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軍明
要推進文化保護與發展工程、生態旅游發展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工程、陸海聯動發展工程、人才科技支撐工程,實現天臺山區經濟加速發展
推動山區縣加快走上轉型發展、科學跨越的新路子,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山區縣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為進一步破解山區經濟發展難題,近年來,天臺縣全面實施陸海聯動發展戰略,加快山區經濟發展步伐,逐步縮小與平原、近郊農村的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探索走一條山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天臺縣是一個近海不靠海的山區縣。作為浙江省26個欠發達山區縣之一,天臺縣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的欠發達性和被邊緣化逐步凸顯,天臺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基本與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首要任務就是要推進山區經濟轉型發展。客觀分析,天臺擁有的條件和面臨的機遇也不少。
從外部看,天臺縣正處于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加快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和邁向“兩富”現代化浙江,對天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天臺縣承接海洋經濟輻射帶來新的機遇;著力推進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天臺發展明確了新的方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對天臺發展模式提出新的挑戰等,這些都為天臺實現山區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從內部看,天臺縣加快山區經濟轉型發展綜合條件較好:一方面,發展基礎比較扎實。天臺縣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導的服務業,產業生態化趨勢明顯;深入實施高山移民工程,人口內聚外遷穩步推進;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加速發展;全面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城市環境日益改善。另一方面,發展優勢比較明顯。天臺縣文化生態資源極為豐富,產業體系區域特色鮮明,陸海聯動發展區位條件優越,體制機制優勢較為顯著,完全有條件成為山區縣經濟轉型發展的“排頭兵”。
不容忽視的是,天臺縣在加快山區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總量偏小,差距拉大。2011年,天臺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83億元,2006~2011年均增長10.7%,增長速度快于全省2.3個百分點。但是總體上看,天臺縣與全省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2011年天臺縣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僅為0.44%,人均生產總值為36528元(按常住人口計),為全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62%,近年來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與全省差距呈現進一步擴大態勢。在53個山區縣中,天臺縣GDP排名從2008年的第32位,下降為2009年、2010年的第33位,再降為2011年的第35位。在26個欠發達山區縣中,天臺從2008年到2011年的排名依次為第 7、8、7、9 位,大體上是穩中略降。可以看出,天臺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逐步拉大,經濟發展呈現一種被邊緣化的趨勢。
二是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天臺地形以高丘及中低山為主,屬“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小縣,縣域總用地面積1431.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僅62.8平方公里,土地資源極其稀缺,發展空間十分有限,產業園區用地指標目前難以解決,村多人少、居住分散,開發建設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生態敏感,環境脆弱。天臺縣是傳統山區縣,是浙江重點林區,林業用地占全縣總面積80%以上,是全省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椒江水系的上游,生態脆弱,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壓力非常大。
天臺要加快山區經濟轉型發展,就必須做好“三四五二”文章,即要構建三大平臺、培育四大體系、推進五大工程、完善兩大機制。
一要構建三大平臺,實現集聚發展。加快產業集聚平臺建設。大力推進農業“兩區”建設,努力把農業“兩區”打造成為山區轉型發展的示范區。全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結合區位條件、設施條件、發展潛力等因素,優化形成“一區兩群”的發展格局。重點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抓住旅游休閑集聚區列為第二批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這一契機,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空間拓展平臺建設。天臺縣擁有豐富的低丘緩坡資源,是拓展山區轉型發展新空間的重要資源。要合理確定低丘緩坡開發利用的方向、規模、布局和時序,為海陸聯動產業協作項目落地提供保障。加快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山區轉型發展必須依靠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保障,要大力推進104國道改建工程、自來水廠二期工程、始豐溪治理工程等農田水利、交通環保設施建設,為山區轉型發展創造條件。
二要培育四大體系,實現轉型發展。重點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業。充分發揮佛道文化、山水生態等旅游資源優勢,按照“養生進山、旅游靠山”的思路,重點建設宗教文化板塊、養生度假板塊、生態山水板塊,著力打造“佛宗道源地、心靈瑜伽園、品質天臺城”。大力發展綠色先進制造業。積極參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特色產業,加快構建生態工業體系,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制造業基地。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大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力度,以糧食生產功能區與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實施農業精品化、規模化、科技化、生態循環化經營,積極拓展農業產業鏈,加快提升農業品牌知名度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浙江省高效生態農業、精品農業示范縣。積極發展其他服務業。立足于天臺資源要素與產業基礎,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全面完善與提升生活性服務業,促使城鎮商貿、物流、金融、文化等服務業由平原向山區延伸,構建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民生保障相適應的布局合理,運作高效的山區服務業體系。

三要推進五大工程,實現加速發展。實施文化保護與發展工程。強化天臺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把文化創新作為天臺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以加強地方特色文化保護與傳承、文化產業培育等為重點,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示范作用的文化強縣。實施生態旅游發展工程。充分發揮山水生態等特色旅游資源優勢,以創建國家5A級旅游區為抓手,加快旅游資源整合,著力打造全國優秀旅游目的地。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以農村循環經濟一體化為統領,以深化和提升“清潔家園”、“和諧生態村”工程建設為載體,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陸海聯動發展工程。抓住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實施“南接臺州、北聯寧波”戰略,推進陸海聯動、合作發展。實施人才科技支撐工程。組織開展“科技人才周”活動,加大科技人才扶持力度,不斷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增強天臺山區經濟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要完善兩大機制,實現驅動發展。健全組織管理機制。加快理順各層管理體制,成立山區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創建陸海聯動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山區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切實推動山區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探索實施分類考核,在科學劃分功能區的基礎上,借鑒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思路,重點強化區域政策和考核評價的差異化,引導政府和市場主體行為符合功能分區要求。創新要素服務機制。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加快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加快山區金融產品創新試點,探索建立利用民營資本發展山區經濟的新模式。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平臺建設,切實規范流轉農業用地使用,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加大廢棄閑置建設用地的復墾力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