性脫位。教育患者及家屬充分認識患肢固定的要求及意義,預防習慣性脫位。傷肢固定期間指導患者進行脫位關節周圍肌群的等長性舒縮運動,并增強患肢其他正常關節的主動運動;解除固定后逐漸增強受傷關節的活動范圍及力度,恢復該關節的功能,并逐步提高其堅強性。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2.
[2] 羅凱燕,喻姣花.骨科護理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123.
163453 大慶龍南醫院(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五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