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聿文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
“自主增長”是主旋律
□文/鄧聿文
發展模式走到盡頭,難以為繼,如果不謀求經濟的轉型,從依賴政策刺激轉向自主增長,中國經濟就可能或者說勢必陷入長期的增長泥潭
承前啟后的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1年的經濟形勢作了回顧和總結,亦為2012年的經濟發展定了基調。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面臨嚴峻形勢:就外部形勢來講,歐美連續爆出的主權債務危機,使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大,有可能進入長期停滯的趨勢,這對高度依賴外需的中國經濟而言,絕非好事;就國內形勢來說,2011年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經濟下行和物價上漲的壓力同時并存,盡管經過一年的防通脹努力,到年末物價終于有較大程度回落,但與此同時,經濟減速的局面也已形成??梢哉f,用“內憂外患”來形容2011年的中國經濟,并非夸張。
鑒此,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2年的經濟和社會工作將可能遇到的嚴重困難作了充分的預判與分析,提出了2012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務,一是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三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四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五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五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它充分體現出了會議對2012年經濟工作“穩中求進”的定調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突出表示,促進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相對于歷年經濟工作會議乃至其他會議,這是個新的提法,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刺激造成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政府迅速出臺了史無前例的刺激計劃,包括4萬億政府投資、極其寬松的貨幣政策、產業發展規劃,從而使中國經濟得以快速從危機中復蘇,保持較高增速。二是中國經濟還沒有形成自主增長的機制。盡管改革30余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一個較高的增長水平,但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尤其是后者,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對中國商品的龐大需求直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繁榮,但由此也使中國走向了一條依賴外需的出口導向型的發展不歸路,而代表自主增長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這30余年卻很少。
但無論是短期的政策刺激,還是長期的依賴出口,都會導致嚴重后果。政策刺激不用講,一旦停止刺激,或者政策刺激的效果全部用完,經濟增速立馬就會下降。這在2011年表現得很明顯。隨著前兩年政策刺激導致的通脹,2011年為防通脹惡化,減少了刺激力度,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呈現出一個前高后低的走勢,很多企業陷入了困境。從出口依賴看,為了滿足美歐民眾對中國廉價商品的需求,我們不得不壓縮國內勞動力、資源和土地的價格。因為對后發國家來說,要積累促進經濟增長所需資本,必須向發達經濟體出口商品,換取外匯,于是在眾多后發國家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你的商品如果不能做到價廉物美,人家就不要你的,這逼得你不得不去剝削本國勞動者,壓低生產要素的價格。它產生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國內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長期上不去,收入不高,想消費也不可能,致使消費占GDP的比例很低。除此之外,依賴出口還會導致另一后果,即當發達經濟體出問題,其民眾也開始節衣縮食時,對發展中國家商品的需求也會大大減少,如此一來,這些國家大量依靠出口商品的企業便會紛紛倒閉,進而造成工人失業。這正是2011年以來我們在經歷的事情。
問題還在于,政策刺激和出口依賴的后果不是單個在發生作用,而是互相疊加在一起。它使得已經高度固化的靠犧牲資源和環境,以及低成本的人力優勢,來謀取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模式走到盡頭,難以為繼,如果不謀求經濟的轉型,從依賴政策刺激轉向自主增長,中國經濟就可能或者說勢必陷入長期的增長泥潭。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化可謂非常及時。
不過,這種有序轉化并不顯得那么容易。它不僅要有克服既得利益的勇氣,還要有系統的規劃和推進。這也就是中央為什么在此次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四個“牢牢把握”的原因。四個“牢牢把握”就是: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創新這一強大動力,抓住時機盡快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切實辦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發展的包容性。這四個“牢牢把握”,實際上構成了一個轉化的整體。
當前來說,在四個“牢牢把握”中,關鍵是要把握第一個,即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沒有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老百姓就會有后顧之憂,不敢去消費,就此而言,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是要加強社保體系的建設,加大公共服務的力度。沒有收入差距的縮小,不培育發展一個中等收入群體,就會出現“富人有錢無處花(消費),窮人有錢不敢花”的情形,加大低收入群體的不滿,加劇社會沖突。所以,只有讓中等收入者在社會結構中居主體地位,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消費結構。
加快發展服務業則與這兩者都有密不可分之關系。由于服務業是處理交易成本的產業,它具有的許多優勢,使得在中國發展服務業意義特別重大,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如與工業相比,服務業的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業能促進消費,有利于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服務業容納的就業人員特別多,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于擴大就業;而作為直接提供消費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將向旅游休閑、醫療保健、文化娛樂、教育培訓等方面拓展,只有服務業得到較好發展,才能滿足人們的這些需求,其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因此,要真正擴大消費進而擴大內需,使經濟發展的支點從依靠投資和出口轉到依靠消費上來,從而培育經濟自主增長的內生機制。
要真正擴大消費進而擴大內需,使經濟發展的支點從依靠投資和出口轉到依靠消費上來,從而培育經濟自主增長的內生機制
2012年注定會是一個不平靜的年份。經濟環境的復雜和嚴峻考驗著政府的調控藝術和水平。所幸的是,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來看,高度的憂患意識,不回避問題和矛盾,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精神,以及一攬子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措施,將為中國經濟走出困境,轉變發展方式,生成自主增長的機制帶來希望。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秾W習時報》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