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隆安縣人民醫院,廣西南寧 532700
泌尿系統感染是經常出現的感染類型,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更加不容忽視的是隨著抗生素使用不規范現象的日益嚴重,細菌耐藥性正在發生改變,并且正在不斷增強,進而增加了臨床對感染患者的治療難度[1]。泌尿系感染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為主要的途徑是泌尿系統受到了細菌的感染。患者在出現尿路感染之后尿液成分會出現病理變化和相應的臨床直接癥狀。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病率是很高的,也是不容忽視的。經過長時間的臨床資料總結與分析發現尿路感染的主要人群是已婚女性。為了更好的總結和分析本醫院所出現的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構成及耐藥性,獲得科學與合理的數據為臨床合理選擇藥物提供可供參考的依據,我們對本醫院自2009年3月~2011年12月之間的相關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與分析。
1.1 標本來源取患者清晨中段尿或無菌導尿標本進行分離并鑒定。此步驟要遵循相關的標準。
1.2 材料超凈工作臺、生化培養箱、3mm 定量接種環、1~10μl定量加液器、腸道致病菌診斷血清等[2]。
1.3 培養方法通過無菌方法留取中段尿,這一步驟中應該注意要在第一時間將尿樣送檢。待接種完畢之后等待培養基表面干燥之后,將血平板放置在生化培養箱中過夜,培養溫度設置為35℃。如果不需定量則可以直接劃線接種一含萬古霉素巧克力平板,此種接種方法應該置于蠟燭缸中35℃培養,培養時間要長于以上方法,大約需要 24~48h。隨后按照相關的標準與操作要求對菌落數進行統計,并且對細菌進行分離純化,最后要進行藥敏試驗。
1.4 細菌分離鑒定采用全自動細菌鑒定系統進行鑒定。
12例尿液細菌培養分離出172株細菌分布,其中細菌類型主要有大腸埃希菌、腸球菌,分別占到48.9%,腸球菌占14.2%。腸球菌屬對環丙沙星、利福平、慶大霉素具有較高的耐藥率,達到60%以上,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性則主要體現在哌拉西林、環丙沙星、氧氟沙星上。對頭孢類具有敏感性,但不太明顯。
對于尿道感染病原體的診斷來說,中段尿細菌培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它不但可以對臨床用藥進行指導,還可以更好的保證療效的觀察質量。為了更好的保證治療效果,我們應該對泌尿道感染的類型有清醒的認識與分類,臨床上所出現的泌尿道感染的類型主要有尿道炎、腎盂腎炎、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多種疾病,此類疾病的形成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所導致的。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此類疾病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革蘭氏陰性細菌由于其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更加容易造成患者感染,其中以大腸埃希菌最為常見。但是,隨著細菌耐藥性的進一步增強,陰溝桿菌、變性桿菌、克雷伯桿菌引起泌尿系統感染的概率也越來越高。但是,這并不是完全排除革蘭氏陽性細菌的感染的可能性,糞鏈球菌和葡萄球菌便是兩類極易引發感染的革蘭氏陽性細菌。人們的飲食習慣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習慣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這些改變成為引發細菌疾病譜改變的重要因素。在細菌疾病譜發生悄然變化的過程中,引起感染的細菌類型以及耐藥性也都在受到影響和發生變化。臨床的經驗證實感染性疾病的類型主要還是集中在尿路感染上,此種感染在社區感染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高的,是醫院感染的重要感染疾病之一[3]。
目前,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抗菌藥物的使用不合理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導致了耐藥菌株不斷增多[4]。通過本次研究發現造成患者泌尿系統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臨床治療以及用藥過程中,醫師要充分考慮各類病原菌發生耐藥性上升的情況,并且要給出合理的處方[5]。另外,在使用抗生素時必須科學的參考與借鑒細菌耐藥性監測結果,盡可能的保證用藥的科學性,避免經驗性用藥及時根據藥敏結果調整治療方案。經濟發展以及人群流動改變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耐藥性的病原菌具有更加廣泛的傳播途徑,更為嚴重的是病原菌在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形態變化以及生理變化,獲得了更高的耐藥性。細菌由于多種因素所產生的抗藥性給臨床上各種抗生素的使用帶來了更加嚴重的挑戰,給臨床醫生的藥物使用與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細菌耐藥性的不斷增加不但是中國范圍乃至是世界范圍的醫療界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們應該端正態度,科學與合理的對待這種現象的出現。在臨床使用抗菌類藥物的過程中遵循認真、合理與規范的基本原則。為了更好的避免耐藥菌株的進一步增多、對抗藥物不良反應增加、盡可能的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等不良后果,我們應該注意不得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濫用抗生素。
[1]武麗芬,趙海燕.泌尿系感染病原菌檢測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0(01).
[2]李貽漢,李桃仙.臨床尿液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J].職業與健康,2010(22).
[3]黃烈,林廣城.尿液培養主要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04).
[4]王紅.413例尿液培養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29).
[5]陶映.6156份尿液細菌培養及病原學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