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為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褚玉霞教授是德高望重的中醫婦科專家。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40余年,學驗俱豐,愈人無數,擅長中醫婦科經、帶、胎、產及疑難雜癥的診治,吾有幸成為褚師弟子,隨師侍診,受益匪淺。現將褚玉霞教授治療卵巢囊腫經驗整理如下。
卵巢囊腫屬廣義上的卵巢腫瘤的一種,各種年齡均可患病,但以20~50歲的女性最為多見[1]。屬于中醫“癥瘕”、“腸覃”的范疇。本病早在《素問·骨空論》已有記載:“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諸病源候論》對癥瘕經行了全面的闡述:“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濟陰綱目·卷之五·積聚瘕瘕門·治疝瘕》:“寒傷于內,氣凝不流,結于腸外,久為癥瘕,時作疼痛,腰不得伸,名曰腸覃。”《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多因經脈失于將理,產褥調護不當,七情內傷,外感六淫,飲食生冷,勞逸失常,遂致營衛不輸,新陳不忤,隨經敗濁,淋露凝滯,為癥為瘕。”本病主要是瘀血、痰飲、濕濁等有形之邪凝結不散,停聚小腹,逐漸形成[2]。褚師根據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辨證認為導致癥瘕的病機不外乎虛、實兩端,然實證居多,實者多由氣滯血瘀、濕毒壅盛,阻滯胞宮而發;虛者多由脾腎虛弱,痰濕瘀血內積所致。情志內傷,肝氣郁結,血行受阻,氣聚血凝,積而成塊;經行產后,胞脈空虛,正氣不足,濕熱之邪內侵,與余血相結,滯留于沖任胞宮,氣血循行不利,濕熱瘀阻不化;腎藏精,主生殖,婦人以血為本,氣血之根在于腎。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傷腎,腎陽虛則氣血無力推動,瘀滯而為腎虛血瘀;或瘀血久積,亦可成腎虛血瘀,阻滯沖任胞宮,日久漸成癥瘕。褚師治療本病分別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溫補腎陽等為治則。
褚師治療本病經驗豐富,師古而不泥古,臨床用藥靈活自如,并不斷探索創新,針對病因病機,自擬褚氏消癥方 (黃芪、生薏苡仁、敗醬草、丹參、茯苓、丹皮、赤芍、烏藥、連翹、桂枝、川牛膝等),方中桂枝辛甘而溫,有溫通經脈、化瘀止痛之效;丹皮、赤芍涼血散瘀、活血止痛;烏藥、丹參理氣化瘀;茯苓、生薏仁淡滲健脾利濕;連翹、敗醬草清熱解毒;黃芪益氣健脾利濕,一則氣能推動血的運行,使其不能停居,以助瘀祛,二則可使攻伐破血之藥不致傷害人體正氣,達到扶正祛邪、寓補于攻的目的;川牛膝引血下行,以達病灶。臨床褚師根據辨證分型,以及病人體質,在驗方基礎上加減運用。張景岳曰:“然血必由氣,氣行則血行,故凡由治血,則或攻或補,皆當以調氣為先。”精神抑郁、兩脅脹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張子和有云:“邪去則正安,正安則病愈”,小腹兩側刺痛并舌質紫黯者加三棱、莪術、鱉甲、雞內金、穿山甲、黃藥子增強軟堅散結、化瘀消癥之力,以達祛邪之功;一味黃芪已顯褚師用藥之妙,正如《醫學入門·婦人門》云:“善治癥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傷元氣,寧扶脾胃正化,待其自化。”,倦怠乏力、納食減少者加黨參、炒白術、炒山楂等,褚師意在消其食而健其脾;褚師認為腎為元氣之根,腎陽不足,則元氣無力鼓動一身氣血,氣血停滯,癥瘕出矣,故腰酸怕冷腎陽虛者加川斷、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紫石英溫補腎陽。另外褚教授尤其注重病人經行情況,常叮囑弟子“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故若察病人經期量少而長,或經血凝塊,或經期腹痛,甚至經血不下等經行不暢或阻滯時,必辨證加減運用少腹逐瘀湯或者血府逐瘀湯,使經血順勢而下,保持經期胞宮瀉而不藏的生理功能。
楊某,女,鄭州人,38歲。初診:2011年9月26日。以“經前腹痛3月余”為主訴。患者平素月經規律,初潮15歲,月經周期28-30天,5-6天凈,末次月經2011年9月11日,3天凈,經血量少,色紅,夾血塊。經前乳房脹,腹痛,得溫痛減。白帶正常。平時易煩躁。納眠可,二便正常。舌質暗,苔薄白,脈弦澀。于2011年9月16日查彩超示:左側附件囊性包塊 (大小67×50mm,性質待查);查肝腎功能均為正常;CA125:56.70IU/ml(10-35),CA19-9:51.93IU/ml(10-37);CEA:1.67ng/ml,AFP:5.84ng/ml(10-13.6).中醫診斷:1.癥瘕 (痰濕瘀結型);2,痛經 (氣滯血瘀型)。西醫診斷:卵巢囊腫。非經期治法:理氣活血,滲濕利水,化瘀消癥。方選:褚氏消癥方加減。藥用:黃芪30g、生薏仁30g、敗醬草30g、桂枝10g、茯苓15g、丹皮15 g、赤芍15g、三棱30g、文術30g、香附15g、川牛膝15g、鱉甲10g、生牡蠣30g、雞內金15g、柴胡12g,7付,日一付,水煎服。
二診:2011年10月5日。上藥服完后,下腹部隱痛癥狀緩解,情緒好轉,守上方加黃藥子10g,10付,日一付,水煎服。另經期治法:活血化瘀,溫經止痛。方選:少腹逐瘀湯加減。藥用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5g、紅花15g、丹參30g、香附15g、烏藥12g、元胡15g、官桂6g、川牛膝15g,紅糖引,3付,日一付,水煎服。
三診:2011年10月20日。末次月經10月8日,4天凈,量色可,色黯,經前無不適,經行第一天腹痛,平時自覺腹部輕松,納眠可,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于2011年10月15日查彩超示:宮頸多發納氏囊腫,雙側附件未見明顯異常。守上方10付,隔日一付,水煎服。
經隨訪,楊某經期腹痛消失,余無明顯不適。
[1]胡瀞月.肖承悰教授論治卵巢囊腫的經驗[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11(1):33-35.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