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華 崔恩穎 梁彥
1.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脊柱骨科,寧夏 銀川 750004;2.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ICU科,寧夏 銀川 750004
淺談與機械通氣患者的交流技巧
馬鳳華1崔恩穎1梁彥2
1.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脊柱骨科,寧夏 銀川 750004;2.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ICU科,寧夏 銀川 750004
目的:探討交流技巧在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方法:對55例機械通氣患者運用了語言、非語言、書面及手勢等一系列方式與患者進行了有效的交流。結果:本組55例中,未發生自行拔除氣管插管或其他導管的情況,除自動出院3例、死亡2例外,其余50例均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撤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管。完全治愈出院5例,病情平穩轉往他科繼續治療45例。結論:通過運用恰當有效的交流方式,能夠明顯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絕望等不良情緒,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密切護患關系,有助于各種護理活動的開展,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機械通氣;交流技巧
機械通氣是重癥監護領域的重要治療手段,但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導致語言溝通障礙,護患交流困難,因此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不利于疾病的康復。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間我院ICU科行機械通氣患者共120例,其中神志清醒患者55例,我們運用各種交流技巧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55例均為清醒患者,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齡1-85歲,平均49歲。原發病中神經系統疾病5例,呼吸系統疾病8例,消化系統疾病3例,外科手術12例,多發傷24例,休克3例。其中氣管插管49例,氣管切開6例,使用呼吸機1-32天,平均13天。經治療護理后治愈出院5例,病情平穩轉往他科45例,自動出院3例,死亡2例。
1.2 方法
1.2.1 語言交流 由于監護病房環境特殊,家屬不能陪伴在身邊,患者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痛苦,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往往會表現為煩躁不安、不合作、拔除身上的各種導管等過激行為,此時護士應及時應用語言交流技巧,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以解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能夠主動配合。如向患者介紹病情,告訴患者由于帶呼吸機暫時不能說話,護士24h在床旁監護,可以隨時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讓患者明白身邊各種儀器是為了監護病情的需要,身上所帶的各種導管是為了治療疾病的需要。了解翻身拍背、體位引流、吸痰等各項護理操作的重要性。
護士向患者解釋及交代問題時,語言要清楚、準確、精煉,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措詞,掌握分寸。針對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文化背景的患者選用不同的語言,如對文化層次低、不懂醫學的患者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不使用醫學術語,以免患者聽不懂,引起不安和誤解。對老年患者要用尊重的語言和稱呼,使患者感到親切。對于悲觀絕望的患者要使用鼓勵及安慰性語言,使患者感受到溫暖、理解及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 非語言交流 非語言交流是以人體語言 (非語言行為)作為載體,即通過人的眼神、表情、動作和空間距離等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往[1]。有時非語言交流的效果更勝于語言交流[2]。
非語言交流技巧:①微笑:微笑是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的首要條件,通過親切真誠的微笑,使患者如沐春風一樣心情舒暢,可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有利于溝通情感、融洽氣氛,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②目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護士可通過眼神來傳遞同情、關注、安慰等信息。對痛苦、緊張和恐懼的患者,要給予理解、同情、和安慰的目光。對治療喪失信心的患者,要給予激勵、堅定、關注的目光。治療操作時護士專注的目光也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③面部表情:有研究表明,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面部表情[3]。護理人員熱情、友好、誠懇的表情可以給患者親切、安全感,反之,冷漠、不耐煩、輕視等表情會傷害患者,導致溝通障礙。④觸摸:掌握恰當的觸摸,能夠縮短護患之間的空間距離,密切護患關系。在不適于用語言表達關懷的情況下,可以用輕輕的撫摸來表示。例如,當患者出現緊張、恐懼、絕望等心理時,護士應該輕輕握住患者的手或肩部,既可以表達出關心、體貼和理解,又可以使患者得到心理安慰和支持。護士還可主動為患者翻身、拍背、洗臉、按摩,讓患者產生溫暖親切感,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⑤對患者的觀察:護士還可通過仔細觀察患者的目光、表情、手勢、體動和口形來判斷患者所要表達的意圖[4]。
1.2.3 手勢交流 教會患者使用各種手勢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豎一根手指表示小便,豎兩根手指表示大便,用手指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管表示吸痰,指口腔表示喝水或吃飯,手掌放在前額表示頭痛,手掌放在傷口處來回移動表示傷口疼,手掌上下翻動表示要翻身等,對于高位截癱患者因其不能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圖,護士可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其作點頭、搖頭、眨眼等動作,以了解患者的要求,并給予滿足。
1.2.4 書面交流 對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我們可以給一塊寫字板,讓他們將自己的要求和感受用文字表達,也可自制一些文字卡片,寫上大便、小便、吸痰、喝水等詞語,患者如有需要就可出示相應的卡片。對于一些文化程度低或聽覺及理解障礙的患者,我們可利用一些實物圖片與患者進行簡單的思想交流,如自制一些常用物品圖片:茶杯、碗、便盆、尿壺等,告訴患者想要喝水就舉起茶杯圖片,吃飯舉起碗的圖片,大小便就舉起便盆或尿壺圖片等等。對于肢體活動有困難的患者,護士可舉起卡片邊念邊詢問,患者只需作搖頭、點頭,睜眼、閉眼動作即可進行簡單的交流。
我們通過運用各種交流方式與患者進行了有效地溝通,55例患者均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未發生自行拔除氣管插管或其他導管的情況。55例中,除自動出院3例、死亡2例外,其余50例經過精心地治療與護理后均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撤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管,有5例完全治愈出院,另45例病情平穩轉往他科繼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機械通氣的患者,由于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非常痛苦,而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因此機械通氣患者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極度恐懼和緊張、煩躁不安、悲觀、易怒、不合作,甚至拔掉氣管插管或其他重要導管,如果強行給予鎮靜治療及約束四肢,會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造成患者悲觀、絕望,這樣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此時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交流技巧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予以滿足,耐心地做好解釋及安慰工作,就可以穩定患者的情緒,取得患者的配合。有效的交流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護患交流是一門藝術,恰當的交流方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增進護患感情,密切護患關系,有助于各種護理活動的開展,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反之,不恰當的交流方式,可能會使患者產生猜疑、恐懼、擔心甚至反感的情緒,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導致護患關系緊張,不利于護理活動的開展,甚至會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護士應根據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情境,選擇運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才能達到有效的交流目的。
[1]曹力燕,劉榮玉.非語言交流在外賓門診中的應用.中華護理雜志,1998,33(7):422.
[2]杜文東,吳愛勤.醫學心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294.
[3]張銀萍.護士體態語言溝通技巧培訓.中原醫刊,2005,32(19):79.[4]王志紅,周蘭.危重癥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76.
R473
A
1007-8517(2012)21-0069-02
馬鳳華 (1970-),女,回族,大學本科,副主任護師,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201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