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更武
近年來,出版業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數字出版物的大發展,特別是以電子書、手機閱讀為載體的隨時隨地的便攜式閱讀方式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最愛。在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傳統出版單位基本完成數字化轉型,其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運營份額在總份額中占有明顯優勢。到“十二五”末,我國數字出版總產值力爭達到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值的25%,整體規模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少兒教輔報刊有必要迎接這一挑戰,抓住這一機遇,在互聯網出版領域里作出貢獻。
條條大路通羅馬,是很多人都熟悉的老話了。但又有多少傳統媒體人去反思,我們是先建羅馬,還是先修路呢?在國際上,傳統媒體的數字化早已成為熱門話題。但是,我們在起步前還沒思考清楚下面幾個問題:收不收費?用戶是誰?會不會沖擊傳統的發行?
傳統報刊業對數字化的簡單理解就是辦網站,無非是多一條信息渠道來做宣傳、賣內容、賣廣告。但我們面對的是閱讀習慣完全不同的受眾與游戲規則完全不同的市場。數字化的一條重要規則就是“免費為王”,數字經濟無情地將信息資訊的價值推向了近似于零,因為年輕一代從來就沒想過,網上的信息資訊還要付費。
傳統媒體在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時,還必須要搞清楚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數字化是否會沖擊報刊的發行?報刊通過互聯網所獲得的讀者,大部分是新用戶,與老讀者的交集很小,因為愿意買紙質報刊的讀者還會買,不買的還是不買。不同的讀者消費心理,也要求報刊內容在網上的二次傳播,不能是紙質版內容的簡單復制。其實網絡對報刊發行的沖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相反數字媒體所創造的新用戶,往往會有一部分轉化成紙質報刊的讀者。
目前不少傳統出版單位還停留在建網站、搞宣傳、簽合同委托技術提供商的階段,缺乏數字出版的長遠規劃和整體布局,也缺乏深度認識與研究,因此對于數字出版無從下手,找不到有效的贏利點。造成的后果就是,投入大于產出,嚴重阻礙了傳統出版單位數字化的前進步伐。
中國網絡期刊平臺自1995年開始成熟,以和各大期刊社簽約的方式不斷壯大自己。那時,傳統報刊社還不太了解數字媒體,甚至對其有一種恐懼感。于是,很多期刊的負責人經不住數字平臺的“忽悠”,讓他人做了代理,從而失去了自己的話語權。對于在數字化轉型中已經失去先機的傳統報刊社來說,要承認自己目前處于弱勢,但是也要看到自己手里還有一張內容資源的王牌。
少兒教輔報刊如果涉足數字出版是否會一帆風順?又會遇到哪些問題呢?出版模式和贏利模式將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從我國的信息化建設現狀來看,數據庫產業、數字化視聽產業和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務還剛起步,應該說少兒教輔報刊進軍數字出版還有待時日。另外,困擾我國數字出版的內容和技術分離的現象,數字出版模式多而亂的現象,贏利模式尚不成熟的現象,也必然會影響少兒教輔報刊向數字出版進軍的進程;再有,我國少兒出版機構普遍存在的缺乏數字出版品牌、數字閱讀終端尚未普及、數字版權保護技術還不完善、復合型人才匱乏等諸多問題也需假以時日來尋求解決。
數字出版前景廣闊。然而對于少兒教輔報刊來說,數字出版不是來取代印刷出版的,各種電子設備和印刷圖書的關系,與其說是競爭,不如說是合作。少兒教輔報刊要堅守兒童文學的主陣地,并且積極擁抱互聯網和電子游戲,然后形成一種很好的整合效益,形成一種很好的跨媒體效益。可以肯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數字出版不會對少兒教輔報刊產生太大的沖擊。對于少兒教輔類報刊來說,還是應該立足于傳統少兒的文化積累,扎扎實實地做好傳統圖書資源的開發。盡管有一些兒童數字化產品已經出現,但是不會對少兒教輔報刊形成太大的威脅,兒童數字化閱讀時間還早,其原因就是專業少兒出版社積累和控制著好多內容資源。各種新形態的數字化產品,無論是電子書、手機閱讀器,還是在線閱讀、多媒體閱讀,這些都會讓產品更加多樣化。這些產品反而會給少兒教輔報刊的發展提供一種多元化的產品、多元化的發展空間。原來一個內容只賣一次,現在有多種產品就可以賣好幾次,在不同的產品形態中銷售好幾次,所以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也沒有必要擔心數字出版會影響少兒教輔報刊的發展,關鍵是報刊社把自己的內功練好,把自己的內容做好。因此,只要堅守自己的專業領域,堅守自己的資源內容,無論產品形態怎么改變,都會立于不敗之地。
第一,要有獨特的內容資源。網上各種各樣的信息資訊浩如煙海,如果你的數字化內容沒有自己獨特的吸引力,用戶又為什么要登陸你的網站呢?
第二,表現出新特色。不能直接把紙質版的內容簡單地放到新平臺上,要讓用戶知道新平臺上的內容具有新的特色。數字化平臺最大的優勢就是溝通速度極快,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當然如果你的內容平淡無趣,反向傳播的速度也很快。
第三,必須有兩個收入來源:廣告和用戶,因為如果僅有廣告,那就還是傳統媒體,只有用戶愿意付費閱讀或下載才意味著數字化的內容產生了價值。
一是將數字出版的內容與閱讀器捆綁銷售,并培養讀者的數字閱讀習慣。
二是借鑒傳統媒體與廣告商合作的成功經驗,爭取到一定的廣告收入,來實現數字化內容的商業價值。
三是積極與移動運營商合作,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服務,例如可以通過建立讀者的個人數字圖書館的方式來突出數字出版個性化服務的優點。
對于內容提供商來說,最為關心的還是贏利模式。
如,某電信運營商在電子閱讀業務上與內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是6:4,這樣的分成比例非常不合理。這就是電信運營商強勢綁架內容提供商的結果。事實上內容提供商只能拿到20%,因為還要和作者再分。
再如,某閱讀器生產商的“二八模式”,生產商拿二,內容提供商拿八。這個分配方案看似較為合理,其實不然,因為數字版的東西和實體不一樣,比如出版社給渠道發行提供10000冊書是很清楚的,但是給網站一個電子版權,它賣多少出版社并不清楚,這其中還有很多復雜的問題,還需要我們在探索中前行。
少兒教輔報刊不能僅僅滿足于與IT企業開展多方面的合作,而應該利用IT企業的平臺從事數字出版業務,并在自己的核心競爭領域進行數字化創造。真正的數字出版是用數字化工具進行立體化傳播,是對數字內容實現一體化的研發。只有積累了海量信息的數據庫,方能實現一魚多吃、復合出版。在此方面,我國少兒教輔報刊社可以多借鑒國外同行的經驗。可以說,將創新引入出版生產,利用新技術實現創意,使文化能轉化出高經濟價值,這是數字出版與少兒文化創意相結合所展現出的產業藍圖。
將少兒教輔報刊融入數字出版的時代大潮之中,謀求紙質版與數字版的共生共榮,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場轉型。以改革的方式汲取新動力,以開放的姿態創造新業績。相信傳統出版單位必將以斐然的業績書寫出新的輝煌,在互聯網廣博的領域開創出新天地。
[1]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J].中國出版,2010,(21)
[2]童铘.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四大問題[J].新聞實踐,2010,(7)
[3]黃先蓉,劉菡.傳統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需求與制度、模式創新[J].中國編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