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國家從來不遺余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過程較長。從管理機構來講,央行、工商、稅務、海關、商檢等行政事務部門都有各自的信用信息庫建設,各自為營,難以整合;從區域角度看,各省、市都在興建自身的信用數據中心,互不承認其有效性;從服務監督機構看,資信評級機構遍地叢生,卻至今仍缺少一些具有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機構。信用體系建設猶如斷裂的輪軸般散落在角落,無法連接也就無法發揮其推動經濟社會向前滾動的作用。
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亟待部門、區域間的有效整合,更需要國家層面制定相應的規劃。據媒體披露,國家年內將出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2013—2020)規劃綱要》,將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方向、重點和主要政策作出部署。相對與其他區域,長三角區域在信用制度趨同、信用信息共享、備案機構互認、信用環境營造等方面合作不斷深化,已成為國內區域信用體系建設起步早、融合好、水平高的先行示范區。
信用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其最重要意義就在于信息的互通共享,形成“一處守信、處處得益,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區域聯動機制,讓有賴賬、欠債不還、偷漏稅等不良信用記錄的企業在長三角區域內上榜“黑名單”,對保證區域經濟安全、防范金融風險、降低商務成本、提高市場效率有不可言喻的作用。同時,長三角三省一市通過信用服務機構互認協議,讓區域內各省市的征信機構得以跨區域開展經營活動,從而將提升企業信用產品開發和經營的動力,促進區域信用及增值服務市場的形成。
從目前來看,長三角信用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就浙江來說,公共聯合征信系統不斷完善,征信平臺在社會中的認可度和使用度正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浙江信用征信平臺企業信用報告查詢量達589.5萬次,約為去年全年查詢量的2倍,工作日均查詢近5萬次。其中,社會應用查詢量增長迅猛,上半年查詢量為去年同期的28.8倍,浙江銀監局、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系統查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8.3%,省法院、檢察院、公安廳、國土資源廳、食品藥監局等部門查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2.3%。
然而,相對于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出現的信用需要,長三角信用一體化建設步伐仍然不夠快速有效,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的社會環境并沒有完全建成,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還未有效建立,對失信行為也沒有有效的懲戒方法、力度也有所不足,當前一些地方惡意拖欠、逃騙偷稅、商業欺詐、制假售假、非法集資等現象時有發生。區域要解決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需要各地集思廣益,創新思路。
首先,要從營造守信的信用環境著手。通過法律制度建設、輿論社會倡導、教育培訓指引等多角度多元化手段,創建一個人人講誠信、以“誠信為榮、失信為恥”的社會環境。其次,要抓緊建立高效的征信體系。征信體系建設要堅持“公開、公正”的原則,做到信息公開、征信公開。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披露制度的同時,更要培育信用服務市場,征信服務評級機構一定要保持客觀公允公正的立場,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或第三方組織的監督和評估作用。另外,要強化信用聯動獎懲機制,真正使失信者“一處失信,寸步難行”,不為任何失信行為“開后門”,以嚴懲切斷失信的退路,加快形成有效的市場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