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收入在居民之間的分配。過去一段時間內,衡量居民間收入分配不均程度的基尼系數有較大增長,縮小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二是收入在居民、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分配。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導致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從而使得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于投資拉動,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對于優化經濟結構極為重要。政府對于這兩方面的問題都極其重視,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還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造成了收入不公,也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效率。解決這些問題刻不容緩。
(白重恩)
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所做的“就職演講”,以其坦誠的姿態、務實的內容和質樸的語言,備受中外輿論好評。習近平用很長篇幅展開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番內容豐富的“中國聲音”。未來五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曙光在前,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不我待,中國與世界各國、中國內部的利益博弈、利益調整也將更加深刻。在這個時刻,“中國聲音”何為?對內而言,它要凝聚共識、匯集心力;對外而言,它必須表達自我、利于溝通。只要真實、勇敢、自信、辯證地發聲,“中國聲音”就會更親切、更有質感。
(楊凱)
這些年,國學火了,講國學的專家也火了。幾年下來,于丹的書依舊熱賣,可公認好注本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還是乏人問津。看來,讀文本和聽解讀不是一回事,要真正想到彼岸,還得小馬過河。當社會浮躁時,推波助瀾不需要,啟蒙清源正當時。供給滿足需求是經濟學公理,但需求如果低俗,那供給就不會高尚。提升需求者的品位是長期過程,提高供給方的水準是現實可行的。于丹被嗆聲,是一件尷尬事。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文化產業跟中國經濟一樣,亟待轉型升級。當務之急是不再去一味用所謂的"心靈雞湯"去迎合市場需求,而應該積極主動培育市場,腳踏實地地提升國人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質量。
(熊建)
自2013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二十一條和《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三條將予以刪除。刪除這兩個條款,不僅消除了我國法律體系中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等標準的矛盾和沖突,解決了法律上的“同命不同價”問題,進一步促進了法制統一,而且還體現了最高行政機關的角色回歸,切實維護了法律尊嚴,有利于公民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國務院行政法規規定民事損害賠償標準和限額,屬于超越職權的行為。我國立法明文規定,民事制度是法律保留事項,除非另有授權,國務院無權就這些制度作出規定。如果允許此類賠償限額繼續存在,也與立法法和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相悖。
(李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