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當鋪誕生于梁朝的同泰寺。當時的當鋪叫長生庫,作為慈善事業,是佛寺幫助典當者克服困難,以求長生之意
在中國財稅博物館古代展廳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開設在佛寺里的當鋪場景,敘述著梁武帝與當鋪的故事。
梁武帝(464—549),名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里(今江蘇丹陽)人,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不但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佛的皇帝。
梁武帝經常親自到佛寺講學,說孔子、老子是釋加牟尼的學生,創立了著名的三教同源說。為了支持佛教發展,他不但創立了一整套佛教儀軌,如佛教徒素食、水陸道場、每年7月15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的盂蘭盆會等都是他的創造;同時,他還變著法子將國家財政資金投入佛門。為了替他常去講經的同泰寺(今年內南京雞鳴寺)捐錢,他不惜以舍身為奴的極端方式,要挾朝廷撥款。普通八年(527年),他首次舍身同泰寺,表示要出家當和尚,呆了4天才回宮。大通三年(529年),他再次舍身,群臣不得不再出1億錢將他贖回。中大同元年(546年),他第三次舍身同泰寺,群臣又出2億錢才將其贖回。第二年,他舍身念頭又發作,結果在寺里呆了37天,群臣又花了1億錢才將其贖回。在短短的20年間,一個小小的同泰寺竟然變相獲得了國家財政4億銅錢的捐款。
有了大量資金的佛教寺院,不但能建造富麗堂皇的大殿,還能靈活運用手頭資金,以錢生錢。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當鋪(收取衣物為主的動產作為抵押,向對方放債)便在梁朝的同泰寺誕生。當時的當鋪叫長生庫,作為慈善事業,是佛寺幫助典當者克服困難,以求長生之意。
唐朝稱當鋪為質庫,其名稱真實反映了當鋪質物貸錢的金融運作實質。由于有利可圖,唐玄宗時除了佛外,不少貴族官僚也開設質庫,從事高利貸剝削。唐會昌五年(845年),皇帝在一個文告中就提到“朝到衣冠”,“貸承華胄”以及“清途”私置質庫樓店,與民爭利。
宋代復稱當鋪為長生庫,由于宋朝社會經濟日益發展,長生庫亦隨之發達。富商大賈、官府、軍隊、大地主與佛寺一起紛紛經營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宋代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銀珠玉錢貨外,還包括奴婢、牛馬等有生命的物品,而普通勞動人民則多以生活用品作抵押。長生庫放款時限短、利息高,還任意壓低質物的價格,借款如到期不還,則沒收質物。
元代經營商業的大多數是回回人,開當鋪的人也是回回人。元時當鋪除稱解庫外,亦稱解典鋪。
從明朝開始正式稱當鋪,從業者多為山西、陜西及安徽商人,通都大邑都有他們開設的典肆。明朝鄉鎮中設有“代當”,即鄉鎮小當鋪領用城市大當鋪的款項作資本,所質押的物品再轉押給城市大當鋪,相當于代辦處。
清朝經營當鋪已十分普遍,乾隆時北京已有當鋪600-700家。清代當鋪對人民剝削相當嚴重。如湖州府典當“息錢”分為三等:10兩以上者每月1分5厘,1兩以上者每月2分,1兩以下者每月3分。利息按月計算,超過幾天的也按1月取息。而且到期不能取贖者即成死當,質物由當鋪沒收。
民國時,典當又同銀行、錢莊資本建立借貸關系,形成城鄉高利貸網。國民政府時期,一些地方政府也開設公典、公當。舊時的當鋪門前常常豎著旗桿或牌坊,并有木制柵欄護衛,墻上寫著巨大的“當”字,進門后你看到的是高大柜臺、古板的伙計,給人以神秘而隔世之感。
新中國成立后,取消了當鋪。改革開放后,又開始恢復,但其性質和內容與舊時當鋪有了很大不同。譬如,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衣服不再是典當的抵押品,而汽車作為高檔動產則成了常見的抵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