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劍峰
十八大首次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總格局,同時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這對浙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具有指導意義。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2008年浙江經濟在全國各省區中率先進入工業化發達階段,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由于居民人均收入基數的提高,同時受資源要素與生態環境的制約以及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近年經濟增長率有所下滑。這也使浙江2020年居民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的目標難度加大。另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浙江居民收入增長出現了滯后于經濟增長的現象,表明浙江經濟增長在惠民生方面還需要不斷努力。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深化體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十八大報告將“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為經濟建設五大任務的首條。特別提到“三個平等”,即“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同時要加大推進財稅改革與金融改革。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些深層次的體制問題阻撓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這次提出了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體制改革,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政府要尊重市場機制,對于妨礙公平競爭市場機制的,如行業壟斷、進入高門檻、不同經營主體的差異化待遇、利率行政性管理、稅制不合理等,要進行深入的改革;同時,對于市場機制不足或缺陷的,尤其是市場微觀法制管理,如食品安全監督、合法生產、勞動保障等,政府要發揮作用,加強依法管理。政府要管好該管的,不該管的,政府不要去干預,要由市場去引導去調節。
浙江是民營經濟發達省份,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主體。但浙江經濟發展同樣也受到一些體制因素的制約。如行業進入壟斷、政策的差異性歧視、投資審批制度、利率非市場化、稅負過重等普通存在,扭曲了市場機制,制約了民營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未來十年,我國將進入經濟體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浙江要把握這一重大機遇,加快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注重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基礎,推進國企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國有資本在非關鍵領域的退出,為民企發展讓出空間;鼓勵民企國企通過合資合作、相互參股等混和所有制模式,共存共榮,平等競爭、合作發展。加快財稅體制與金融體制改革,切實減輕小微企業互擔,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為不同所有制經濟與不同規模企業,提供平等的制度基礎。
在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的基礎上,十八大報告進一步豐富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容,突出了其關鍵地位。指出“科技創新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
浙江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的省份,同時也率先面對更為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勞動、土地、能源等資源要素價格不斷上漲,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浙江資源、勞動力要素的比較劣勢更加突顯,傳統產業競爭力下降,向省外海外轉移的趨勢漸顯。而技術仍未形成比較優勢,唯一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要素,難于與其他要素結合,出現大量外流,熱炒成風、追逐于短時的暴利。這對浙江實體經濟發展造成了沖擊,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制造業空心化現象。
科技創新對未來浙江經濟發展將極為關鍵,唯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牢牢抓住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把握產業科技革命新趨勢,緊緊追隨世界新技術、新產業,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重視借鑒德國與韓國經驗,以政府支助基礎技術與行業共性技術研發為引導,以大企業技術研發為主體,促進先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從而使浙江資本優勢轉化為產業技術優勢,再創浙江工業新優勢,從而實現浙江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報告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部分,首次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其背景在于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拉動,消費需求作用偏弱。這無疑制約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我國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外部市場、依賴貨幣投資政策的刺激與拉動,不利于經濟的平穩持續發展。同時,近年一些地區熱錢泛濫、短炒成風,虛擬經濟過度繁榮,房地產泡沫嚴重,大量資金流出實體經濟,嚴重影響了經濟與社會的穩定。
相對于全國,浙江這方面的問題更為突出。浙江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度更高;作為民間資本最為充裕的省份,浙江多年來產業外移、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從事實體經濟的小微企業經營困難現象更為突出。如何通過擴大內需、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成為浙江經濟健康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未來浙江必須通過推進“兩個同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城市化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建立起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同時制定與落實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稅收、金融制度與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動發展方式轉變與轉型升級,保護與支持小微企業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才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
報告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并提出要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十來年,中央政府將解決“三農”問題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加大對農村、農業與農民的政策扶持,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農村居民收入有了較快提升。但相對于城市經濟的發展,農村整體落后面貌仍未有根本改觀,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未有明顯縮小。土地要素的城鄉兩元分割、戶籍制度改革的滯后,使不少農民難以平等分享發展的成果。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與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首先可以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發展長方式根本而長遠的轉變。其次,也有利于公平競爭的要素市場的建立,完善市場機制。此外,能促進城鄉和諧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浙江城鄉一體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借助大量的產業集群而壯大的縣域經濟,成為浙江城鄉一體化推進的基礎。但同時,浙江城鄉一體化同樣面臨著城鄉戶籍制度分離、土地制度兩元分割的制度性障礙。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加快城鄉戶籍制度變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試點推進農村宅基地合法轉讓、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進農業承包地流轉,應成為未來推進浙江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
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深化體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報告提出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浙江是個經濟外向度很高的地區,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長期高于50%,外來直接投資在浙江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浙江省際貿易發達,浙商對外投資發展迅速,浙商對省外與海外投資的金額與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對內對外開放,是促進浙江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也要看到,由于國內外市場環境的劇變,近年來浙江進出口貿易與外來投資也產生了較大波動,進而影響著經濟的穩定。
面向未來,浙江應實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一是在經濟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對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以提高效益為中心,轉變外貿發展戰略,以提高產品檔次與品牌為主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促進外貿商品結構優化;二是繼續積極引進先進產業的外來投資,同時促進浙商“走出去”,更多地利用外部市場與外部資源,帶動產業轉移與升級;三是促進對外經濟的平衡發展,在發展出口貿易的同時,重視國外資源與技術的引進,注意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的雙向發展;四是建立抵御國際經濟風險的機制,以政府引導支助、商會協調服務、企業主動應變的范式,建立起多層次的風險預警、風險防范與風險抵抗系統,全面提高抵御國際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