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密
關鍵在于把投機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
□ 文/林密
國務院批準設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并確立了十二項主要任務,開始對民間資本開放金融業,探索建立規范的民間融資管理辦法。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如何把大量的民間投機性資本轉化為有效率的產業資本。
這些年來,溫州民間資本一直處于媒體的風口浪尖,“溫州炒房團”、“老板跑路”、“資金鏈斷裂”等新聞常常出現在媒體顯著位置而吸引觀眾眼球。溫州民間金融活動向來比較活躍,農村地區一直就存在著各種基金會、地下錢莊、標會、臺會等地下組織,這為在正規金融機構難以融到資的各種小微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早期的各種民間金融活動,借貸利息雖然高于銀行利息,但總體上還是低于實體經濟投資收益率,為溫州中小企業發展和民營經濟繁榮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但是,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導致地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實體經濟利潤率不斷下降,及以家族制為主的民營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開始觸及“天花板”,于是大量產業資本開始逃離實體經濟,投機轉向收益率更高更快的“虛擬經濟,而部分職業炒家更是借助溫州發達的地下金融市場籌資進入房地產市場,進而引發了各種債務危機和“老板跑路”。
溫州金融綜合改革,把溫州灰色的地下金融市場陽光化,在承認民間金融市場的合理性的基礎上將其合法化與制度化。但是,能否真正有效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官方引導的組織設計體系中來,卻有待市場和時間的考驗。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第二條鼓勵和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改革,依法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等新型金融組織,這些新型金融組織能否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兩點:一是能否有效吸引民間資金入場,二是能否有效控制風險。前者取決于其給出的存款利率是否有吸引力,讓資金所有者能夠抵御高利貸或其它投機性收益的誘惑,而將資金引入新型金融組織中;后者在于對貸出資金用途進行有效監管,用現在規范的金融組織制度和風險控制機制,改造熟人社會的網絡信任規則,降低金融風險。
把溫州投機性資本轉化為有效的產業資本,是降低溫州民營金融組織風險,促進溫州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十二條中,多項內容涉及對中小的金融支持,體現金融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改革思路。溫州民間資金充沛,但并不愿流向對資金具有強烈需求的中小企業,固然與實體經濟利潤微薄、老板頻頻“跑路”讓民間資金心存忌憚,但更主要的比起“炒房”、“炒煤”和“以錢生錢”,后者來錢更快。但隨著房地產政策收緊以及高利貸市場的資金鏈頻頻斷裂,投資市場的高風險性也讓許多溫州人血本無歸。喜歡投機賺快錢固然符合溫州人的冒險精神,但是在頻頻爆發的民間金融風險下,溫州人也該反思的時候。
發展健康有序的民間金融市場,把投機性資本轉化有效的產業資本,是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穩健發展的方向與目標。目前溫州產業結構中,傳統的輕工業比重大,優勢產業集中于服裝、皮鞋、打火機、塑料制造、汽摩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資源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基礎薄弱。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后,溫州許多傳統優勢產業難以為繼,其微薄的產業利潤難以承受相對較高的民間金融資本;同時大量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停產、轉產與歇業,又使許多產業資本轉化為民間金融市場的投機性資本。
加快溫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才能有效吸引民間資本,把各種投機性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許多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但融資難的企業部分其實到了該被市場淘汰的時候了,已不適合民間資本繼續流入。溫州人不缺錢,缺的是有科技含量有市場前景的好的項目于產品,缺的是各種高科技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制度環境。淘汰一批市場競爭力不強的落后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塑造市場品牌和優化產業價值鏈,提高產品的知識含量和附加值,才能將溫州民間資本放棄各種投機性行為,轉向投入實體產業,成為具有長期收益的產業資本,降低溫州民間金融風險,確保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穩健發展和最后成功。
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