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標潘梅蓁
發展生物醫藥等高技術產業,通過地方政府和中科院所合作共建平臺,促進生物醫藥等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可行的、便捷的、有效的
當前,加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搶占生物經濟時代制高點,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點。科技部、工信部先后出臺《“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以及國家發改委將于近期出臺的《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都把生物醫藥產業列為生物產業的首要扶持產業。目前,國內已有12個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10個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還有50多個國家級高新區將生物醫藥產業列入重點產業,80多個城市提出建設生物醫藥科技園,生物醫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正在國內逐漸形成。近年,寧海生物醫藥產業項目扎推集聚的良好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一批生物科技研發中心項目、生產基地項目正在促成簽約、轉化和落成。如何更好更快地推進寧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事關寧海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亟需進行深入思考和認真探索。
擁有較強的綜合實力。2011年,寧海縣位列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第61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3.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165美元。擁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衛生縣城和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成功創建成省級文明縣城、教育強縣、體育強縣、生態縣、旅游經濟強縣。
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目前,寧海縣共有涉藥單位600多家,其中生物醫藥規模以上企業共6家,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3.1億元。寧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走在寧波前列,在現代生物醫藥的疫苗和生物診斷領域具有比較優勢。其中衛信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是省內著名的疫苗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寧海還擁有文具、模具、汽車橡膠部件、壓鑄等產業的四張“國字號”名片,工業實力雄厚。
有產業創新的技術支撐。2010年,寧海成功吸引美籍寧海人袁崇生博士回國創業。袁崇生博士在美國獲得過生物醫藥方面的創新獎,與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和地方政府及企業等都有合作。在他的引領帶動下,寧海已成功吸引了一批國內外一流的生物醫藥科研機構和人才落戶。目前,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培訓中心已動工建設,人源抗體藥物篩選中心已簽約,與國內高等院校合作前期洽談進展順利,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聯合創建生物醫藥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能提供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寧海是一個“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連著水,城靠著海”的生態型山水特色城市,近年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寧海人歷來敢于創新,體制靈活,是全國第一個完成國企改革的縣城,民間資本活躍,可謂創業者“理想的天堂”。寧海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對自然環境和體制環境的要求可充分滿足。
——要處理好產業與環境的關系。首先要高質量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進一步優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環境。生物醫藥產業引進的一些高端研發、中試機構層次要求較高,需要有非常優惠的政策措施加強培育發展。必須從機構組建、政策制定、園區建設、產業運作、部門配合等方面入手,不斷提升審批服務效能,為產業發展、人才集聚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古語說“十年磨一劍”,作為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生物醫藥行業,周期可能更長。生物醫藥產業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周期長、見效慢,研發一個新的生物醫藥產品一般需要8-10年,新藥研發成功率往往很低,投入10個項目成功的可能只有1-2個。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要有長期投資的心理準備和持續的財力支撐,同時要作好承受社會輿論壓力的準備。
——要處理好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生物醫藥產業投入大、周期長,但同時具有邊際效益極高的特點,通常一種新生物藥品成功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資,尤其是擁有新產品專利的企業,一旦開發成功,利潤回報高達10倍以上。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扶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是寧海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應當實施的戰略工程。
近期,通過對湖州、嘉興、金華等地學習考察,發現這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皆以與科研機構合作為發端,以地方政府和中科院及下屬研究單位等合作建立平臺為支撐,最終實現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化、產業化。
湖州模式。2006年1月,湖州市政府與中科院簽約成立中科院湖州應用技術研究與產業化中心。該中心是按照“1+N”模式共建的專業創新中心。由湖州市政府提供研發用房,在每個中心運營的前5年,撥付啟動經費、項目科研經費,并按科研人員層次給予不同比例的人才公寓購租補助。目前,已建成工業生物、生物制造、營養等7個中心,集聚了145名人才,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超過83%,人才本地化率超過80%。
嘉興模式。2004年11月,嘉興市政府與中科院簽約成立中科院嘉興應用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2011年2月,該中心升格為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為省政府直屬的省級事業單位。嘉興市政府負責建設研究院總部(即11.5萬平方米的嘉興科技城園區),啟動資金、項目科研經費、購房補貼全部予以保障。中科院負責引進科研機構、研發項目、孵化企業等。建成后,通過研究院、工程中心、孵化企業三級運作,實現應用性研究與成果轉化。同時,為市屬各縣市區提供平臺支撐,對縣市區引進的項目、機構等,免費提供研發和中試用房,產業化成果均歸縣市區所有。目前,該院已引進16家研究所、19個工程中心,孵化企業20家(2011年銷售額達到3.07億元),集聚500多名科研人員。
金華模式。2002年10月,金華市政府與中科院簽約共建中科院金華科技園。該園是全國首家中科院與地市級政府共建的科技園,已先后共同舉辦十二屆工科會,有力地推進了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和科技合作項目的深入實施。2008年,雙方在合作的基礎上,啟動中科院金華科技園的實體化建設。金華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園區建設,提供一定面積的辦公實驗用房,每家引入機構給予200萬元的經費支持,科技經費予以傾斜支持。2011年,中科院金華科技園入駐機構直接產業化項目產值近3500萬元,實現利潤500多萬元,同時集聚人才247名。
嘉興、湖州、金華等城市給寧海的啟示是,發展生物醫藥等高技術產業,通過地方政府和中科院所合作共建平臺,促進生物醫藥等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可行的、便捷的、有效的。
根據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形勢,結合寧海產業現狀和發展需求,今后一段時期寧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政府扶持、借力運作、立足長遠、遠近結合”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院地合作為龍頭,盡快創建生物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努力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和技術支撐平臺,以生物診斷、研發試劑、新藥中試為突破口,加快建設生物產業園,招引培育生物研發和生產企業,努力實現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把寧海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特色鮮明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地。
——編制高起點的產業發展規劃、出臺高力度的產業扶持政策。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必須立足長遠、全局謀劃、整體部署、分步實施,須結合寧海實際,著力編制出一個高水平、高層次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理清寧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思路、方向重點和實現路徑。同時,考慮到生物醫藥產業投入大、周期長,須就生物產業園建設、產業專項資金、入駐機構補助資金、產業稅收獎勵、產權交易、人才集聚落戶補助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專題研究,量身定制傾斜政策予以大力扶持。為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建議成立縣級乃至市級層面的生物醫藥產業園管委會,發揮通專業、善管理、拓市場的作用,全面統籌寧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工作。
——引進高檔次的產業科研機構、推進高水準的研發基地建設。生物醫藥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可以借鑒周邊地區經驗,通過與中科院合作建立創新中心,引進寧波大學等高等院校研究所,建立博士流動工作站、研究生實習基地,積極打造寧海生物醫藥產業專業高端人才集聚的“高地”。要及時對130畝研發總部基地進行總體規劃,進一步加強中科院創新中心(中試基地)前期工作,落實土地指標,爭取盡早立項,啟動建設。加快推進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培訓中心項目,爭取盡早完工投用。
——開展高節奏的招商引資、建設高標準的產業園區。充分發揮寧海的區位優勢,重點瞄準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所在大中城市的高校、研發機構、科技孵化器,開展科技招商,引進生物醫藥科技成果到寧海產業化。瞄準國內外生物醫藥龍頭企業,積極開展產業招商活動,注重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銜接,吸引大產業大項目落戶發展,推動寧海生物醫藥產業上臺階。近期,要針對已有初步意向的南京愛華等一批生物醫藥企業,制定個性化招引方案,密切跟蹤,統籌協調,促成項目盡早簽約落地,盡早釋放產能,實現近期小規模產業化。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推進產業集聚,發展醫藥配套行業,需要有產業園大平臺來承載支撐。要抓緊規劃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合理規劃布局和功能分區,明確分期建設時序。加快調整土地性質,落實土地指標,加大力度推進征地、拆遷等政策處理,及時啟動建設相關配套設施,分期建設,實現園區滾動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