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從事農業經濟學研究。主要專長是農村制度變遷問題研究,并有多篇這方面的論文和著述。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宏觀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農產品市場與貿易方向的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糧食安全和中國農業農村經濟跟蹤研究,為年度中國農村經濟分析預測(農村綠皮書)撰寫主報告10多年,在《中國農村經濟》和《中國農村觀察》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多篇。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糧食生產
規劃提出要保證耕地18.18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理性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
——《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李國祥認為,這種量化指標給出了一個努力方向。這次指標客觀來說實現并不困難,它給我們劃出了一個底線,如糧食總產量,去年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5.7億噸,在“十二五”未來的五年保持5.4億噸,一點也不困難。我們農產品質量檢測的資質多數都是99%以上,翻新農產品基本上達到了,但這次提出96%。我個人認為,一個方面要保證質量,達到一定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使檢測指標更加嚴格。
有些專家則表示,糧食生產不應片面追求高指標、高增長,更重要的是保持產量的穩定。規劃提出的這一并不難實現的指標,恰恰體現出政府對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視。
趙長保表示,目前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生產能力還不穩定,還要考慮到一旦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有可能會出現回落。糧食生產需要在穩定的基礎上再談提高,提出過高的標準并不符合實際。
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規劃還明確提出2015年我國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18億畝,這個數字與2010年的指標相比并沒有變化。
——《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專家認為,18億畝 “紅線”不動,有助于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也體現了政府保護耕地的決心十分堅定。而在維持數量穩定的同時,還應重視維護耕地的質量。
黨國英表示,我國實際的耕地總量應該高于18.18億畝的普查結果,再加上現在采取的占補平衡的政策,耕地 “紅線”應該不會被突破。不過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區在實施 “增減掛鉤”措施時,把優質耕地占去,補充的土地質量比原有耕地差,從而影響到糧食生產,所以設法提高補給土地的品質非常重要。未來還可考慮在不影響城市化進程的前提下,適當地增加耕地面積。
李國祥表示,有人認為18.18億畝的耕地保有土地紅線太過苛刻了,從某種程度來講有些阻礙城市化進程,這是對城市化和糧食安全的誤解。城鎮化跟糧食安全有矛盾,但也有統一的地方。我們國家人多地少,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那么,我們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必須要用最嚴格的手段保護耕地,這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要。從我們國家現有的耕地占用情況或土地國土資源利用情況來看,現在的城鎮化方式與建設發展方式一樣,必須進行轉變,現在有很多城市建設占地及工業化占地,所以我們要用最嚴格的手段來保護耕地,把土地通過改制充分利用起來,實現動態平衡,既能夠促進我們的城鎮化,又能夠保證中國糧食安全。
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民生,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改善農村民生也是本次規劃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規劃提出,到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8310元以上,年均增長超過7%,其中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達到45%以上。
——《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專家認為,這些數字不僅對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做出了要求,其中特別對工資性收入的增長表現出關切,實際也是對調整農民收入結構進行科學的引導,有助于保持農民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
李國祥認為,實際上農民收入未來增長的潛力關鍵在于工資性收入,所以我們還需要給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要通過農民工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他們的工資水平,把工資性收入作為農民收入增長的最重要途徑突出出來。當然,未來我們為了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及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農產品的價格也要保持合理的水平,讓農業生產者也能夠得到合理的回報。工資性收入和農業收入兩個都很重要,但是工資性收入應該來說更加重要。
黨國英認為,農民收入的增加不能單純依靠提升農產品價格,如果農產品漲價的程度比通貨膨脹率還高的話,將意味著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的下降。
趙長保也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來,依靠提升農產品價格來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空間并不大,但是,農民工資性收入還有不少的提升空間,有望在未來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對此,政府應廣開農民就業渠道,市場主體應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和提供平等待遇。
在促進農民增收之外,規劃還著重提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包括提出5年內解決2.98億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的約束性指標,以及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00萬公里、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增長超過17%、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800萬戶等。
——《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趙長保認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質量的水平優劣,會影響農業的生產能力和品質,進而對整個經濟發展造成影響。雖然我國過去十幾年的相關建設工作有很大成效,但目前我國農村基建水平與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主要表現在能源和道路方面。此次規劃提出的這些指標與措施,體現出政府改善農村民生的決心。需要注意的是,這類工作并不是僅一個五年規劃就可以完成的,要做好 “持久戰”的準備,在此過程中,保持政策的持續性是關鍵。
規劃提出,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到2015年要突破55%,五年累計增長達到3%以上。
——《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
在耕地 “紅線”不動的現狀之下,農業科技的進步就成為提升糧食單產、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必須堅持科技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位置。而作為一項長期政策文件,此次規劃也對發展農業科技表現出高度的重視,提出了更高的預期指標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保障措施。
趙長保表示,現在我國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就已經達到了53%,而且近幾年來這個數字一直保持著1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長率,到2015年達到規劃提出的指標基本沒有問題。但是,數字只是一個宏觀層面上的衡量指標,真正實踐起來關鍵在于將符合我國農村生產實際的、對我國農業生產有實質性貢獻的技術進行有效的推廣普及,這才是我國發展農業科技的追求方向。
事實上,此次規劃中也著重對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提出了要求,包括切實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建設,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待遇,改善工作條件;推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經營的有效對接;建立健全農業技術交易市場等。
專家認為,農技推廣服務不足、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相對滯后是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而此次規劃中提到的這些措施非常有針對性,將有效助推農業科技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