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章
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安徽 巢湖 238000
靜脈穿刺是臨床上最基本的護理操作之一,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減輕患者痛苦,現結合長期的護理實踐及臨床經驗,總結出適合各年齡及不同病種,個體差異不同的幾種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我們一般情況下都是扎一根止血帶,經過長期的臨床工作發現,對于兒童、成人消瘦的,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張力低下,衰弱及無力握拳的患者。腦出血,腦血栓等腦備管疾病致偏癱,肢體麻木不能配合握拳的患者,通常扎一個止血帶不能使血管和固定,穿刺成功率大大降低。但是如果在肝關節上及腕關節上各扎一根止血帶對固定靜脈效果非常好,同時也能使血管有效充盈,在肘窩部行靜脈穿剌取血或輸液,經300例臨床實踐一針見血率達99.3%,手背靜脈穿刺止血帶一根扎腕關節處,另一根扎在2~5指的關節處。對明顯水腫及肥胖難以行靜脈穿刺的患者,用兩根止血帶,上下距離約15cm捆扎肢體,1min后松開下面一根止血帶,此時可以清楚看到藍色靜脈,對提高成功率有很大幫助。
一次性輸液器的應用,存在著頭皮針進入血管后不易見回血或回血量很少的特點,嚴重影響靜脈穿刺成功率。實踐中有兩種方法使針刺入靜脈易見回血:①調節器高調法,即調節器置于茂菲氏滴管下端;②輸液瓶低位法,即調節器在高調基礎上,把輸液瓶掛在輸液架的調節旋鈕上。實踐證明為300例血管細小和彈性差的患者進行靜脈穿刺,成功率均提高。因為這兩種方法,輸液管內充滿液體和輸液瓶位置降低產生了一定的虹吸作用,調節器高調,輸液管內承受回血余地增加,頭皮針一旦刺入血管,血液很容易回到針管內,也可用手捏輸液器下段,如頭皮針在血管內,可見明顯回血;③增加輸液管道負壓,即常規輸液排氣后夾緊調節器,將調節器下部輸液管前端反折,擠去前端液體約0.5ml,固定好反折處,針頭刺入皮下后,松開反折處,針頭一旦進入血管可見迅速回血。根據臨床100例患者實踐,穿刺成功率提高顯著,高達98%。主要是因為增大輸液管道的負壓,使管道內壓力明顯低于靜脈壓力,從而顯著提高穿刺成功率。
局部熱敷能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環血管擴張,使靜脈充盈,此法適用于創傷性和失血性休克,小兒腹瀉導致循環差,靜脈坍塌,難以行穿刺的患者,臨床500例患者,成功率為96%。
常規靜脈穿刺角度為20°,臨床實踐發現對高齡患者淺小靜脈適當增大進針角度至35°,血管壁厚、硬,易滑動的老年患者至40°容易進針,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對周圍靜脈顯露不明顯,血管痙攣穿刺困難患者,用棉簽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濕熱敷局部3min后觀察,表淺小靜脈迅速充盈。對26例實踐觀察增加血管充盈有效提高成功穿刺率,也可用阿托品和2%山莨菪堿擦拭局部皮膚。對血管彈性差、脆性大、血管細看不清、穿刺有困難者分別實踐50例和18例,成功率分別是99%和97%,均未發生不良影響的后果;但嬰幼兒、青光眼、心血管病患者、高熱抽搐、煩躁者慎用。
綜上所述,對接受靜脈穿刺,尤其是采用常規穿刺方法成功率較低的患者,護理同行們可根據穿刺部位、靜脈條件及特點,以及個體差異等客觀條件,采用各種有效方法提供穿刺成功率,如能與臨床有機結合應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