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28例急性胰腺炎的護理體會
李春玲
目的探討急性胰腺炎患者觀察方法及護理經驗。方法給予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密切觀察、飲食和營養護理、口腔、皮膚及胃管護理、心理護理及全程健康教育。結果 28例中20例(71.4%),好轉7例(258.0%),死亡1例(3.6%)。患者平均住院日為(38.8±7.9)d。結論全面有效的優質護理能夠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療效果。
急性胰腺炎;觀察;護理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的急危疾病,主要由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將周圍組織自身消化引起的一系列化學炎癥。該病發病急,可引發多器官的功能衰竭或休克,病死率較高[1]。在治療和搶救過程中,優質全面的護理工作,不僅能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也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和死亡率。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優質臨床護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例,女9例。患者年齡在27~65歲之間,平均為(41.3±7.7)歲。患者從發病到就診時間在2h~3d之間,平均為(1.2±0.5)d。患者臨床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發熱、腰背部疼痛及黃疸等癥狀。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從病因看: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引起的11例,大量飲酒引起的5例,暴飲暴食引起的7例,內分泌與代謝障礙引起的3例,其他原因引起的2例。
1.2 非手術治療方案 所有患者均采取非手術治療,即進行補水補鹽及電解質以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禁食(食、水、酒)、止痛及持續胃腸減壓以緩解腹部疼痛,留置胃管及心電監護等。在此基礎上,采取營養支持療法,用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保護胃腸黏膜,合理應用抗生素,生長抑制素抑制胰腺分泌等對癥處理措施。
1.3 臨床護理方法
1.3.1 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的瞳孔、皮膚顏色、意識狀態、一般生命體征的改變,進行心電圖監護。及時送檢醫生采集的標本并反饋結果,以便醫生及時確診病情。詳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全身癥狀、腹部體征、體溫及尿量。對于有高熱或抽搐者,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1.3.2 飲食及營養護理 該病除了膽結石引起外,很大比例是由于飲食不節制不注意引起的,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是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因此,飲食和營養護理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治療期間,應禁食、禁水、禁酒,避免胃酸分泌對胰腺疾病的影響。同時,進行靜脈營養,保證患者足夠的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靜脈營養物應以低脂、清淡、易消化為原則,量由少到多遞增[2]。病情好轉后可逐步給予半流質或自主飲食。
1.3.3 口腔、皮膚及胃管護理 ①口腔護理:囑自理患者每日進行2次口腔護理(淡鹽水或漱口液漱口),不能自理者護士幫助其口腔護理。②皮膚護理:定期對患者進行按摩、翻身、皮膚清潔等護理,保持床鋪干燥衛生,定期檢查皮膚受壓情況,防止褥瘡發生。③胃管護理:患者通常需要留置胃管,因此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胃管引流物的內容、氣味、顏色及量的改變,防止胃管受壓、折疊、堵塞等。
1.3.4 心理護理 該病容易引起患者恐懼、焦慮、抑郁心理,情緒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護士應針對該類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安慰和鼓勵,使其正確面對疾病,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3.5 健康教育 通過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口頭健康教育指導等方法,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病的病因、生活中注意事項,以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認知。患者出院時,囑其充分休息,適當運動,合理飲食。若腹疼應及時來院檢查。
經過積極的內科治療和綜合護理,患者病情得到有效好轉。28例患者中治愈20例(71.4%),好轉7例(258.0%),死亡1例(3.6%)。患者平均住院日為(38.8±7.9)d。
急性胰腺炎在治療過程中,護士的綜合全面的護理工作非常重要,個性化的優質服務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死亡率[3]。
我院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病情的密切觀察,做好飲食和營養護理、口腔、皮膚及胃管護理等,對情緒低落或抑郁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全程進行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治愈率為71.4%,僅1例死亡,療效滿意。
[1] 王春燕.循證護理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護理中的應用.全科護理,2010,08(26):2406-2407.
[2] 黎惠娟,陳雪茹,張蘭,等.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5):30-31.
[3] Toomey,DP,Swan,N Torreggiani,W et al.Autoimmune pancreatitis.The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2007,94(9):1036-1039.
476200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院
·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