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秉才
(作者系青海省供銷合作社常務理事、青海省海東地區供銷合作社主任)
近年來,青海省海東地區農產品生產經營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部署和領導下,生產連年上臺階,農產品增產增收已成為全區農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通道。但是,由于市場波動較大、集約化生產脆弱、農牧產品營銷網絡不健全等原因,在農產品生產經營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增產幅度大,農民增收少甚至增產減收的狀況。對此,作為服務“三農”重要部門的供銷合作社應利用自身優勢,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建設農產品經營市場、組織農產品經營隊伍、凸顯供銷合作社在地區農產品營銷中的優勢,為農民增收和自身發展開創新路。
海東地區農民在2009年的大蒜、2011年的馬鈴薯等作物的生產中,都遭遇了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幅增加,而農民的收入卻增長不多,甚至虧損的狀況。特別是2011年的馬鈴薯,全區的種植面積增加近20%,產量也相應增長。但由于市場原因,馬鈴薯價格從2010年的1.6元/公斤下降到2011年的0.6元/公斤,全區2010年產的120萬多噸馬鈴薯減收7200多萬元,使農民遭受巨大損失。
造成農民增產減收的原因除了規模種植不大、集約經營程度不夠和農民對市場化趨勢摸不清、吃不透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農產品營銷組織化程度不高,導致農產品“賣難”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主要表現為:一是產銷脫節,在生產環節上引導支持的力度大,但在產品銷售上缺乏強有力的支持。二是多頭管理,喊的多、實際介入少,沒有責任明確的部門引導扶持。三是經營方式無統一有效的組織措施,各自為陣,分散經營。四是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發育不發達,中介力量不強,土生的中介隊伍只是外地收購商的代辦。五是缺少保鮮貯藏的基礎設施,在避風反季上沒有較強的競爭力。
鑒于上述原因,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行署《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的供銷合作社要通過經營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的帶動力量的要求,全區各級供銷合作社要順應現代農業、現代物流、現代市場發展的新趨勢,突出為“三農”服務的辦社宗旨,通過利用現有網絡、設施、隊伍優勢,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建設農產品經營市場、組織農產品經營隊伍、凸顯供銷合作社在全區農產品營銷上的優勢,為助農增收,實現自身發展上創出新途徑。
供銷合作社具有與眾不同的辦社機制。從計劃經濟時代走到今天,供銷合作社作為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不僅把合作經營的觸角伸及萬村千鄉,而且一直肩負著農副產品營銷、滿足城鄉需求的重任。而今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村市場化進程加快,農業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供銷合作社這個產生于農業生產,發展于廣闊農村,提升于與農民合作的特殊組織又迎來了發揮自身優勢、增加市場份額、整合資源優勢、廣開合作途徑的新機遇。為此要充分利用供銷合作社現有的資產、網絡、人才優勢,在推進農產品流通更流暢、保障增加農民收入更有效上有所作為。海東地區現有鄉鎮供銷合作社28個,資產3000多萬元,近兩年建成鄉鎮農產品的產地市場10個,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71個,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11個,供銷合作社占有一定股份的合作制企業23家,培訓農民經紀人3000多名,年銷售各類農副產品近80萬噸,銷售額達1.2多億元。如互助雙樹供銷合作社依據本地主產蠶豆、洋芋的優勢興辦專業合作社,與農民進行產供銷聯動,不僅得到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扶持,合作社建立生產基地,營造經銷網絡,使周邊近千戶農民的蠶豆、馬鈴薯不愁銷路,穩保增收。
供銷合作社有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國務院《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辦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和功能提升,增強倉儲運輸、冷鏈物流,建立健全檢驗檢測、資金結算、信息服務系統。引導供銷合作社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推動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專業大戶建立購銷關系,培育品牌產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明確有力的政策,為供銷合作社做好農產品營銷、為農民增收筑造有效支撐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供銷合作社要按照國務院、省政府、行署的要求,立足發展了60多年的陣地,盤活現有資產,依托城鄉聯通、工農聯通、政府與農民聯通的網絡優勢,積極主動地爭取各級政府的政策、資金、項目支持,改造提升現有的設施網點,拓展、增加現有資產資金。突出為農服務的宗旨,通過項目引導、資產入股和資本連接多種方式增強基層供銷合作社的實力,走“基層社+鄉鎮農產品產地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保鮮貯藏基礎設施+農民經紀人”的路子,培育農產品流通的聯動體系,使產有所銷,銷能增收,為農民排憂解難。
供銷合作社已探索出適應現代物流態勢的農產品營銷機制。供銷合作社經過大半個世紀的艱難發展,至今依然活躍在服務“三農”的舞臺,這不僅證明了只要有農業、農村、農民的存在,供銷合作社就有盡顯風采的舞臺,而且還證明中國國情中含有合作經濟的因子。改革開放后, 海東地區供銷合作社經歷了轉變聯合社職能、理順社企關系、推進產權改革后,內部經營機制得以激活,特別在農產品經營上,在產權結構、組織形態、管理方式、經營業態上,從開放辦社入手,圍繞各縣的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特優產業,以社屬企業、基層社為陣地, 打造龍頭企業、組織專業合作社、培養農民經紀人、建立全區連通、連接全國供銷合作網絡、溝通全國各大城市大型農產品市場的運營體系,更有些基層社在供應生產資料和收購農產品進行易物合作,有效解決了種、賣難的問題。如樂都縣供銷合作社的龍頭企業興農公司,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在生產資料供應、田間管理服務、農產品的市場信息提供和農產收購銷售、加工貯藏方面實行統購統銷,年可加工營銷農產品近6萬噸,經營收入可達2300萬元,使全縣近10多萬農民從中受益。2011年馬鈴薯滯銷時,該公司籌資500萬元,收購馬鈴薯5多萬噸。
積極主動地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從而進一步發揮供銷合作社完善高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各縣供銷合作社首先要突出當地名特優農產品,在收購、加工、儲藏、保鮮、運輸、銷售、配送等環節采取項目引導、資產合股、招商引資、社會融資、銀行貸款等辦法建設農產品營銷的基礎設施,按“十二五”規劃全區要在近幾年要對現有的23家社屬企業進行改造提升,擴大生產加工能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并在馬鈴薯、大蒜、線紅椒、菊芋深加工上有所建樹,要在各縣建設11處農產品保鮮貯藏設施。要以樂都興農農業物流園為龍頭,建成6縣各具特色的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建成鄉鎮農產品產地零集市場30處。在建設時要做到批發銷售市場與保鮮貯藏設施同建、新建特色與改造擴大結合、供銷合作社獨資與合股開發同舉。地縣兩級供銷合作社還要強化調查研究,吃透區情縣情,了解農民所想所需,使全區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真正建立在切實可行、農民滿意,帶動一方農產品的生產經營上。
解放思想、轉變方式大力推進農產品流通機制創新。全區供銷合作社要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面向廣大消費者和農民,不斷創新經營機制,努力運用現代流通方式,敞開合作經營的大門,全方位多渠道吸引各類企業、有識人士、有能力之士共建地區農副產品流通新機制。在具體做法上可采取“供銷合作社+大型批發零售市場+有識之士和有能力之士+各類企業”、“基層社+農產品產地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社屬企業+保鮮貯藏+農民專業合作社”等3種辦法,在具體運作上做到以項目為引導、產權為紐帶、合作為途徑、增效為目標、股務為宗旨,通過開放辦社、合作聯手、連鎖經營、物流配送、農超對接、農校對接,有效減少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地、縣供銷合作社要積極主動向主要政府匯報,一要爭取組建農產品營銷協會,使其成為區、縣兩級農產品營銷的樞紐組織,聚信息、拓渠道、定訂單、促銷售。二要爭取區、縣財政的支持,聚集多方資金,集中力量建市場、辦實體,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營銷中的諸多問題。
以服務 “三農”、奉獻社會的責任心,主動承擔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中的社會責任。供銷合作社的辦社宗旨是為農服務,做好農產品營銷、建立完善農產品的流通機制,既是政府賦予供銷合作社的光榮職責,更是立足于農村這塊廣闊沃土的部門的自身使命。為此供銷合作社要主動介入、積極參與,做活做好。這一方面既要建立自上而下的責任制,主動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明確責任、量化責任、考核責任,又要在系統內明確分工、責任到頭、專人負責,把工作做細做實。要把搞好全區農產品營銷視為己任,用高度責任心抓好新機制建設,以回報社會、服務“三農”的高度熱情積極主動、全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