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呂曉青
鄉村治理的變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進入21世紀,中國的鄉村發展步入轉型新階段,面臨著國際貿易競爭、經濟全球化、加速城市化等重大變革和挑戰,在新形勢下有必要從鄉村地理學視角對浙江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回顧總結與深入思考。
鄉村地理學是研究鄉村范圍內人文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它是從區域的角度,著重研究鄉村地區經濟、社會、人文、資源與景觀的形成條件、基本特征、地域結構、相互聯系及其時空變化規律。自20世紀30年代法國白呂納等人的思想傳入中國,學者們開始重視人地關系,關注鄉村研究。20世紀80年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從單一的農業向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等多方向發展,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使得鄉村產生眾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不僅迫使人們開始重視鄉村地理學,也極大地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熱情。
在這個時期,經濟全球化、城鄉一體化、農業生態化、發展持續化等思想不斷涌現并受到人們重視,在新觀念和新思想的影響下,學者們對鄉村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進行了重新審視。鄉村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基礎理論探討、土地利用研究、鄉村經濟研究、鄉村聚落、鄉村城市化、鄉村景觀研究、鄉村文化和鄉村空間八個方面。
從鄉村地理學角度看,浙江城鄉關系從城鄉互助到城鄉分割再到城鄉統籌,最終走上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道路。城鄉統籌發展主要經歷了自發統籌階段、自覺統籌階段和全面實施階段。鄉村發展的經驗在于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廣大農民利益需求,大膽改革創新各項體制與制度,同時科學決策統籌規劃,不斷擴權強縣、強鎮,搭建統籌城鄉發展的平臺。
顧益康等學者認為,浙江農村改革開放30年的基本軌跡是沿著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建立;推動鄉鎮企業、小城鎮蓬勃發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快速起步;推進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小城鎮綜合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在農村全面建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而逐步推進的。
盧福營等學者總結浙江的成功經驗,認為高度發達的民營經濟、理性有為的地方政府、充滿活力的民間力量、務實創新的事功文化等區域性的特殊因素,與來自國家層面的法律和政策、傳統的中國文化、復雜的國際環境等相結合,構成為當代浙江鄉村治理變遷的特定環境,決定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浙江鄉村治理變遷的眾多特點:以現代治理為取向的變遷路徑和軌跡;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的變遷方式;超前的變遷進程。
當代浙江鄉村治理的經驗表明:鄉村治理變革應當從實際出發,逐步有序地推進:需要尊重農民意愿,獲得農民群眾的認同與支持;需要尊重農民的自主性,充分發揮民間創造力。
浙江未來鄉村發展有以下幾個著力點:一是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和機械化,達到農業生產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機結合。目前應該在穩定土地承包權利的前提下,促進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規范、適度流轉。
二是建立縣鎮聯動機制,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強化政策協調機制,落實中心鎮培育工程,加強政策資源整合,突出政策協同配套,發展壯大農村鄉鎮;理順縣、鎮地方政府的關系,創新相應的體制機制,促進中心鎮與周邊中心鎮的協調發展。
三是統籌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環境保護事業、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和社會公共文化事業向農村覆蓋,盡快盡早形成城鄉互通、快捷方便的綜合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首先實現城鄉交通一體化特別是公交一體化。落實新增財政收入用于教科文衛事業的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