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樂業縣花坪鎮中心衛生院,廣西百色 533209
細菌耐藥性問題已經成為抗感染治療領域面臨的嚴重挑戰。細菌耐藥性和耐藥細菌感染的治療已經成為新世紀醫療領域面臨的嚴重問題。因為細菌耐藥性和耐藥菌的產生導致感染治療失敗,感染發病率和病死率都在增加,這進一步導致了醫療費用的增加。本文對細菌耐藥性原因及應采取的對策做簡要分析。
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抗生素種類超過200種,而且每年仍有平均十種以上的新抗生素類藥物問世。但新抗生素藥不斷投入運用的同時,新的耐藥菌株也不斷產生。我國目前是抗生素使用大國,也是生產大國。我國醫院抗生素使用率高達74%,是英、美發達國家的三倍。
在西方發達國家醫院抗生素藥物使用率僅為10%,住院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率約在30%左右,這一數據遠遠低于亞洲地區的 60%。而我國醫院抗生素使用率卻在 74%,抗生素濫用問題在農村更為嚴重[1-2],我國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占70%,而外科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達 97%,這都大大超過了國際標準[3]。根據 1995~2007年疾病分類調查,中國感染性疾病約占全部疾病總發病數的一半,其中細菌感染性疾病只占18%~21%,這意味著 80%以上的抗生素使用屬于濫用,每年有 8萬人因此死亡。這些數據都說明中國是抗生素濫用十分嚴重的國家。
隨著靜脈導管及各種介入性治療手段的應用,細菌性血液感染在醫院中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與之對應的則是細菌的耐藥性也呈上升的趨勢,僅革蘭氏陽性球菌對部分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已經達到100%[4]。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在我國僅僅使用不足30年,耐藥率卻驚人地達到了60%~70%。
監測對幾種細菌耐藥性的跟蹤調查顯示,5年前耐藥葡萄球菌僅為17%,而現在已經翻倍;5年前僅有四分之一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產生耐藥,現在已經超過77%產生了耐藥性。監測專家甚至發現一些細菌已經進化到可以分泌超廣譜酶用來水解抗生素,可以抵抗人類花費大量精力和資金研制出來的7~8種廣譜抗生素[5]。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達70%,甲氧西林耐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達 80%,紅霉素耐藥肺炎鏈球菌達70%以上,均居全球首位;喹諾酮類抗生素進入我國不足30年,可其耐藥率己經達70%,居全球首位[6]。
3.1 抗生素使用的誤區①將抗生素類藥物與消炎藥混淆,抗生素實際上不是直接針對炎癥,而是針對引起炎癥的微生物起到殺滅作用。消炎藥是針對炎癥而不是引起炎癥的細菌。多數人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一切炎癥,其實抗生素只對細菌引起的炎癥有效,對病毒或一些過敏反應引起的炎癥是無效的。甚至一些患者經常使用廣譜抗生素,還殺滅了自身很多有益菌[7]。②抗生素可以預防感染。③廣譜抗生素優于窄譜抗生素,實際上抗生素使用原則是以優先考慮窄譜和低級,除非不明確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時才采用廣譜抗生素,否則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藥性。④新的貴的比老的便宜的好。⑤抗生素使用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⑥感冒和發燒就用抗生素治療,其實并不是所有感冒和發燒都是細菌引起的。
3.2 微生物檢驗力量薄弱即使發達國家,也不是可以對所有感染性疾病做出病原學診斷[8]。對社區肺炎病原體的研究顯示,采用全部檢驗技術,仍有1/3的病例不能查明引起感染的病原體[9]。其中,約50%~90%輕度肺炎病例的病原體不明,中度肺炎為20%~70%,重癥肺炎為28%~43%[10]。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輕、中度社區獲得性肺炎中分別有39.0%~58.6%和 25.7%~52.0%未能檢出病原體[11]。因此,對大多數輕、中度感染病例,在重癥感染的初次治療,在未設立微生物檢驗的基層醫療機構或微生物檢驗力量薄弱的各級醫療機構,經驗性用藥依然是抗菌治療的主要方法[12]。
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強醫院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建設,提高對感染患者致病病原微生物的診斷水平,在通過藥物敏感性試驗為臨床治療選擇正確的抗菌藥物提供依據[13]。完善藥物生產銷售政策:嚴格控制抗生素藥物的生產和銷售,首先完善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其次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偽劣抗菌藥物。最后對患者購買渠道上進行嚴格控制,從根本上遏制抗生素的濫用[14]。開發治療感染的新方法:開發傳統抗生素以外的新型藥物。如可以影響基因或者細胞分裂、蛋白質合成或是微生物必須代謝物合成的藥物[15]。作為我國的國粹之一的中藥具備毒副作用小,不易產生耐藥性,因此開發中藥制劑來治療感染是我國醫藥研究的未來發展前景。
細菌由于結構簡單,加之抗生素的濫用,導致普通細菌基因突變,從而產生了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種類越來越多。如NDM-1、VRE、革蘭氏陰性菌。2010年8月13日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家醫院治療發生了第一個因 NDM-1致死病例。雖然超級細菌可以抵抗大部分抗生素,但并不代表其不可治愈。香港09年出現的一位超級細菌感染者目前已經治愈出院。還有目前全球應該加強抗生素的正確使用,防止超級細菌的進一步擴大,但是不必恐慌,因為超級細菌感染并不是非典這類病毒傳染性疾病,因此控制其擴散還是相對容易的。
[1]梁德雄.抗生素的“囚徒困境”——談美國CDC預防細菌耐藥性的關鍵策略[J].抗感染藥學,2007,4(1):1-4.
[2]高仕瑛,楊赟,鄧仲良,等.社區外環境中細菌種群分布及耐藥性檢測[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7,17(10):1830-1837.
[3]汪斌,梁慧,韓彬,等.805份血液細菌培養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1(6):813-814.
[4]劉麗.淺析細菌耐藥機理與抗生素的合理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07,15(4):61-62.
[5]細菌外排泵抑制劑研究進展.創新藥物及新品種研究,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
[6]呂曉菊.細菌耐藥的機制與對策[J].臨床內科雜志,2007(05).
[7]楊蘊力,劉明春.細菌耐藥機制及其控制對策[J].現代畜牧獸醫,2009(07).
[8]梅延霞.細菌耐藥現狀與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管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20).
[9]馬宏宇.細菌耐藥性監測與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05).
[10]楚麗雅.細菌耐藥性及其防控中的理性思考[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06).
[11]鄭曉林.抗菌藥物用量變化與細菌耐藥性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2008(04).
[12]王昌真.抗生素的合理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5(11).
[13]王金良.加強細菌耐藥性監測應對“超級細菌”[J].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11(03).
[14]任慶蘭.“超級細菌”人類制造[J].人人健康,2010(18).
[15]李六億.“超級細菌”的來歷及預防[J].中國醫療保險,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