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奎屯醫院,新疆維吾爾 833200
1.1 病例一患者女,53歲,2010年12月17日因發熱、尿頻、尿急、尿痛2d就診。查體:T38.1℃,實驗室檢查:尿蛋白陰性,離心尿白細胞>5個/HP,尿菌落計數>100000cfu/ml,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心電圖正常,確診為“尿路感染”。門診醫師給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0.3g,每日1次,靜脈滴注,滴注速度為30滴/min,每100ml至少靜脈滴注60min以上,當靜滴到15min時,患者注射點周圍出現單個面積為 0.8cm×0.5cm的淡紅色皰疹樣丘疹,高出正常皮膚,瘙癢,局部皮膚溫度無變化,壓之退色不明顯,無燒灼感及其它不良癥狀,考慮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所致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反應,停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改換頭孢類藥物靜脈滴注,未作特殊處理,約30min丘疹消失,無后遺癥,第2天隨訪患者體溫37.7℃,注射部位皮膚正常,考慮其體溫異常與疾病有關,第3天體溫恢復正常。
1.2 病例二患者男,57歲,2011年3月25日因高熱、頭痛、咽痛、扁桃體膿腫 1d就診。查體:T39.3℃,扁桃體紅腫伴有化膿,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20.6×109/L,血紅蛋白115g/L,中性粒細胞>80%,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心電圖正常,確診為“化膿性扁桃體炎”。門診醫師給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0.3g,每日1次,靜脈滴注,滴注速度為 30滴/min,每 100ml至少靜脈滴注60min以上,當靜滴到20min時,患者注射點周圍出現單個面積為 0.7cm×0.3cm的淡紅色皰疹樣丘疹,瘙癢,局部皮膚溫度無變化,壓之退色不明顯,無燒灼感及其它不良癥狀,考慮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所致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反應,停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換輸 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喜炎平注射液200mg,未作特殊處理,20min后丘疹消失,囑患者回家觀察,第2天電話隨訪體溫38.2℃,注射部位皮膚正常,考慮其體溫異常與疾病有關,第5天體溫恢復正常。
1.3 病例三患者女,56歲,2011年8月19日因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 1d就診。查體:T38.4℃,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基本正常,糞便鏡檢有少許紅、白細胞,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心電圖正常,確診為“急性胃腸炎”。門診醫師給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0.3g,每日1次,靜脈滴注,滴注速度為30滴/min,每100ml至少靜脈滴注60min,當靜滴到15min時,患者注射點周圍出現單個面積為0.9cm×0.5cm的淡紅色皰疹樣丘疹,瘙癢,局部皮膚溫度無變化,壓之不退色,無燒灼感及其它不良癥狀,考慮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所致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反應,停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換輸0.9%生理鹽水注射液100ml加注射用奧美拉唑鈉40mg靜脈滴注,未作特殊處理,約30min丘疹消失,無后遺癥。第二天查體溫36.7℃,該患者自行要求再次靜脈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經勸告無效,主治醫師同意,患者及家屬簽字后緩慢靜脈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滴注速度為20滴/min,每100ml至少靜脈滴注80min以上,當靜滴到25min時患者注射點周圍再次出現單個面積為 0.9cm×0.5cm的淡紅色皰疹樣丘疹,瘙癢,局部皮膚溫度無變化,壓之不退色,無燒灼感及其它不良癥狀,停止滴注,約30min丘疹消失,無后遺癥。
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為喹諾酮類抗生素,為氧氟沙星的左旋體,為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通過抑制敏感菌DNA旋轉酶(細菌拓撲異構酶)的活性,阻礙細菌DNA的復制而達到抗菌作用[1]。臨床上用于敏感細菌所致的中、重度感染,適用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泌尿系統感染、腸道感染、腹腔感染等[1]。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主要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腹部不適、失眠、頭暈、頭痛、皮疹及注射部位發紅、靜脈炎等癥狀反應及注射部位疼痛等[2]。變應性皮膚血管炎是一種與血管壞死及炎癥有關的疾病,較明確的病因有血清病、藥物變態反應及感染,由多種原因致敏引起的一組血管炎疾病[3],主要累及細小血管,特別是毛細血管后靜脈,發病多較急,常有不同形態的皮膚損害。
本組在注射部位發生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反應實屬罕見,三例患者近幾年都曾使用過左氧氟沙星類藥物,再次使用后發生反應是由免疫復合物沉積所致,其抗體已被證實為 IgG、IgM或IgA,抗體在血液循環中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固定在血管壁,激活補體,促發Ⅲ型變態反應導致真皮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內細胞腫脹,血管周圍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而誘發丘疹。
因此,通過3例不良反應的報道提醒同仁,患者有多種藥物過敏史者,特別是對喹諾酮類藥物過敏者要慎用,希望廣大醫務人員引起重視,除了要掌握藥物的基本知識外,對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適應癥、特殊人群用藥等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用藥前要詳細了解患者及其家族有無過敏史、變態反應性疾病,可疑人群最好避免使用,應重視對感染性疾病的細菌學培養和藥敏試驗,避免無明顯指征用藥和預防用藥,以最大限度減少其不良反應[4]。對有過敏史的患者更應該慎重;老年患者用藥時一定要明確診斷,嚴格控制使用范圍,防止濫用;發揮藥師的專業作用,嚴把處方關,遇到不合理用藥給予杜絕;護士在執行醫囑時,要注意配置藥物的濃度,適當控制靜滴速度,使用過程中要加強巡視,如嚴密觀察注射部位的反應和詢問患者的感覺有利于發現藥物滲漏[5],發現問題立即停藥,給予抗過敏治療,交待患者避免再次接觸該藥品,病情嚴重者,做好搶救工作,確保患者安全。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4.
[2]孫定人,齊平,靳穎華.藥物不良反應[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97.
[3]鄭志忠.皮膚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32.
[4]謝黎崖,洪碧娥.852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1,20:121.
[5]羅恒,李玉平,劉明忠.重視護士給藥環節加強對腫瘤患者的藥學監護[J].中國藥師,2010,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