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 姚金香
應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的觀察和護理體會
魏雪 姚金香
目的探討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和護理方法,從而提高手足口病患兒的痊愈率。方法選取80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靜脈滴注痰熱清注射液0.5~0.8ml/(kg·d),對照組靜脈滴注病毒唑10~15mg/(kg·d),6d為一療程。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90%和50%,有顯著差異。治療組在緩解發熱、皰疹結痂及消退時間、恢復進食時間、痊愈時間等方面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結論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痰熱清注射液;手足口病;護理體會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以手、足、口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口腔黏膜潰瘍為主要臨床特征。個別患者可引起腦炎。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患兒常因口腔皰疹影響進食而哭鬧不止。西醫通常采用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治療,但該藥可致白細胞減少和貧血,大劑量應用可損害心肌,導致患兒呼吸困難、胸痛等不良反應。我科應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同時加強護理,取得滿意療效,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我院確診的符合標準的手足口病患兒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就診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同時,所有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發熱,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小皰疹發生率100%,個別患兒合并有支氣管炎。兩組患兒對痰熱清注射液和所選用的抗病毒藥均無過敏史及過敏現象。
1.2 治療方法 對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補液、退熱等治療,同時靜脈滴注維生素C和維生素B6注射液,對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對治療組靜脈給予痰熱清注射液0.5ml~0.8ml/(kg·d),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靜脈滴注,1次/d,連用6d。對照組給予靜脈滴注與治療組相同的抗病毒藥10~15ml/kg,2次/d,連用6d。
1.3 療效觀察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制定,用藥后以體溫下降及皮疹消退時間評估療效。觀察兩組患兒體溫下降、皮疹消退、和口腔潰瘍愈合的時間。顯效:體溫正常,皮疹、口腔皰疹完全消退,飲食恢復正常;有效:3d后體溫恢復正常,皮疹、口腔皰疹明顯減少,流涎減少;無效:6d以上患兒仍發熱,皮疹無減少或增多,流涎,口腔皰疹加重。
2.1 一般護理 按照手足口病的護理常規對患者進行消毒隔離、發熱護理、口腔護理、皮膚護理、飲食護理及心理護理。
2.2 用藥護理
2.2.1 患兒發生皮膚過敏時的護理 痰熱清注射液是復合制劑,所含的植物蛋白或有機質在人體內作為抗原、半抗原極易引起過敏反應,癥狀有皮膚瘙癢、發紅,特別是小兒患者出現次數頻繁。相應的護理措施:給予患者用藥前詢問有無過敏史,過敏體質者慎用或不用,用則加強臨床觀察,出現問題時立即停止輸液,加強排泄,延緩吸收,嚴重者給予吸氧,開放靜脈通道,應用抗過敏藥物,必要時及時對癥處理。
2.2.2 血管痙攣時的護理 痰熱清注射液要求控制滴速在60滴/min以內,但在臨床觀察中,當輸液速度調至60滴/min時患者主訴穿刺部位疼痛,可見血管走行發紅。給予立即減慢滴速,控制在40滴/min以內時無上述癥狀。相應的護理措施:根據不同年齡、不同人群對滴速進行相應調整。
治療組顯效36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5例,無效5例,有效率為50%。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治療組退熱、皮疹消退及口腔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疾病,以嬰幼兒為主要傳播對象。發病特征是發熱、皮疹、和口腔皰疹。主要通過人群間密切接觸傳播,屬于中醫上的溫病范疇。目前西醫治療常選用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但該藥可致白細胞減少和貧血,大劑量應用可損害心肌和呼吸系統,同時該藥對病毒腺苷激酶依賴性太強,易產生耐藥,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局限性。痰熱清注射液是一種中藥制劑,由黃芩、熊膽粉、山羊角、金銀花、連翹等組成。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能使患兒降溫,加速病毒排泄;熊膽粉具有清熱解毒解痙,以防小兒發熱致痙;山羊角具有平肝息風、清熱解毒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結的功效;痰熱清的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病毒復制,降低周圍淋巴細胞侵潤,從而減輕毒素對機體的損害。我科自2010年5月以來應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可縮短患兒發熱時間,皮疹消退快,加速疾病治愈的過程,減輕病兒痛苦,應用過程中尚未發現該藥有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73012河南省南陽市二院感染性疾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