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尤偉艷 程青虹 許 航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ICU,新疆 石河子 832008)
肺復張和保護性肺通氣策略是近10多年來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機械通氣的重大突破,但是目前ARDS的病死率仍高達30% ~40%〔1~3〕。高頻震蕩通氣(HFOV)治療已作為ARDS重要的輔助通氣方式〔4〕。本研究對36例常規肺保護性機械通氣無效的ARDS患者分別予以手法肺復張結合小潮氣量的常頻機械通氣(CMV)和換用HFOV治療,比較其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本院ICU收治的成年ARDS患者36例,年齡62~88歲,平均(71.23±5.63)歲;其中重癥肺炎23例,外科術后及外傷5例,其他8例。排除體重低于35 kg,嚴重氣道阻塞性疾病、嚴重氣漏綜合征患者。ARDS診斷治療參照2007年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制定的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治療指南標準。36例ARDS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所有患者均先使用PB840呼吸機(美國PB公司),模式容量控制加呼氣末正壓(PEEP),潮氣量4~6 ml/kg。所有患者經24~48 h肺保護性機械通氣,仍有嚴重低氧血癥,吸氧濃度(FiO2)≥60%,PEEP≥10 mmHg,PaO2≤80 mmHg。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繼續肺保護性通氣,為CMV組,20例,男14例,女6例,每日行肺復張;另一組換用HFOV,為HFOV組,16例,男9例,女7例。兩組性別、體重、APACHEⅡ評分等指標無差異。
1.2 方法
1.2.1 CMV組 20例患者繼續肺保護性機械通氣,肺復張前充分鎮靜;復張時FiO2調至1.0,選擇壓力控制通氣模式,吸氣壓20 cmH2O,I∶E=1∶1,PEEP 在 10 s內勻速提高至20 cmH2O,維持氣道峰壓為40 cmH2O,持續120 s后將FiO2和PEEP調至先前水平,恢復原通氣模式及條件,每8 h重復1次。若肺復張過程中,PaO2+PaCO2≥350 mmHg,此時肺幾乎完全張開〔5〕,停止肺復張。如果復張過程中患者出現 SpO2降至0.85以下;或循環不穩定,血壓低于90/70 mmHg,立即終止肺復張,嚴密觀察。
1.2.2 HFOV組 16例患者應用Sensor Medics 3100B(Sen-sorMedics,CA)高頻震蕩機接受 HFOV治療。患者在連接HFOV通氣前,先給予持續10 s、氣道壓為30~40 cmH2O的預先肺膨脹。HFOV通氣初始參數包括:①振動壓60~90 cmH2O;②頻率5 Hz;③吸氣時間:吸呼比為33%;④FiO2先為1.0,并逐漸下調;⑤氣道平均壓:高于CMV時平均壓2~5 cmH2O,繼續調整以獲得最佳肺容量。觀察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及氧合指數(OI)。
1.3 觀察指標 (1)肺氧合功能監測:兩組基礎狀態、實驗12、24、48、72 h 抽動脈血監測 PaO2、PaCO2、PaO2/FiO2、氧合指數OI值(mean Paw×FiO2/PaO2);(2)血流動力學監測:使用飛利浦多功能監護儀(美國)監測兩組有創動脈平均壓(MAP)、中心靜脈壓(CVP);(3)并發癥、安全性及預后觀察:每周行床邊胸部X線檢查1次,有病情變化及時行床邊胸部X線檢查。計算兩組平均機械通氣時間、28 d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所 有數據用SPSS11.5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
2.1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指標比較 治 療開始時兩組PaCO2、PaO2、PaO2/FiO2、OI值無差異(P >0.05)。HFOV 組患者在HFOV后氧合改善,并持續至72 h(P<0.05)。兩組OI值均有所下降,HFOV組OI值在12、24、48、72 h較 C MV 組 降低(P<0.05)。與CMV組比較,HFOV組患者氧合改善持續HFOV整個過程,而并無明顯CO2潴留。見表1。
表1 兩組ARDS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

表1 兩組ARDS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
與HFOV組比較:1)P<0.05,2)P<0.01
觀察指標 開始時HFOV組 CV組12 h HFOV組 CV組24 h HFOV組 CV組48 h HFOV組 CV組72 h HFOV組 CV組PaO2(mmHg) 69.5±12.6 73.7±11.3 80.0±14.2 66.7±11.32)81.1±15.1 83.9±15.52)84.6±16.2 62.2±10.42) 90.6±7.4 82.2±12.71)PaCO2(mmHg) 51.0±7.3 48.6±8.1 48.3±9.5 50.9±8.92) 36.2±8.4 39.6±8.1 37.3±8.6 40.7±7.6 38.4±9.6 40.5±8.5 PaO2/FiO2 115.3±38.2 122.4±34.5 203.7±42.6 174.6±41.61)212.6±39.5 221.7±37.11)282.4±37.4 188.4±46.42)294.3±37.4 268.2±47.31)OI值 24.3±8.2 23.6±7.1 15.9±3.6 16.2±4.31) 12.4±2.1 13.9±2.61) 10.6±2.3 13.7±3.32) 10.2±2.2 12.4±3.61)
2.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CMV組患者在肺復張時有一過性血流動力學變化,但肺復張結束后無差異(P>0.05)。HFOV組血流動力學穩定。兩組ARDS患者入組時、12、24、48、72 h的MAP、CVP無統計學差異(P<0.05)。
2.3 兩組患者預后比較 兩組均無氣壓傷等并發癥發生。HFOV組患者28 d病死率(25%)低于 CV組(35%)(P>0.05)。平均HFOV時間為(5.6±3.1)d。兩組平均機械通氣時間分別為(21.2±8.6)d(HFOV組)和(23.4±10.7)d(CMV組)(P>0.05),所有死亡患者均死于多器官衰竭。
HFOV是近年用于治療成人ARDS的機械通氣模式,它用平均氣道壓充盈并支撐肺泡,使患者的肺容量達到最適狀態,同時改善肺內氣體的分布,減輕肺局部過度擴張,從而改善肺的通氣/血流,使氧合增加;又用一定幅度的高頻振動控制肺泡通氣量,預防二氧化碳的潴留〔5〕。本研究通過對ARDS嚴重低氧血癥患者早期應用HFOV通氣,發現與保護性肺通氣組比較,HFOV組患者氧合改善明顯,血流動力學穩定,監測參數兩組無差異性,無氣壓傷等并發癥發生,說明HFOV可能是ARDS一種安全、有效改善氧合的機械通氣的方式。
肺復張和小潮氣量通氣是近十年來ARDS機械通氣的重大突破,然而大量保護性肺通氣研究的陰性結果提示,對ARDS伴嚴重低氧血癥患者有必要探索新的ARDS機械通氣模式〔6〕。Terragni〔7〕研究提示ARDS嚴重低氧血癥患者可能需要更小的潮氣量,更低的平臺壓。
盡管HFOV的平均氣道壓較CMV時高,但由于吸氣時間很短,僅有10% ~20%的振動壓真正進入肺泡,遠較采用CMV時的肺泡內壓力低,加上極低的潮氣量和非常快的呼吸頻率,肺泡內吸呼氣相的壓力變化小,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肺損傷〔8〕。一項大型動物實驗研究表明〔9〕,與常頻肺保護性通氣相比,HFOV時ARDS動物肺組織IL-1β mRNA表達顯著降低,肺部炎癥反應降低,因而減輕肺損傷的程度。然而,ARDS進行HFOV通氣的時機目前尚無統一意見。幾項前瞻臨床研究顯示〔8,10〕:重癥 ARDS 常頻通氣時間越長,HFOV 的成功率就越小。提示HFOV可能是重癥ARDS早期替代肺保護性常頻機械通氣的通氣模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HFOV治療后氧合改善,OI值降低,提示嚴重ARDS使用HFOV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較常規機械通氣能更快地提高氧合。HFOV在成人ARDS的應用時機和療效尚需大量多中心隨機的循證醫學研究證實。
1 袁運長,尹邦良,周文杰.大劑量沐舒坦對體外循環術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9):1297-8.
2 鄭福祿,劉宇鵬,姚福軍.東莨菪堿對重癥肺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8):2379-80.
3 李曉芳,高 敏,程青虹.吸痰對肺萎陷/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肺復張的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6):1457-9.
4 黃英姿,邱海波.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策略的現狀與挑戰〔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6(5):470-4.
5 汪宗昱,朱 曦,李宏亮,等.肺復張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響〔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9;21(10):604-8.
6 潘 純,黃英姿,郭鳳梅,等.呼吸系統彈性阻力對急性肺損傷患者肺復張后氧合影響的薈萃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4):348-54.
7 Terragni PP,Del Sorbo L,Mascia L,et al.Tital volume lower than 6 ml/kg enhances lung protection:role of extracorpore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J〕.Anesthesiology,2009;111(4):826-35.
8 杜 微,劉大為,石 巖,等.高頻振蕩通氣在ARDS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7):2549-51.
9 郭光華,王少根,付忠華,等.高頻振蕩通氣和常頻機械通氣對吸入性損傷急心肌功能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華燒傷雜志,2010;26(8):300-3.
10 于湘友,陳淑萍,于朝霞.兩種肺復張方法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比較〔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0;19(7):7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