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菅成廣
信托制:版權保護的新模式
□文/菅成廣
我國《著作權法》對于著作權的保護,有以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為主要內容的16項具體權利,可謂保護充分,卻因公民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薄弱,以及相關部門未能盡責履行保護職責,導致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嚴重,各類盜版行為仍然猖獗。這是與我國傳統的知識產權觀念薄弱以及制度不足緊密相關的。而金融學上的信托制度則為著作權保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制,可以依托信托制度推動著作權集體保護制度,同時依托信托制度以融資手段提前實現作品價值。這對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并且實現版權信托可以認為是信托行業的一個創新,也是金融創新。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是以信托制度為管理模式,將版權保護的內容納入信托管理之下,以實現版權保護的一種法律制度。信托關系與委托關系的根本不同點在于,委托行為應當在著作權人的授權范圍內按著作權人的指令以著作權人的名義實施(隱名代理的從法律規定);信托行為則是在著作權人的授權范圍內,依據維護著作權人利益的目的以出版社的名義實施。因此,在信托情況下發生著作權侵權情況,出版社可以用自己的名義維護著作權權利。例如,中國音著協對音樂作品的管理就是一種信托行為。中國音著協在法庭上都是以自己的名義起訴侵權人,從而達到維護著作權人權益的目的。信托制度不僅實現了所有權與利益的分離,還可以實現著作權的集體保護,專業保護的優勢。
——依托信托制度推動版權制度的發展,具體而言,可以依托信托制度推動著作權集體保護制度。我國《著作權法》第八條:“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后,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并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性組織,其設立方式、權利義務、著作權許可使用費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對其監督和管理等由國務院另行規定。”與我國近年頒布的《信托法》相結合,“著作權人與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訂立信托合同,就自己所擁有的某幾項財產性著作權授予其管理。受托人接受委托后,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的利益在授權的范圍內,忠誠勤勉地為權利人管理財產,包括與第三人(使用者)訂立許可使用合同,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費;向權利人轉付使用費;并進行相關訴訟、仲裁等。”
——依托信托制度可以以融資手段提前實現作品價值。版權作為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的實現可以通過前文所述的集體管理而得到充分的保障。但是,這種保障也是事后性的,即作者在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的一段時間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這是不利于作者的權益的實現的。因為現實中往往會遇到許多“懷才不遇”的著作權人,其需要資金去繼續創作或者去推介自己的作品。
傳統的民商事法律中雖然承認知識產權的價值,可以利用知識產權進行抵押或者質押,但是以前擁有自主版權的文化創意公司拿著版權等無形資產做抵押物去貸款時,很難獲得貸款。因為銀行很難認定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到底有多少價值。但當信托公司介入后,文化創意公司把作品版權信托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以這部分信托資產做抵押物,協助申請貸款。由于在資金出現問題時,信托公司對信托資產有全權處置權,降低了銀行的風險。作品需要繼續創作或者推介則需要資金的保障。以信托制度,給予著作權人一個融資與交易的平臺,這必然能實現著作權價值實現和增殖的目的。
知識產權這種無形資產也能成為融資擔保方式的一種,對我國企業特別是資金不足的中小企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是個很好的動力;另一方面,版權信托能加強銀信合作中信托公司的主導地位。通過這樣版權信托,信托公司以借款企業的版權作為保障,設計產品,向社會融資。在信托運行的過程中,信托公司將對貸款項目進行全過程監控,隨著該文化企業產值增加,投資者也可獲得回報。版權信托可以認為是信托行業的一個創新,也是金融創新。
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