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星 (吉林省遼源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 吉林遼源 136200) ■文
關于調處當前復雜社會矛盾糾紛的思考
趙衛星 (吉林省遼源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 吉林遼源 136200) ■文
當前,社會矛盾糾紛紛繁復雜,涉及的政策性、法律性、專業性越來越強,有效調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需要創新社會管理,在大力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的同時,建立以人民調解為基礎和主導,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緊密結合的聯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格局。
人民調解是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基礎,在三調聯動中起著排查糾紛、預防糾紛、化解糾紛的主導作用。為此,遼源市司法局啟動開展了“依法維穩·司法先行,大建設、大排查、大調處”活動。在第一季度舉全市兩級司法行政部門之力,打一場建立人民調解組織攻堅戰。對村、社區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整、充實。在專業、行業和百人以上的企事業單位全部建立調解組織,已建立各類人民調解組織1214個,選聘人民調解員5384名,形成縱向到底,縱向垂直指導;橫向聯通,橫向聯合調解;縱橫交織、貫通有序的人民調解防護網。實現了人民調解網絡的全覆蓋。做到“四有”,達到“四無”,保證“四個第一”。即: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調解組織,有糾紛苗頭就有調解信息員報告,有糾紛的發生就有調解員出現,有調解員就有調解志愿者參加;達到無盲區,無盲點,無空檔,無斷帶;保證第一時間發現矛盾,第一時間身臨現場,第一時間調解糾紛,第一時間上報信息,為建立大調解格局打牢了基礎。
當前,遼源市正處于“三個轉型”的全面變革時期,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凸顯,表現出很多新的特點,主要是:個人與組織、群眾與干部的矛盾不斷增多;由個體相互聯動而聚合的矛盾不斷增多;矛盾糾紛越來越復雜,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上述問題對調處化解矛盾糾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有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198個,其中市一級22個,分布在公安、衛生、勞動人事 、工商、住房城建、國土、環保、教育、農業、公用事業、交通、法院等部門。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827件,為維護全市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但是,單一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各自分兵為戰的格局,已經不能適應調處復雜矛盾糾紛的需要。以往一些纏訪、多頭訪、重復訪等矛盾糾紛,有很大成分是分頭分階段處理、環節過多、給當事人導入多種處理結果的信息,提高了當事人的期望值,以致久拖不決,甚至使簡單的糾紛越來越復雜。因此,亟需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設立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于一體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建立大調解工作格局。
一是能夠充分整合資源。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和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法官、法律援助律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代表進入調處中心,可綜合利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專家評議聽證等多種手段調處各類矛盾糾紛,充分發揮《人民調解法》規定的法院對人民調解的指導作用和司法確認作用,減少訴求環節。整合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增強了調解工作合力。
二是能夠實現“三調”對接聯動效能。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及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法官集中進入調處中心,達到了以人民調解為基礎和主導,與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的緊密結合,從而建立了“三調”聯調聯動機制,實行接待、調處、督辦一條龍的“一站式”服務,既達到矛盾糾紛快立案、快調處、快結案、快履行的目的,又達到有效化解糾紛、減少訴訟、促進和諧的功效,把大調解工作充分落到了實處。
三是能夠保證客觀公正。各種矛盾糾紛集中在調處中心,一把尺子、一個標準、一體解決、一個結果,既避免了各自為政,又省略了中間環節;既排除了干擾,又防止了誤導。從程序上、實體上都保證了調處工作的客觀公正,解決了單一調解可能發生傾向單方利益的問題。同時,調處中心統一接受人大政協監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紀檢監察監督、社會輿論監督等全方位監督,保證調處中心工作健康發展。
從調處社會矛盾糾紛的功能配置、方式方法上分析論證,主要存在兩種體制機制,一種是注重行政手段,依靠行政方式解決矛盾;一種是注重法治力量,依法調處化解矛盾。從近幾年的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地區存在過多依賴行政方式解決糾紛的傾向,黨委政府站到了解決糾紛的第一線。這不僅增加了糾紛解決的成本,還削弱了法治作用的發揮,必然導致行政方式解決糾紛數量增加,法律途徑解決糾紛數量減少,公眾也就不再信賴法治,這是惡性循環。要想達到良性循環,必須走法治化道路。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在實踐中,大部分糾紛是法律糾紛,解決之道自然應該主要依靠法治,通過法治方式,依靠法治力量,有效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因此,遵從法治理念,最優化設置我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的模式,應當是,從機構設置上,實行黨委政法委領導、政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相互配合,注重依法進行管理指導協調的工作體制。從調處機制上,綜合發揮利用人民調解的基礎作用,行政調解的行政措施,司法調解的司法保障作用,實行“三調”聯調聯動機制。從調處程序上,調處中心組織律師全程提供法律服務,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進行論證聽證,對接待受理調查調處各個環節各項工作進行全程督導。從調處方法上,實行調處中心內的初調、雙調、三調,“三級”調處結案方法。從監督機制上,統一接受人大政協監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紀檢監察監督、社會輿論監督等全方位監督。實行一個窗口接待受理,在一個中心,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得出一個結果的運行機制。以公開、公正、公平的調處程序和機制,調處化解社會矛盾,達到案結事了人和的目的。
按照中央確定的社會管理創新實行“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的方針和依靠法治化解社會矛盾的基本原則,成立市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領導小組。建議組長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擔任,副組長由市政府副市長擔任,成員由相關職能部門和行政部門組成。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市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和司法局局長、信訪局局長兼任。
調處中心管理服務人員從負有指導管理職責的司法局、信訪局等部門調劑解決。主要負責調處中心接待受理、督辦指導、內部管理服務等工作。調處中心應設接待受理大廳和候訪區,若干個調解室和局長接訪室、市領導接待區。
調處中心是代表市委市政府調處社會矛盾糾紛的機構,應全面承擔起受理、調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各項責任,做到矛盾“不上推、不下卸”,所有矛盾糾紛在調處中心一體解決,使黨政領導從處理糾紛的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抓發展、謀全局。為此,調處中心應承擔以下職責:
一是承擔對矛盾糾紛的接待受理職責;二是承擔對矛盾糾紛調處化解職責;三是承擔對涉案部門的協調職責;四是承擔對市直其他部門和縣區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指導職責;五是承擔對各種社會矛盾糾紛的排查預防職責;六是承擔對社會矛盾糾紛的分析研判預警職責;七是承擔對亂作為、不作為、慢作為致使矛盾糾紛多發地區、部門、單位提出責任追究的建議并實行“一票否決”的職責;八是承擔對無理訪、纏訪、鬧訪予以規勸,情節嚴重者建議治安處罰的職責;九是承擔對重大矛盾糾紛的分析報告、跟蹤調查職責;十是承擔對進駐人員的管理考核職責。
從實際出發,選擇矛盾糾紛相對集中的行政部門 (首批進駐的行政部門是衛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教育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公用事業局、交通運輸局)和法院、檢察院、法律援助機構進駐調處中心,對應設立調解室,每個調解室由相應的部門選派1名熟悉本部門業務的人員,并選聘1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同時調處中心選配1名人民調解員,組成調解室,常駐調處中心。進駐人員歸屬調處中心管理考核,原則上滿1年方可輪換,進駐人員的組織關系轉入調處中心。對進駐調處中心的部門實行動態管理,調處中心負責每月進行一次各部門糾紛案件的統計分析,根據糾紛案件數量協商調整各部門的進駐和退出。
1、法院職責:接待、受理、調處當事人與法院、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矛盾糾紛;指導人民調解,參與論證調處各類重大疑難矛盾糾紛;成立駐調處中心法庭,即時辦理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接受其他部門的矛盾糾紛進入司法調解和銜接轉入訴訟程序等。
2、檢察院職責:設立檢察服務站,承擔接待和受理其他部門涉及檢察幫助的服務;對調處工作進行法律監督。
3、各行政部門職責:負責接待、受理、調處涉及本部門的矛盾糾紛。
4、法律援助中心職責:全程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意見、法律服務。
總體運行機制是:統一接待受理、分類分級調處、專家綜合評判、三調終調結案、全程督辦指導。具體工作流程有10項:(1)統一接待受理;(2)聯合調查初調,由該行業調解室調查初調,行業調解室由2名人民調解員和1名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組成;(3)組織論證,行業調解室會同律師、專家研究論證,提出論證意見; (4)進行雙調聯調,參考論證意見,由行業調解室會同專家、律師組織進行;(5)組織聽證,“雙調”未成,由調處中心引入法官、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舉行聽證; (6) “三調”聯調,參考聽證結果,由中心組織進行,行業調解室、法官、律師共同參與;(7)簽訂協議,調處成功的簽訂制作調解協議;(8)司法確認,由駐調處中心法庭審查出具司法調解書;(9)綜合分析報告,調解不成的形成綜合分析報告銜接轉入訴訟程序,特殊難以協調的重大糾紛呈報政府常務會討論決定;(10)跟蹤回訪。設立綜合調解室,重點負責未進駐調處中心各部門的重大疑難糾紛的調處和參與“三調”聯調。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調處、全程督辦指導,使調處中心既是糾紛“起點接收站”也是糾紛“終點化解站”,做到矛盾“不上推”、“不下卸”,確保矛盾糾紛在調處中心得到有效化解,達到案結事了人和的目的。要把調處中心建成社會矛盾糾紛的匯聚接收平臺、研判預警平臺、綜合調處平臺、有效化解平臺,把調處中心建成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建成為民辦實事的窗口。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