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下肢骨折并發肺栓塞的預防護理
張玉梅
目的 探討下肢骨折后對肺栓塞的預防。方法 對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給予早期知識指導、預防性護理措施。結果 1例患者出現肺栓塞早期癥狀,其余患者病情轉歸良好。結論 肺栓塞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下肢骨折后如不及時干預和治療,會引起嚴重不良后果。
下肢骨折;肺栓塞;預防
下肢骨折患者需長期臥床,肢體活動減少,肌肉泵的作用減弱,使血液循環減慢,易形成深靜脈血栓,更嚴重者引發肺栓塞(PTE),是一種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由于骨折患者血液流變學均發生了改變,所以在骨科患者中尤其髖或膝骨折后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逐年增加。
2011年4~11月我科收治下肢骨折患者204例,年齡9~89歲,平均年齡58.1歲,有53例患者施行了手術。只有1例男性患者,69歲,體重87 kg,左股骨粗隆骨折,術后第十四天突然主訴喘憋,胸悶、胸痛,心慌,大汗,出現了肺栓塞的早期癥狀,立即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溶栓藥物,使病情平穩。
患者下肢骨折后,身體上劇烈的疼痛,情緒急躁,臥床不能活動,家屬還要選擇是否做手術及費用問題,醫護人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積極救治上,待患者病情、情緒穩定后再進行心理溝通。
2.1 針對性個體宣教 護士通過體貼安慰,耐心交談,讓患者有處朋友的感覺,主動把自己的感受、愿望說出來,護士便可以了解其心理狀態、生活方式、家庭社會環境。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個案性的護理措施,根據每位患者的性格及文化水平,介紹同種疾病的病友親身講解,或以書籍圖片的方式講解。讓每位患者都知道肺栓塞是下肢骨折致命的并發癥,引起他們的重視和配合,以降低發病率。
2.2 日常生活指導 告知患者及陪護絕對禁止吸煙,因煙草、煙霧刺激血管壁,產生痙攣,影響血液循環;便秘者,要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增加腹腔壓力,影響下肢靜脈回流。教會患者怎樣觸摸足背動脈;注意皮膚溫度、顏色。下肢腫脹、疼痛持續不緩解或逐漸加重;小腿肌肉飽滿、堅韌、壓痛明顯者,及時通知護士。
2.3 飲食指導 骨折患者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食物為主,以促進骨折的愈合。但避免肺栓塞的發生,不要進含高維生素k的食物,如菜花、豬肝等,應選擇清淡,低脂食物,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飲水。
肺栓塞是下肢骨折最嚴重的并發癥,雖然發生率低,但一旦發生危險率極高,大多數肺栓塞栓子來源于下肢深靜脈和盆腔靜脈。應重視下肢的早期康復訓練,預防血栓的形成。
3.1 功能鍛煉 指導患者抬高雙下肢,抬高與床面形成20°~30°角為宜。教會患者主動鍛煉的方法:骨折后待病情穩定,就應開始進行患肢趾、踝的主動運動和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練習,同時對全身非固定關節進行被動練習。3~4 d后,疼痛反應逐漸消退,可在床上活動膝、髖關節,做髕骨上下、左右被動活動,在膝關節下方加用枕墊,在增加膝屈曲度的姿勢體位下做主要伸膝練習,要注意定時取出枕墊,以防止枕墊時間過長髖關節屈曲攣縮。1~2周后,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開始髖關節周圍肌肉的等長練習,先由健肢試練,試練成熟后,再由健肢幫助患肢練習。在床邊可以坐起時,做擺動雙腿動作,腿向前擺動時做足踝和足趾的背屈,腿向后擺動時做足踝和足趾的跖屈,可促進下肢靜脈回流[1]。要教會家屬做被動擠壓小腿肌群,定時做下肢肌肉按摩:即自下而上從小腿遠端開始循序進行。被動與主動活動時間要交叉,臥床患者至少4 h進行1次被動鍛煉,2 h翻身1次。
3.2 機械性預防 使用間歇壓力泵和循環減壓彈力襪,促進靜脈血液循環,預防靜脈血栓。使用時告知患者:注意避免局部壓力對創面的影響,肢體遠端有無麻木、疼痛等血運障礙癥狀。
3.3 藥物預防 根據病情可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iu,一日二次皮下注射,一周左右,口服華法林或小劑量阿司匹林,嚴格按醫囑執行。
肺栓塞的發病率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占6% ~23% ,但起病急,發病時無癥狀性的高達10% ~20%[2]。臨床上潛伏期約12~36 h或更長,首發癥狀(可能是致命性的)也可發生在出院之后,所以告知患者預防性治療和鍛煉的必要性。加強鍛煉,即促進骨折的愈合又增進血循環,預防肺栓塞。
下肢骨折是導致肺栓塞發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基礎疾病,血栓主要來源于下肢深靜脈,是骨折術后一種嚴重的并發癥。骨折后患者本身多存在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包括受傷后使患者處于應激狀態、血液高凝、疼痛、長期臥床等。但由于患者很少會把骨折和死亡聯系到一起,即使手術不成功,也僅僅是喪失某些活動功能而已。因此要提高全民對肺栓塞的重視,積極處理原發病,盡量避免長期臥床,指導患者適當活動,對預防肺栓塞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1]楊迪生.臨床骨科康復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9:148.
[2]王巖,譯.坎貝爾骨科手術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2:234-235.
154101 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