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榮 劉新功 朱晨曦 (杭州市拱墅區醫學會,浙江 杭州 310015)
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伴隨著老齡人口高齡化,老年人口的總體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慢性病患病率、人均患病數、活動受限率、殘疾率均遠遠高于全人群〔1~4〕,失能老人特別是需要長期照料的失能老人急劇增加。因此調查城市長期照料失能老人健康現狀,顯得非常緊迫和必要。本課題組在全國首次對市轄區區域內的長期照料失能老人人群進行調查,以掌握該人群的現狀;結合文獻回顧,研究相應對策。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杭州市拱墅區所有街道社區60歲以上本地常住戶籍長期照料失能老人836名。
1.2 調查內容 包括失能老人的家庭情況、長期照料需求、收入來源、生活質量等方面,以及長期照料家庭的費用支出、滿意度、社區服務等情況。
1.3 調查實施 由課題組制訂調查方案,組織培訓,質量控制。由課題組與區民政部門、各街道協調,組織成立各社區調查組,擬定本社區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負責現場組織、調查。
1.4 統計學分析 資料描述統計分析采用SPSS12.0軟件。
2.1 長期照料失能老人生存狀況 年齡以80~89歲年齡段最多,其次為70~79歲年齡段;失能老人的離婚率為2.63%;失能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獨居比例較高,達33.97%,且隨年齡增長,長期照料失能老人獨居比例增高;72.63%的失能老人心理傾訴對象是配偶和子女;70.69%的失能老人由自己供養;66.31%的失能老人認為醫療費用是除日常生活以外的主要經濟支出。
2.2 長期照料失能老人的生活和健康滿意度 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不高,“滿意”和“很滿意”的僅占12.90%,“一般”的占50.54%;對健康的滿意度比對生活的滿意度更低,滿意和很滿意的僅占1.09%,不滿意的有52.17%;95.93%的失能老人患有各種慢性病,其中患病率較高的依次有高血壓(59.09%)、冠心病(31.10%)、糖尿病(19.50%)、骨關節疾病(19.50%)。
2.3 長期照料失能老人的服務需求 不能自理生活時首先的求助對象為子女,其次為配偶和保姆;失能的原因主要是疾病、損傷、年老;86.32%的失能老人希望住在家里;長期住院時57.61%的失能老人希望由家人照料;58.95%的失能老人表示能承受的長期照料費用為每月500元以下;94.74%的失能老人有各類醫療保障;失能老人希望提供的社區服務需求主要有家庭康復(65.16%)、定期探訪(61.05%)、幫助配藥(60.00%)、家庭護理(52.68%)、健康咨詢(50.53%),但對社區提供服務的滿意度僅為23.16%。
3.1 加快適合中國國情長期照料服務體系的構建 由于長期照料服務嚴重缺失、長期照料問題非常緊迫等原因,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長期照料服務體系已迫在眉睫。主要應包括:建立相應的服務、管理和監督機構,負責統籌規劃和指導長期照料服務事業的發展;盡快開展政府扶持下的長期照料商業保險;探索建立長期照料社會保險;鼓勵社會力量大力興辦為老社會服務機構,為失能老年人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的長期照料服務。3.2 長期照料服務體系應建立在社區照顧體系之上 應探索社區化家庭養老照料的新模式,即社區照料和居家照料相結合的政策,該政策最先在法國、英國、新西蘭等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后就被許多國家所效仿。這也是聯合國《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聯合國老年人原則》和聯合國《老齡問題宣言》等所強調和支持的一種老年服務方式。從老年人的角度看,社區長期照料服務使得老年人可以在自己家中接受服務,避免了適應新環境的麻煩;從政府的角度看,這種形式可以提高效率,并且與機構型服務比較,社區老年服務多由社區內成員參與服務,不需要很復雜的機構和設施,所需投資較少,成本相對較低,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服務資源配置更合理,保證資源的投入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提高服務質量。
3.3 政府應出臺政策,推動與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的長期照料服務體系基本框架的建立 長期照料服務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整個醫療服務特別是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效率和效果,而長期照料體系的發展也離不開醫療服務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的有力支持,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大力發展與社區衛生服務緊密結合的社區長期照料服務體系。社區長期照料服務將成為長期照料服務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社區衛生服務介入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的優勢在于:①社區衛生服務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特點是以社區為平臺提供系統、連續、綜合的衛生服務。同時由于社區居民一般為低流動性的常住人口,病人與醫生及所提供服務有比較強的依賴性,社區居民與醫生之間形成近似于熟悉的鄰里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社區醫生能很好地站在病人的角度上為病人提供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短期博弈所形成的“囚徒困境”問題,降低老年人的長期護理費用,使居民尤其是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老年人享受較好的醫療服務。②由于社區衛生服務除公共衛生服務外,針對的都是常見病例、多發病、普通病的治療和日常健康維護。對于這些服務,社區居民可以從自身經驗和他人經驗中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因而在社區衛生服務市場中,消費者表現的常常不“是消費者無知”,而是“消費者有知”。因此,社區衛生組織使消費者具有一定的選擇能力,可以很好地克服醫療市場壟斷性以及醫生的誘導需求所帶來的高消費問題。③社區衛生組織的服務是在患者的“家門口”為其提供醫療服務,這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社區醫生提供多種上門醫療服務,為重病人開設家庭病床提供專門的老年護理。這樣既可以減少家庭的開支,又可以減少社會醫療費用。社區使的老人在家門口享受便捷的醫療服務,解決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④社區衛生組織可以建立健康檔案。通過逐戶逐人地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和開展定期的診察,可以基本摸清轄區內居民患病頻率以及主要疾病,并可以通過了解個人和家庭特征,分析患病原因,針對性地實施防治措施。同時,社區醫生還能開展疾病預防的宣傳教育,使居民了解普通疾病的預防措施,降低防病率。⑤政府政策上的優惠措施。社區居民在本社區就醫可以免除掛號費、診療費;社區衛生組織藥品實行統一招標采購,并實行零差率消費;居民在社區衛生組織就診,醫療費用由社區衛生組織直接減免后結付。
3.4 探索構建社區長期照料失能老人健康管理模式 建立該城區所社區長期照料失能老人的電子健康檔案,對其失能狀況進行重點調查評估,同時對長期照料家庭的費用支出、滿意度等情況進行初步評價;在健康檔案建立后,建立長期照料失能老人健康的動態數據庫,對長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健康信息進行分析,進行疾病預測及健康狀況評估,加強健康干預、健康教育等健康管理手段,控制疾病危險因素,及早開始預防,以期用較低的費用投入獲得超值的健康回報、個人的健康改善、提高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并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結合長期照料工作先進省市實地調研的情況,探索構建城市長期照料失能老人的數字化健康管理模式,減輕社會、政府的醫療衛生負擔。
1 程曉明,付 晨,毛春芳,等.上海市人口老齡化對衛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07;(1):22-4.
2 陳 杰.日本的護理保險及其啟示〔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8(2):69-73.
3 毛軍奇.高齡和病殘老人的社會化養護探討〔J〕.市場與人口分析,1997;3(6):7-9.
4 尹向榮.探索新路迎接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挑戰〔J〕.衛生經濟研究,1999;(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