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述飛 彭華茂 佟 雁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親子支持對老年人抑郁情緒的影響
——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分析
尹述飛 彭華茂 佟 雁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目的 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探討老人接受與給予子女的社會支持水平一致與否是否會對老人的抑郁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方法 應用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社會支持問卷及抑郁狀態量表(CES-D),對196名老人進行調查。結果 ①老年人接受與給予成年子女的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P>0.05);②接受支持低于、等于、高于給予支持組三組老人的抑郁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結論 老年人接受與給予成年子女的社會支持水平一致與否對其抑郁情緒沒有影響,即不支持社會交換理論的嚴格互惠假設。
親子支持;抑郁;老年人;社會交換
社會支持是發生于個體之間的一種社會資源的互換過程,其目的是幫助個體獲得其社會需要的滿足〔1〕。老年人與成年子女之間的社會支持即親子支持是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它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從國外的研究文獻來看,有些研究者認為老年人給予和獲得子女支持的水平是一致的〔2〕,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二者不一致〔3,4〕。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的假設,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會盡力遵循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則〔5〕。這樣,理論上老年人給予和獲得子女支持的整體水平應該是一致的。不過也有研究者存在不同的觀點,Wentowski〔6〕發現,社會支持若是發生在關系相對疏遠的個體間,當個體獲得他人的支持后,會立即給支持給予者等價的回報;如若社會支持發生在關系相對親密或長久維持的個體間,那么支持接受者就不必即時回饋支持給予者以等價的回報。那么,如果社會支持發生在老年人與成年子女這樣親密且長久維持的社會關系中,老年人實際接受的社會支持與給予的社會支持整體水平是否一致呢?
另外,有研究表明,平等互惠的社會交往與個體對社會關系的滿意程度具有很高的正相關〔7〕。那么,當人們接受與給予的社會支持不一致時,可能會更加抑郁。然而,由于孝順觀念的改變,老年人對于子女是否提供養老、日常生活照料等孝順行為的期待都在下降〔8〕。那么,此時老人接受與給予子女的社會支持水平是否一致還會對老人的抑郁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嗎?
本研究擬通過測量老人接受和給予子女社會支持情況及抑郁狀況,比較當老年人接受和給予子女支持一致和不一致時,其抑郁水平是否相同,從而考查其結果是否符合社會交換理論嚴格的互惠假設。
采取招募方式選取196名來自北京、沈陽、山西和湖北的老年人參加本研究。其中男106名,女90名。被試年齡54~87〔平均(64.98±6.23)〕歲,受教育年限為0~19〔平均(7.56±5.597)〕年。
1.2.1 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社會支持問卷 采用王大華等(2005)編制的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社會支持問卷。該問卷由兩個分問卷組成,分別為老年人接受成年子女社會支持問卷和老年人給予成年子女社會支持問卷。每個分問卷都包含3個維度:①物質支持,即老年人接受或給予成年子女在金錢或物質上的幫助,例如“子女給我一些生活費”;②服務支持,即老年和子女間相互分擔任務或提供照顧,例如“我生病時,子女來照顧我”;③情感支持,即老年人接受或提供子女各種對生活有益的建議和信息,或者老年人與子女間的相互關愛、安慰、信任和尊重,例如“心情不好時子女耐心聽我訴說”。其中接受成年子女社會支持問卷共26個項目,給予成年子女社會支持問卷共28個項目。老年人接受或給予社會支持的頻次為“從未”、“很少”、“有時”、“經?!?,分別對應1~4分,將各個項目得分相加得到各問卷的總分,然后除以項目數得到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社會支持水平越高。之前的信度檢驗結果表明,接受支持問卷的 Cronbacha值為0.94,給予支持問卷的 Cronbacha值為0.91。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接受支持問卷(χ2/df=2.756,CFI=0.985,RMSEA=0.078)和給予支持問卷(χ2/df=2.586,CFI=0.988,RMSEA=0.074)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本次測驗的信度檢驗結果表明,接受支持問卷的Cronbacha值為0.94,給予支持問卷的Cronbacha值為0.92。
1.2.2 抑郁狀態量表 采用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由美國國立精神研究所Radloff于1977年編制。本量表由20個項目組成,分別調查20項癥狀,采用4點評定:按過去1 w內出現相應情況或感覺的頻度評定,不足1 d者為“沒有或基本沒有”;1~2 d為“少有”,3~4 d為“常有”,5~7 d為“幾乎一直有”。經過負向題重新編碼后,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反應越多。本次測驗的信度檢驗結果表明,該問卷的Cronbacha值為0.85。
問卷施測采用入戶測試的方式,每戶1~2位老人參加測試。測試具有統一指導語。主試由心理學專業研究生擔任。審核和批閱收回的問卷,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管理與分析。數據以 ±s表示。
老年人接受與給予親子支持的描述統計結果見表1。單樣本t檢驗顯示,老人接受支持總分與給予支持總分的差值為-0.08±0.64,t=-1.79,df=184,P=0.08,95%CI:-0.18 ~ 0.01,即此差值與零無顯著差異(P>0.05),即老人接受的親子支持與給予的是相匹配的。
表1 老年人接受與給予親子支持的描述統計結果s)

表1 老年人接受與給予親子支持的描述統計結果s)
組別 情感 物質 服務 總分接受的親子支持2.80±0.63 2.65±0.78 3.19±0.64 2.87±0.59給予的親子支持3.16±0.51 2.47±0.67 3.13±0.72 2.93±0.49
根據老人接受與給予支持一致的置信區間將老人分成3組:①接受支持低于給予支持組(差值<-0.18),②接受支持等于給予支持組(-0.18<差值<0.01),③接受支持高于給予支持組(差值>0.01),三組抑郁得分分別為37.90±9.52、35.38±9.45、37.45±10.12。
為檢驗老人接受支持與給予支持水平一致和不一致的情況下,老人的抑郁水平是否有差異,以抑郁得分為因變量,支持總分差值類型為自變量進行單變量的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三組老人的抑郁得分差異不顯著〔F(2,179)=0.56,P >0.05〕,即無論接受的親子支持低于、等于還是高于給予的,老人的抑郁水平是相同的。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人們給予彼此支持和幫助是為了通過互換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而且父母與子女間的社會支持是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過程。Ellison〔9〕曾指出,老年人與其子女進行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互利”原則。老年人在接受子女支持的同時,也向子女提供幫助,而且只有當父母與子女間的社會支持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時,這種支持才對親子雙方都有益處。這樣的話,當老人給予子女一定的支持后,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他們會有一種不平衡感,因而會比較抑郁;而當老人只能給予子女較少的支持和幫助,卻得到對方相對較多的回饋時,他們也會感到不安,從而抑郁水平也會相對較高。Bengtson等〔10〕曾指出,成為家庭的負擔往往是令老年人最擔心的事,因此,老年人會通過向子女提供社會支持的方式來證明自身的價值或能力。也就是說與老人給予和接受支持水平不一致時,老人的滿意度會更低,從而可能更加抑郁。
但是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子女社會支持得分低于、等于和高于給予子女支持得分的三組老人的抑郁得分都無顯著差異,即無論老人接受的親子支持與給予的親子支持是否一致,他們的抑郁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結果不支持社會交換理論的嚴格互惠假設。也就是說,老人與成年子女之間的社會交往不是完全遵循互利互惠原則,有時候他們對彼此的付出可以說是不求回報的。一方面,老人一般都會盡其所能在各方面幫助子女,希望他們能夠過得比較好,子女幸福了他們也就幸福了,因而不會特別在意自己對子女的付出是否都獲得了相應的回報,老人在這方面一般都會比較寬容。另一方面,由于受傳統孝順觀念的影響,成年子女可能覺得給予老年父母支持和照料是他們應該做的,老人在年輕時候為撫養和教育自己付出了很大的艱辛,現在父母老了,很多事情不能做了,自己多照顧他們是理所應當、不容置疑的。所以老人和成年子女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不能僅僅用一種互利互惠的利益關系來解釋,他們之間的交往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愛的傳遞,不求回報。
另外,根據Wentowski〔6〕的研究結果,如果社會支持是發生在關系親密的或關系長久維持的個體間,那么支持接受者就不必即時的給予支持給予者同等價值性的回報。親密的和長期性的社會關系允許個體間社會支持的互換在更長時間內得以實現。也就是說,對那些接受子女支持高于給予支持老人而言,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在子女小的時候為撫育子女付出了很多,現在子女給予自己更多的支持也是應該的。因而即使他們現在接受和給予子女的支持不一致,也不會覺得更加抑郁。而對于那些接受支持低于給予支持的老人而言,他們現在給予子女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可能是認為子女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回饋,自己總會有特別需要子女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們再回饋也是一樣的。因而,即使他們接受和給予的支持不一致,其抑郁水平也不會較高。
總的來說,本研究的結果不嚴格支持社會交換理論的假設。但是這種發生在老年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特殊的社會交往到底是否遵循社會交換理論的互利互惠原則,還需要進行更廣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1 李 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1):67-70.
2 Lee GR,Netzer JK.Depression among older parents: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J Marriage Family,1995;57(3):823-34.
3 Blieszner R.Aging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research themes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J〕.J Marriage Family,1989;51(2):275-90.
4 Silverstein M,Parrott T M.Factors that predispose middle-aged sons and daughters to provide social support to older parents〔J〕.J Marriage Family,1995;57(2):465-76.
5 Molm LD,Cook KS.Social exchange and exchange networks〔M〕.Boston:Allyn & Bacon,1995:209-35.
6 Wentowski GJ.Reciprocity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older people:cultural dimensions of network building〔J〕.Gerontologist,1981;21(6):600-9.
7 Hatfield E,Utne M,Traupmann J.Equity theory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M〕.New York:Burgess RL Huston TL,1979:99-133.
8 Wang D,Laidlaw K,Power M,et al.Older people's belief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expectation and non-expectation〔J〕.Clin Gerontol,2010;33(1):1-18.
9 Ellison Christopher G.family ties,Friendship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black Americans〔J〕.J Marriage Family,1990;52(1):298-311.
10 Bengtson VL,Kuypers J.The Family support cycle:psychosocial issues in the ageing family〔M〕.New York:Munnichs JMA,1985:257-73.
R592
A
1005-9202(2012)19-424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9.064
彭華茂(1978-),女,副教授,主要從事認知老化研究。
尹述飛(1987-),女,在讀博士,主要從事認知老化研究。
〔2011-03-01收稿 2011-07-15修回〕
(編輯 張永貴/胡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