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建利
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是指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從而實現農村商品流通各環節的技術創新,有效降低流通各環節的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動態過程。在農產品產銷日益市場化的今天,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農產品流通中的關鍵環節。相比發達國家構建的完善高效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我國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建設略顯滯后,為此供銷合作社在其中應找到著力點,通過多種渠道、創新多種方式完善農產品流通信息化,進一步成為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
高效信息化暢產銷通道
目前,國外發達國家重視對農產品市場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完善高效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廣泛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流通各環節,快速實現農產品最高價值。本文選取分別代表北美、東亞和歐盟3種不同模式的美國、日本和法國3個國家進行分析。
美國在農產品產銷信息化上有突出表現,科技含量高、市場化程度高、農產品購銷體系完善、流通環節較少、產地集中銷售。美國政府撥款建設了農業信息網絡,農民運用計算機技術構建作物、土壤、大氣系統的模擬模型,根據輸入的氣象數據、出苗期、施肥等有關信息,可模擬作物生長、發育等的日變化以及季節性變化動態,據以做出是否要進行灌溉、施肥和施用除草劑等管理措施的決策,信息技術對產品可進行產供銷全程監控。通過網絡技術或衛星數據傳輸系統,農場主在任何地方可以隨時查詢有關農業生產和市場的各種信息。美國約十幾公里內就有一家國際糧食出口公司或分公司,每天都公布大豆、玉米等收購價格,家家都與之聯網,一旦覺得價格合適,就可以出售,減少中間環節。美國農業部等都投資建立了大量的農業生產數據庫和農業經濟數據庫,提供大量有關世界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糧食短缺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報告。
日本的農產品流通信息化程度高。日本在上世紀經歷了兩次流通革命,大約在60年代,超市和流通機構的變革引發了帶有“銷售革命”特點的第一次流通革命,之后30多年,由于流通渠道重組,零售商從生產商手中獲得價格主導權以及產銷一體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導致了第二次流通革命。經過這兩次流通革命,日本的流通業向現代化邁進。日本的批發市場裝備了完善的信息設施,實現了全國乃至世界主要批發市場的聯網,高效的信息化手段發揮著集中市場信息的信息中心功能,交易雙方只看樣品的信息交易,不必現場看貨和實物交易,而實物則由產地直接向批發市場、集配中心、超級市場等運送,做到商流、物流分離。日本還有高度標準化商品的蔬菜物流技術體系,所有農產品在進入市場前,都要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分級,市場銷售優級優價。總之,發達的交通網和有效的保鮮與快速的信息處理網絡,為日本農產品暢通無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電子網絡銷售近年來在日本十分盛行。

法國是歐洲聯盟內第一農業大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悠久,市場體系比較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規范且嚴格。法國農產品大都通過拍賣市場成交,市場交易公平、有序,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較高。法國較早實現農產品標準化管理與產品認證,建設質量管理與質量可追溯體系,還有電子商務、電子信息、自動識別、商品條形碼的運用,使得生產、批發商和銷售商之間的信息溝通更加流暢。
推進信息化是供銷合作社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
我國目前大部分農產品交易仍采用“一對一”的對手交易方式,以現貨交易和現金結算為主,交易規模小、頻率大,搜尋信息難度大、交易成本較高、市場信息體系落后、服務能力較差。就整個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而言,還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傳遞面窄、信息質量低、信息流通不暢等問題,從而導致農產品生產大起大落的現象,幾百萬、幾千萬公斤的大白菜在田間地頭堆放著,任其爛在地里,無人問津,成堆的柑橘、香蕉遭遇價格寒流,賣不出去,這種現象時有發生,使農民遭受巨大損失。
供銷合作社是國內最大的合作經濟組織,其一邊連著農戶,一邊系著消費者,在政府和農民之間充當著橋梁紐帶。尤其是其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簡稱“新網工程”) 建設覆蓋市、縣、鄉、村的消費品經營服務網絡,實現農產品存儲、流通和消費高效和安全。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還發布了《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農業部也提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為農村商品流通開創新篇章,供銷合作社抓住機遇,探索發展適合中國農村流通新模式,用信息化整合流通體系帶動農村流通現代化。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來實現。
建立高效的農村商品流通信息服務體系。據調查,我國70%以上的農民對生產什么和產品出路心里無數。供銷合作社在農村流通市場中有著特殊地位,要注意加強信息網絡及信息數據庫的建設,重視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其發布機制,輔助政府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規范農村商品流通信息,建設基礎數據平臺,建立農村商品流通信息服務體系。
推出行情指數。供銷合作社依托所屬龍頭企業在地級市建設、運營農產品批發市場,利用供銷合作社傳統銷售網絡和“新網工程”網絡,進行統計分析,推出行情指數。
建立信息監測預警機制。供銷合作社要利用信息化技術緊盯農產品市場動態,及時掌握價格變化,根據產銷變化情況,為種植戶提供市場預警和引導服務。健全生產、流通、消費的信息網絡,完善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
產品質量追溯查詢系統。供銷合作社用信息化技術加強質量監管,嚴把市場準入關口,依托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實現農產品生產、包裝、儲運和銷售全過程的信息跟蹤,實現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質可追溯。
發展批發市場的電子拍賣系統。拍賣具有快速和批量進行的特征,縮短了交易時間,又因減少了流通環節,從而減少了生產經營者的風險。而且,拍賣市場是由供貨人和承銷人組成,交易的價格取決于當日產品的供求關系以及商品的質量,是各地市場上供求的集中反映。拍賣市場每天都會將當天的拍賣信息反饋到生產者和經營者手中,以便于調整產品結構、生產規模以及上市時間,解決小生產與大流通的矛盾,更好地發揮批發市場調節供求功能。
開網店或網上商城。近年來供銷合作社通過“新網工程”建設,發展各類經營服務網點78.7萬個,部分供銷合作社開發了自己的網站,在此基礎上利用網絡技術可開發網上訂貨,再進一步開網店或網上商城為消費者提供網上情景感知用戶體驗。
電子商務的應用。電子商務是一個漸進過程,不可能全部替代傳統流通方式,其真正價值是整合優化供應鏈,觀念更新、管理改進、信息暢通、渠道拓展、合作協調、品牌提升、標準統一等,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農村流通效益,加強競爭力。由于農產品時效性強,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的零售服務,電子網絡銷售更具有優勢。通過電子商務的深入,形成標準化示范基地,發展訂單農業。
培育多種形式商品流通企業。供銷合作社依托新網工程網絡發展,加強信息化管理,培育和壯大一批超市、連鎖店和批發市場企業,形成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運營主體。
系統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細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提升行業發展水平,達到可持續發展,行業要想做大做強,須經過信息化的洗禮。供銷合作社探索出一個適合中國農村流通運作新模式,再借信息化推動農村流通現代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