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健忠
新形勢下加快開化科學發展,需要重新審視生態,重估生態價值,創新生態路徑,走出生態新路
作為錢塘江源頭的開化縣,生態資源豐富,生態功能重要,生態優勢明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開化縣貫徹落實全省“兩創”總戰略、“兩富”新目標和衢州市“一個中心、兩大戰役”等重大決策部署,明確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為契機、以錢江源旅游度假區建設為龍頭,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積極打造國家東部公園,著力挖掘生態潛力、創造生態價值,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在加快發展、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
新形勢下,加快開化科學發展,需要重新審視生態,重估生態價值,創新生態路徑,走出生態新路。
一是推動生態轉型,按照衢州市建設山區科學發展試驗區的部署,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構建生態產業體系,作為挖掘生態潛力、放大生態價值的重要抓手,作為培育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著力改變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結構單一的格局。
二是促進“四化融合”。認真落實“三化同步”的要求,從生態轉型上探索尋求產業契合點,以文化旅游業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城鎮化,構建具有開化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在相互交融中轉型升級,開辟山區科學發展更大空間。
——生態工業圍繞文化旅游轉型: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導生態工業自主創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以生態工業配置文化旅游要素,以文化創意、旅游品牌和消費市場開發多元化產品,培育創新型產業,兼得“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實現生態工業快速轉型;
——生態農業依托文化旅游提升:以“一村一品”為抓手,發揮開化龍頂名茶、食用菌、清水魚、山茶油等特色產業優勢,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設施農業,促進農業與旅游融合,升級農業產業;
——生態城鎮結合文化旅游做亮:把整個開化縣域作為一個旅游大景區、生態大公園,以文化旅游功能區建設為導向,培育城關、華埠、馬金等省級中心鎮,建設齊溪、蘇莊、楊林等風情旅游小鎮,促進文化旅游功能區發展。
根據全縣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和現有旅游發展基礎,確立“核心板塊引領、重點景區支撐、觀景大道串聯、美麗鄉村襯托、文化旅游融合、生態產業富民”的總體要求,努力培育休閑旅游新業態,積極打造尋根探源品茗圣地、休閑養生康體福地、商務會議培訓住地。
一是明確爭先目標。結合“十二五”發展規劃,發揚“跳一跳摘到桃”的精神,爭先進位,自我加壓,跨越趕超,努力實現文化旅游產業“三年見成效、五年上臺階、十年大跨越”:到2014年,形成完善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與政策體系,形成錢江源旅游度假區空間框架,把根博園創建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成省級文化先進縣;到2016年,文化旅游業態不斷豐富,創建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創成省級特色文化強縣、省級旅游經濟強縣;到2021年,文化旅游產業綜合帶動能力更加強勁,生態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創建國家旅游經濟強縣、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努力把開化打造成長三角一流、全國知名的國家東部公園,成為衢州旅游經濟的“排頭兵”、浙江旅游西進的“橋頭堡”。
二是完善規劃體系。圍繞建設國家東部公園,編制完成特色文化強縣建設規劃、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快編制實施錢江源旅游度假區、根博園創國家5A級、錢江源風景區創國家4A級景區等專項規劃和“一村一品”行動計劃,明確各圈層、景區景點和農家樂旅游線路的建設目標、重點任務。
三是優化功能布局。科學布局文化旅游產業功能圈,形成國家東部公園“1+5+5”的主體框架。“1”,即建設錢江源旅游度假區這一核心景區;“5”,即建設錢江源風景名勝區、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華山、圣潭溝、白石尖等5個重點景區,以及縣城到音坑與齊溪、蘇莊、長虹、張灣與楊林、金村與林山等5條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
把項目作為擴大有效投資、轉化生態優勢的重要抓手,堅持“文化為體、創意為用”,以創意連接文化與產業,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
一是創意生成項目。深挖錢江源文化、根雕文化、龍頂茶文化、紅色文化、養生文化、民俗文化、動漫文化內涵,創意形成“慢生活”、“根雕佛國”、龍頂茶道、紅色教育、保健養生、民俗節慶、動漫體驗等特色文化符號。深化文旅融合,物化文化因子,有機融入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當中,確定主題風格,形成個性品味。嫁接創意策劃,超前謀劃、滾動儲備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項目。
二是強化龍頭帶動。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注重抓好大項目。在加快杭新景高速開化段、根博園三期、南湖旅游綜合體、國際大酒店城市綜合體等重點項目建設的同時,謀劃落實以九景衢鐵路開化段、黃衢南高速錢江源互通、205國道城華段改線、通景公路改造等為重點的旅游交通項目,規劃建設以動漫產業體驗城、養生園、森博園、茶博園和根雕產品交易市場等為重點的產業提升項目,整合建設以西渠綜合改造、浙皖贛旅游服務集散中心、浙西革命紀念館、金融商務區、商品特色街等為重點的功能配套項目和“三館一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創意開發一批錢江源品牌系列的旅游土特產商品。
三是突出專業招商。組建專業招商組,加大文化旅游產業招商力度,努力引進央企、省企、大型民企的戰略投資,深度開發大項目、好項目。
四是開發鄉村旅游。大力推進“一村一品”行動,以5條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為重點,打造霞山、姜塢、古田等10個鄉村文化旅游精品村,促進鄉村休閑旅游與“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機融合。
一是提升城市品位。利用三年時間,以“創三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破三難(拆違拆遷難、治污治亂難、行車停車難)、建三網(數字城管網、治安監控網、電子警察網)”為主線,集中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實施十類城市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把城區建成核心景區。
二是嚴格保護生態。通過“5·5生態日”、生態創建活動、生態進課堂等形式,持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扎實推進“四邊三化”行動,深化錢江源百里綠色長廊建設,抓好“三沿”綠化彩化,明確三年內林木采伐計劃下調40%,逐步擴大生態公益林面積。嚴守項目準入的“環保紅線”,嚴控污染項目進入源頭,堅決關停淘汰高污染企業。鞏固深化農村清潔工程,加強河道管理和水岸景觀建設,維護源頭生態安全。
三是營造和諧環境。深入開展“一學兩創”等活動,進一步倡導“大愛、責任、奉獻、誠信”的精神品質,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環境、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良好氛圍。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組建應急聯動指揮中心,健全完善應急體系,強化旅游安全保障。面向全國征集參評文化旅游主題宣傳口號,加強品牌戰略營銷、節會節慶營銷、區域聯合營銷、網絡營銷宣傳,打造“錢江源頭、根雕佛國、養生開化”旅游品牌,提高錢江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
按照十年目標任務項目化、明細化、責任化的原則,排出階段性重點任務,堅持一年接著一年抓,接力創業,努力干成。
一是組織保障。成立文化旅游發展委員會,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抓總,負責編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研究扶持政策、協調實施重點文化旅游項目、督查考核重點工作任務。組建錢江源旅游度假區管委會,配強工作力量,落實啟動資金,做到“一次規劃、分期建設、自求平衡、滾動開發”,提高度假區自我發展能力。
二是政策保障。制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35條”扶持政策,縣財政每年至少整合安排2000萬元的專項資金,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拉動多元化投資;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政策手段,為文化旅游重點項目提供要素保障;對重大項目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研究制定柔性引才政策,形成一批精通業務、服務一流的專業人才隊伍;落實文化旅游資源保護開發的政策支持,努力為后人多留遺產、少留遺憾。
三是運作保障。致力形成高效有序的運作體系,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努力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良性工作格局。積極推進省級風景名勝區管理體制改革,理清產權關系,推動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離,建立統一有序的景區開發管理機構,實現一體化經營。擴充旅游投資公司資本金,整合國有資產,做大投融資平臺。爭取各類債券資金,探索BOT、BT等融資方式。
四是作風保障。對照目標要求,謀劃確定一批2013年實施類、2014年前期類、2015年預備類項目,形成項目謀劃、生成、引進、建設、服務的工作機制。制定文化旅游發展爭先目標考核辦法,加大旅游招商和重點項目的考核比重。對根博園創國家5A級景區等階段性重點工作,確定節點任務,強化責任捆綁,落實進度管理,確保干成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