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子宮黏膜下肌瘤是子宮最常見的實體腫瘤,多發生于30~50歲的婦女,其發生率占育齡婦女的20% ~25℅。過去多采用開腹行子宮切除,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宮腔鏡電切技術在臨床工作中也日益普及,已成為一種成熟的技術,利用宮腔鏡手術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即可保留子宮又不影響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一種療效可靠的治療手段,同時也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現將我院4年來治療的78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的情況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了78例子宮肌瘤患者,年齡在22~49歲之間,均有子宮異常出血、痛經、不同程度的貧血、不孕及不孕產史,經B超及聯合宮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黏膜下肌瘤。根據荷蘭Haarlem國際宮腔鏡培訓學校按肌瘤與子宮層的關系,將粘膜下肌瘤分為三種類型[1]:O型為有蒂粘膜下肌瘤,未向肌層發展;Ⅰ型無蒂,向肌層擴展<50%;Ⅱ型無蒂,向肌層擴展>50%,本組資料中O型22例,占28.2%,I型38例,占48.7%,II型18例,占23.1%。
1.2 方法 術前進行常規的化驗檢查,但要注意患者有無血糖升高及貧血情況。手術器械采用9 mm的手術宮腔鏡,它是一種持續灌流宮腔鏡,膨宮液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膨宮的最大壓力不超過100~135 mmg,最大流量不超過200~250 ml/min,電切功率在60~75w之間,電凝功率在50~70w之間,術中采用顯示器直視監護,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陰道及外陰,然后以宮頸擴張器擴張宮頸達到11號為止。若肌瘤已脫出宮頸口外,則用止血鉗鉗住瘤體根部先行切除,再放入宮腔鏡,看清瘤蒂所在,從根部徹底切除剩余的部分組織。對于有蒂的子宮粘膜下肌瘤,首先應點烙瘤蒂的根部,封斷所有的血管后將瘤體取出。如果肌瘤的瘤蒂顯示不清,就從肌瘤最直觀的一側入手順序切割,直至將肌瘤徹底切除為止,然后取出瘤體。實施宮腔鏡電切術后,必須強調應將切除的全部標本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2],以免延誤治療,并且也能保證患者的安全及診斷的準確性。
子宮穿孔是宮腔鏡手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最容易出現的并發癥,后果極其嚴重,甚至引起腸管、輸尿管、膀胱不同程度的損傷,最容易發生于肌間瘤或體積較大肌瘤切除時,對于肌間瘤或體積較大肌瘤手術時,最好是通過B超準確的確定大小和所在位置,在顯示器監護下進行手術,這樣可避免子宮穿孔的發生。B超檢查在判斷子宮黏膜下肌瘤的大小、深度等方面是非常準確的,所以超聲掃描在手術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
2.1.1 房間準備,病室內紫外線消毒1 h,病房內一切擺放物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房間內光線不宜太明亮,最好放一層紗的窗簾,避免強光照射,影響患者休息。
2.1.2 向患者宣教宮腔鏡技術的有關知識,在檢查前2~3 d禁止性生活。
2.1.3 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對于所患疾病缺乏了解,對于宮腔鏡手術存在緊張和恐懼心理,擔心自己患的是癌癥之類的病,護理人員通過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針對性地做好解釋工作,使患者明白宮腔鏡技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消除影響手術的一切心理因素,解除心理負擔,正確的認識所患疾病,積極主動的配合檢查及手術。
2.1.4 術前日晚囑患者清洗外陰,術日晨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清洗外陰及陰道,必要時遵醫囑放置留置導尿管,換好手術衣褲,送往手術室。
2.2.1 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交代宮腔鏡手術術后的注意事項,并將內容打印成宣傳資料發放給患者。
2.2.2 矚患者注意臥床休息,不可劇烈運動。
2.2.3 創造溫馨的病室環境,室內溫度、濕度適宜,光線充足又不直接刺激患者。
2.2.4 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高營養,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
2.2.5 保持會陰部清潔衛生,清洗、消毒2次/d。
子宮粘膜下肌瘤是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多以月經周期縮短、月經出血量過多為典型的臨床表現,有的引起長期不孕、有的引起孕后無原因反復流產、有的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癥狀,從而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學習和健康。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治療方法,原則上根據肌瘤是否脫出宮頸口外,患者的年齡及是否要求保留生育能力而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法,對于年齡比較小,又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尤其是反復自然流產者或長期不孕的患者,傳統的方法則采用長管鉗鉗住瘤蒂,切斷并結扎瘤蒂;若患者的年齡相對較大又沒有生育要求者,應選擇子宮切除手術。但以上方法均有各不足之處,前者往往難以徹底切除瘤蒂,術后有肌瘤繼續生長的可能;而后者則因實施子宮切除術,術中縫扎等操作,形成子宮瘢痕,黏連等,造成再次妊娠后子宮破裂,還可使卵巢的血運受到一定影響,促使更年期癥狀提前出現。因此,如何徹底的切除子宮粘膜下肌瘤,而又保留子宮的完整性、不影響卵巢的分泌功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宮腔鏡電切技術的出現[3],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方法的缺陷,可以借助先進的攝像系統,清楚地將病變圖像呈現在顯視器上,而完整的切除肌瘤及其蒂部。從我們的臨床資料可以看出,術后經過數月后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無任何并發癥發生。
[1]夏恩蘭.婦科內鏡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
[2]陳佩珊,卓靜.宮腔鏡診治子宮內膜息肉臨床分析.中國內鏡雜志,2001,7(3):58-59.
[3]吳詩琦.應用宮腔鏡實施子宮粘膜下肌瘤及子宮內膜氣化術.中國內鏡雜志,2001,7(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