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曹鄉衛生院,河南鄭州 450048
近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其人工流產(簡稱人流)術越來越多,對其手術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追求手術的無痛性,無并發癥及術后心理上恢復等問題,對臨床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曹鄉衛生院采用阿托品聯合利多卡因應用于早期人工流產術,對減輕手術疼痛及預防人工流產綜合反應取得了理想而滿意的效果,現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早孕40~60d要求人流,無手術禁忌癥及藥物過敏史者。采用隨機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其中(術中應用藥物)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兩組條件相同,初診時以婦科檢查子宮增大與停經相符,尿妊娠試驗陽性,B超確診宮內早孕。兩組年齡均在19~35歲之間,實驗組:初孕者26例,占52%;有流產或人流史者6例,占12%;經產婦18例,占36%。對照組:初孕23例,占46%;有流產或人流史者7例,占14%;經產婦20例,占40%。兩組患者年齡、孕產次、孕齡、體重及體質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在人流室常規消毒鋪巾下,用擴陰器擴張陰道,暴露宮頸。實驗組于宮頸旁2、7二點或4、10二點黏膜下0.5cm~1cm,回抽無血后宮頸注射2%鹽酸利多卡因5mL+1mL阿托品(0.5mg)共6mL,2min后手術。對照組即在同樣條件下,采用傳統擴宮法不用任何藥物進行人工流產術。手術均由技術熟練的醫生進行手術操作,專人記錄體溫、脈搏、血壓、手術時間、宮頸情況、出血量、不良反應及受術者滿意度。
1.3 鎮痛效果評定標準按世界衛生組織疼痛分級標準判定鎮痛效果。0級:無痛、腰酸腹脹、稍感不適;Ⅰ級:輕痛、腰酸腹脹可忍受,微汗或不出汗;Ⅱ級:明顯腰腹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仍可忍受;Ⅲ級:劇烈疼痛,不能忍受,喊叫,煩躁不安。0級和Ⅰ級疼痛為鎮痛有效。Ⅱ級和Ⅲ級為鎮痛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χ2檢驗和t檢驗兩組療效比較:實驗組:宮頸擴張情況:經用藥物阻制麻醉宮頸內口后,有41例可直接進入6.5號宮頸擴張器,使用6號的吸管可不必擴張宮頸;7例用7~8.5號擴張器,擴張宮頸順利。無明顯疼痛感;2例宮頸堅硬,需用小號宮頸擴張器依次擴宮至可通過6.5號擴宮器。鎮痛效果:鎮痛有效42例,手術中病人均無明顯痛苦表情,可與醫生護士人員交談中結束手術;無效8例,均為Ⅱ級疼痛,持續持續10~20min,時間短。實驗組無一例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的發生。對照組:有8例可直接進入6.5號宮頸擴張器,使用6號的吸管可不必擴張宮頸;5例用7~8.5號擴張器,擴張宮頸順利;37例宮頸堅硬,需用小號宮頸擴張器依次擴宮至可通過6.5號擴宮器。鎮痛效果:無效45例,其中15例疼痛難忍,持續 20~30min,時間長。對照組 11例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少于60次/分等人工流產綜合反應。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出血量及術后復查無明顯差異,術中出血5~50ml,陰道流血持續時間少于7d,子宮復原、月經恢復無明顯差異。
兩組人工流產術中,鎮痛效果比較:實驗組有效:42例手術患者,均無明顯痛苦表情,可與醫生護士人員交談中結束手術,8例Ⅱ級疼痛,持續10~20min,時間短。對照組顯30例Ⅱ級疼痛,15例Ⅲ級疼痛,持續 20~30min,時間長。實驗組鎮痛有效率84%,對照組鎮痛有效率10%。兩組鎮痛有效率有顯著差異性(P<0.01)。
兩組人工流產術中,在擴宮滿意程度上,實驗組宮頸松弛41例,較松弛7例,不松弛2例。對照組松弛8例,較松弛5例,不松弛37例。實驗組滿意率82%,總有效率96%;對照組滿意率16%,總有效率 26%。兩組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性(P<0.01)。兩組人工流產術中,實驗組發生人流綜合征0例,對照組發生人流綜合征11例,兩組有顯著差異(P<0.01)。兩組人工流產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復查無明顯差異(P>0.05)。
由于人工流產手術中對宮頸的牽拉、擴張以及對宮壁的負壓吸引等機械刺激,常使受術者感到下腹疼痛、腰酸,不能配合手術,少數受術者出現心動過緩、心律不齊、血壓下降、面色蒼白、頭暈、胸悶、大汗淋漓等人工流產綜合反應,嚴重者甚至出現暈厥、抽搐等迷走神經虛脫的癥狀。阿托品能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消除或減少人工流產綜合反應[1]。利多卡因局麻作用快,擴散廣,通透性強,對組織無刺激性,在宮頸實施神經阻滯麻醉,能達到阻滯子宮、陰道神經叢和子宮大神經節的目的,從而使宮口迅速松弛。阻斷宮頸及宮體神經向心性傳導,利于宮頸擴張和手術操作,減輕受術者痛苦,消除或減少人工流產綜合反應[2]。阿托品聯合利多卡因應用人工流產鎮痛效果好,術時不需專職麻醉師及全身麻醉所需的應急搶救藥品,受術者清醒,可配合手術,各種不適均能隨時提醒術者各種異常情況的發生,且有簡單、安全、有效、方便等特點,亦可用于臨床診斷性刮宮及部分鉗刮術,既可鎮痛又可預防人工流產綜合反應,而且不影響子宮收縮及復舊,適用于基層醫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的新里程[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1):3-4.
[2]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的任務與展望之一[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41(5):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