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卓 孟憲紅
吉林省長春市中醫院婦科,吉林 長春 130000
近年來.我科采用中藥口服,中藥保留灌腸治療152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總有效率達94.7%,現分析如下。
152 例患者中,病理確診64例,占42.1%(其中剖腹探查2例),腹腔鏡檢38例,內異癥術后復發34例;臨床擬診88例,占57.9%(其中包括B超檢查、盆腔雙重造影等),152例患者中20~25歲8例,26~30歲36例,31~40歲88例,41~45歲20例。其中未婚6例,已婚原發不孕者80例,繼發不孕者8例,已生育者19例。
152 例患者均在我科中藥治療達3個月經周期以上,均未經西藥治療。
本資料中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痛經,其中劇痛者63.2%(約96例)。152例患者均依據于婦科三合診檢查,包括剖腹手術和腹腔鏡病理確診,或盆腔雙重造影,B型超聲波檢查,結合臨床癥狀擬診,其中外在型內異癥112例,占73%(絕大多數為卵巢巧克力囊腫);內在型內異癥 (也稱子宮肌腺病)16例,占10.5%;混合型內異癥24例,占15.8%。各型分別查得內生殖器、盆腔的腫塊成結節。
對內異癥的中醫治療,我們主要依照歷代醫家治療“血瘕”、“結癥”的經驗,以理氣通滯,活血化瘀為大法,并注意整體辨證,結合對因治療,以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生理功能,采用行經期化瘀調經 (口服)和經凈后化瘀消結 (保留灌腸)的方法。
對癥治療:①化瘀調經方 (口服):當歸15g,牛膝10g,制沒藥6g,赤芍15g,失笑散15g,花蕊石15g,血竭3g,皂角刺lg,烏藥10g。②化瘀消癥方 (保留灌腸):桂枝5g,赤芍10g,牛膝10g,皂角刺15g,石見穿12g,敗醬草12g,煅瓦楞子15g,龍葵15g,丹皮9g,夏枯草12g。
對因治療:①氣滯者:月經異常,小腹脹痛引及腰部,肛門掣痛,胸悶納少。苔薄白,脈弦細澀。選加木香3g,蘇木12g,八月札12g等。②肝郁者:氣滯兼見經前乳脹煩躁,頭痛脅脹,或伴有不孕。苔薄膩,脈弦略澀。選加柴胡3g,川郁金9g,留行子9g;頭痛甚者酌加白蒺藜9g,石決明15g,鉤藤9g等。③氣虛者:血崩暴下,或經漏日久,神萎眩暈,面浮肢腫,納少便溏,氣短懶言。苔淡薄,邊有齒印,脈虛。選加黨參12g,白術9g,黃芪12g,茯苓9g,懷山藥9g。④寒凝者:經行腹痛劇烈,形寒肢冷,面色青白,泛惡便溏,或宮寒不孕。苔薄白,脈沉緊。選加吳茱萸3g,炮姜3g,艾葉3g等。⑤濕熱者:經期紊亂,經行量多,淋漓不止,少腹刺痛,或期中出血,平素帶多黃白兼赤,陰癢溲頻,納呆口苦,苔黃膩,脈弦滑。選加椿根皮、雞冠花、澤瀉各9g。⑥熱結者:月經過多,經色深紅,質稠多塊,面赤口干;便燥溲黃,平素帶多色黃。苔黃膩,脈弦數。去桂枝,選加羊蹄根15g,黃芩6g。⑦陰虛者:月經異常,經前后少腹疼痛,心悸少寐,午后潮熱,口干便燥,或有不孕,腰腿酸軟。苔少質紅,脈細數。去桂枝,選加生地12g,黃精9g,遠志4.5g,合歡皮9g,夜交藤9g等。
隨癥加減:①肛門墜痛伴里急感:選加檳榔9g,枳殼6g。②腰痛:選加狗脊9g,川斷9g,桑寄生9g。③胃納呆鈍:加玫瑰花2g,香谷芽12g等。
療效分析:癥狀基本消失,體征明顯縮小或消失,原有不孕癥經治療后妊娠者為顯效;癥狀消失或明顯緩解,體征基本穩定,1年后未明顯增大者為好轉;癥狀緩解,體征基本穩定,但停藥后復發,再用藥又能緩者為有效,癥狀未改善,體征繼續加重者為無效。隨訪期為1年。152例患者中,顯效88例,占57.9%;好轉32例,占21%;有效24例,占13.8%;無效 8例,占5.3%。總有效率為94.7%。
近年來本病發病率有所增多,由于表現的癥狀較嚴重,盆腔累及面廣,對婦女身心健康影響很大,現代科學的治療是手術或激素療法,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前者術后復發率高,后者又干擾了卵巢功能,易引起不規則出血、無排卵或肝臟損害,其停藥后又使癥狀復加,所以近年來中醫治療引起人們的重視。
早在隋代《巢氏病源》中所記載的“血瘕”就和內異癥有類同之處,我們認為內異癥的中醫病理實質是血瘀,而造成血瘀的原因及血瘀形成后的病理變化又較復雜,根據內異癥的病理轉歸及臨床表現,認為血瘀在不同程度上分別可有氣滯、肝郁、熱結、濕熱、氣虛、寒凝等致病因素,同時瘀血壅滯又易生它變,如血瘀可致水濕不化,久瘀化熱,久瘀傷氣,久瘀血枯陰虛等。血瘀能與多種病理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而互為因果,所以我們在采用活血化瘀調經之法的同時,治療上隨癥應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石一復.子宮內膜異位癥[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104~127.
[2]周惠芳.補腎化瘀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34例[J].吉林中醫藥199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