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薇
作為城市經濟增長的引擎,科技園區在浙江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西湖區現有西湖科技經濟園區、轉塘科技經濟園區、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三大科技園區,支柱產業為制造業,產品以高端電子印刷品、紡織服裝、儀器儀表、機電設備為主打。現有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百余家,高新技術產業銷售總產值已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并有新能源、高端設備制造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技術水平領先、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寬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突起。
然而,今年以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日趨復雜,西湖區經濟發展明顯放緩,需求不足、生產擴張過猛、產品價格回落使得許多生產企業面臨資金鏈問題,不得不被迫減產,轉型升級壓力加大。西湖區各科技園區也未能幸免,企業總體銷售收入下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發展瓶頸的制約愈加凸顯。
——企業間發展不平衡,關聯度不高。據統計,西湖區科技園區內2012年1-8月累計銷售規模排名前50位的企業占總收入比重達到75%,稅源集中度高。由于行業細分不同,企業間合作較少,沒有形成上、下游產業及支撐產業相互關聯的互補作用效應。大企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沒有充分顯現。各個企業都是封閉的大而全的生產系統,研發和交易成本很高,不利于產業結構升級。
——核心競爭力不足,行業發展受阻。經濟增長放緩、價格漲幅回落特別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企業利潤下降等因素對工業企業影響較大。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雖然表現出一定的抗壓力,銷售下降幅度平均小于其他企業,但在嚴峻的挑戰中仍凸顯出競爭力不足,利潤空間受市場影響明顯壓縮。從高新技術企業近年的研發成果來看,多以實用新型與外觀專利為主,少有發明專利,技術優勢未能進一步擴大。少數企業受行業發展影響較明顯,如某企業因光伏產業整體發展受阻,2012年累計收入同比減少2.6億元,同比降幅達到86.6%。
——要素供給趨緊,企業外遷壓力加大。今年以來,陸續有成熟的規模以上企業由于發展受土地供給制約外遷至安吉、江西等地,部分企業已在外地注冊新公司,人員、業務已逐步轉移。另一方面,現有土地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個別早期購買土地使用權的業主,在完成初始建設投入后將場地出租用做非生產用途,與園區的總體發展規劃相背離。
為突破瓶頸制約,西湖區需要加快推進創新性科技園區的建設。通過優化服務環境吸引優質企業入駐,落實優惠政策扶持自主創新、技術革新;鼓勵企業加入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三位一體”創新平臺,使科技園區成為區域科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一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良性發展。加強政策引導,加快“退低進高”,為優質企業騰出發展空間,提高每平方米的利潤產出。擴大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一方面繼續引進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大項目,發揮輻射效應,實現技術溢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鼓勵引進小型創新企業,突破空間制約瓶頸。搭建交流平臺,宣傳園區重點項目,落實創投企業各類稅收優惠,鼓勵民間資本流入園區實體經濟,增強發展后勁。
二是落實各項優惠政策,促進產業與人才聚集。收集整理重點產業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投入,加強與大院名校的戰略合作,吸引各類人才落戶。強化行業龍頭的帶動作用,做好定點聯系工作,加快培育自主品牌上市,發揮大企業的穩定器效應。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針對該類產業產品研發投入期長、涉稅需求多元化的特點,對企業實行“一戶一檔案”,跟蹤重點項目,引導企業用好、用足、用活各類政策。
三是優化服務軟環境,助力產業升級。創新服務機制,將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涉稅需求分類,梳理相關政策進行宣傳輔導,為企業投資提供決策參考。推行專業化管理,重點關注企業的庫存與銷售變化,規范財務核算,優化競爭環境。對接園區需求,持續開展園區直通車等各項服務,定期發布相關稅收政策,進一步簡化辦稅流程,推行網上辦稅,提高辦事效率,減輕納稅人辦稅成本。多方聯動,定期與鄉鎮、工商、地稅、科技局聯合開展政策咨詢解答會,優化服務舉措,形成合力,加快推進“園區制造”向“園區智造”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