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劍峰 魯定華
從調查情況看,各地全力推進保障性住房保障目標的完成,但保障性住房范圍泛化、部分項目建設違規、分配管理存在漏洞等問題仍不容忽視
保障性住房建設對保障民生、調控房地產市場、擴大有效投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社會各界也比較關注。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各級審計部門對部分地區2011年度保障房實施情況進行了審計調查,從調查情況看,各地保障性住房制度進一步完善,重視資金、土地、政策等因素保障,全力推進保障性住房保障目標的完成,但保障性住房范圍泛化、部分項目建設違規、分配管理存在漏洞等問題仍不容忽視,需引起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自2011年以來,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規模明顯加大,當年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達到1000萬套,浙江省2011年度城鎮住房保障目標任務達到18.5萬套,扣除往年結轉的任務外,需實施的目標任務為18.23萬套。浙江省保障性住房根據實際情況分為6類,其中建設廉租住房5987套,經濟適用住房26508套,公共租賃住房(下稱公租房)51799套,限價商品住房37589套,城市舊住宅區(危舊房)改造31679套,城中村改造28738套。此外,需實物配租和貨幣補貼廉租住房10041套。
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實施過程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住房保障政策,高度重視保障性住房的推進實施工作,保障性住房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多數地區成立了專門機構來負責實施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分配和管理工作,全力抓好保障房項目資金、土地等要素的保障落實,注重保障房質量管理,多數保障房小區地理位置比較優越,配套設施比較健全。除個別地區的保障房項目無法按時開工外,均能按照省里下達的目標任務超額完成保障房的新增及建設任務。
我國保障性住房概念1998年初步確立,2003年明確房地產為支柱產業后,保障性住房實際上長時間處于缺位狀態,由于頂層政策設計一直在不斷變化和完善中,浙江省的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中也存在以下比較突出的幾個問題。
當前,國家層面的保障性住房法規只對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和棚戶區改造制定了相關的規定,對限價商品房、城市舊住宅區改造及城中村改造納入保障房的范圍未作出明確規定,浙江省在實施中將其納入保障房范圍。此次調查的8個地方2011保障性住房任務目標為60210套,其中限價商品房、城市舊住宅區改造、城中村改造房等三類保障房共計39487套,占總數的65.58%,實際均為拆遷安置用房及舊房整治,對拆遷及住房整治對象是否屬于低收入或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是否屬于住房困難家庭沒有進行界定。
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大量城市拆遷用房及規劃區內農民拆遷安置房納入保障性住房。為完成保障房建設任務,部分地區對拆遷用房納入保障房范圍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對拆遷對象是否為保障房保障對象也未作出篩選。二是舊住宅區整治用房納入保障性住房。部分地區將大量舊房整治用房納入保障房范圍,實際平均每套房投入不足萬元,同樣對舊房整治對象未加以區分,全部計入保障戶數。三是部分不符合條件企業民工宿舍納入公租房。部分企業民工宿舍早已建成,且分配對象均為企業自身員工,當地也將其納入保障對象范圍。四是部分商業用房拆遷納入保障性住房計劃。由于拆遷房納入保障性住房,部分地區將拆遷地塊中的商業用房也納入保障房實施計劃中。五是超面積人才公寓納入保障性住房。主要表現為人才公寓納入保障房,但面積大大超出保障房面積控制標準,
經濟適用住房分配收入審核比較困難,仍存在騙購現象。各地尚未建立保障房分配統一的制度性規范,分配資格審核涉及金融、社保、財稅、住建等多個部門,經濟適用房保障對象的核準牽涉家庭的經濟狀況、住房狀況、戶籍狀況等多方面的內容。由于當前家庭財產表現形式多樣,個人收入來源的途徑各不相同,收入信息不完整,誠信體系建設滯后,信息不對稱,保障對象的準入資格審核和跟蹤檢查有很大難度。部分地區仍存在收入不符合條件人員騙購現象。
保障房退出機制是制度建設的一個薄弱環節。調查表明,部分經濟適用房申請家庭其成員同時享受廉租房實物配租,部分不符合實物配租條件的廉租房家庭難以清退,轉作公房出租管理,對已不符合保障條件的住戶,一般辦法是勸退,但由于缺乏嚴厲的處罰機制,執行力有限,效果不理想。
公租房分配管理辦法出臺滯后。因公租房分配對象及范圍確定比較困難,除嘉興市出臺了《嘉興市市區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舟山市政府制定了《舟山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暫行辦法》,其余地區雖已開工建房或將建成公租房小區,均未出臺公租房分配管理辦法,影響了公租房的保障受益面及分配進度。
BT模式建設保障房是各地為解決保障房資金不足,先由施工企業或房地產企業融資建設,再由政府建設部門出資回購的一種建設模式。目前全省沒有對BT建設模式制定相關制度。調查發現,各地在確定BT開發商時沒有全部進行公開招標,部分保障房項目在招標及建設過程中,存在修改實質性條款,放寬對開發單位條件限制、違規發放獎勵款等問題。
浙江省保障房資金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一是當地土地出讓金凈收益按照10%的比例提取部分;二是省、市、縣安排的財政預算資金;三是中央財政安排的專項補助資金。從調查的實際情況看,由于部分地區保障房建設任務重,加上近年來土地出讓形勢并不樂觀,保障房資金難以得到有力保障。
目前浙江保障性住房正處于大規模建設啟動階段,一大批項目也即將竣工與分配,在符合國家保障房政策的要求下,保障性住房應具有中長期保障目標,具有清晰的制度規范,作為政府保障民生應盡的基本責任。為促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當前我們認為需采取以下對策措施:
——建立以廉租房和公租房為主體的保障房體系,確立保障性住房的清晰邊界。2011年度浙江省新公工的公租房及廉租房總數占總任務數的不到一半,限價房、經濟房、危舊房改造仍占多數,造成許多地區為完成任務,保障房范圍被不適當的擴大,開發區企業的員工宿舍、城市拆遷改造房等住房不加區分地納入保障房,引起了社會公眾對保障房受益面的質疑。在往后的保障房建設中,在建設任務目標確定中,應逐步將經濟房、限價房、危舊房改造退出保障房范圍,集中財力建設面向社會的公租房和廉租房。
——各地應健全保障性住房保障對象信息系統建設,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加強對保障對象家庭收入及住房情況的審核,完善收入聯合審查機制,從機制和信息系統兩個層面推動收入審查的信息化、一體化管理。強化房管部門內部以及房管、民政、車管、社保、公積金、工商、國稅、地稅等收入審查相關單位和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和信息共享;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對保障房住戶實行動態管理。
——盡快制定公租房分配管理辦法,完善廉租房、公租房退出機制。公租房分配是保障房制度建設的難點,隨著一批公租房項目竣工,分配管理辦法必須盡快建立和實施。保障房屬于福利資源,如果退出機制不完善,容易造成一次獲得,永久享用,造成福利固化,應建立對騙購保障房及補助資金人員的懲處機制,完善廉租房、公租房退出機制建設,加大違規成本及處罰力度。
——加大保障房建設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保障房建設資金。針對部分地區因財政資金保障不足,較多項目采用BT等融資建設模式情況,省級建設主管部門或當地政府應制定相關規定予以規范,避免出現違規操作等問題。通過引進社會資金、發行企業債券等多種途徑,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