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
新一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的重點建設內容:(1)一是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高質量完成工程重點教材編寫任務;(2)二是推進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3)三是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4)四是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應用對策研究,重點扶持一批立足實踐、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應用對策研究項目;(5)五是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推廣普及;(6)六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7)七是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基礎支撐和信息化建設;(8)八是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和表彰。高校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眾化和普及化可以有兩種途徑:一是著作,二是講座、演講以及就社會熱點參與討論。
摘自《教育與職業》2012年第一期李文君《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
學術素養缺失是導致我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1)學術追求迷失。在研究過程中出現學術研究泛化,如研究動機泛化、研究目的泛化、研究內容泛化、研究成果泛化等現象,最終導致理論研究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持續性。(2)學術個性缺失。研究者性情浮躁,缺乏對歷史的深入分析和比較,往往就事論事,缺乏批判意識和敢于直言的學術勇氣,在理論研究上人云亦云,從論文到專著,成果千千萬萬,面孔似曾相識,導致我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缺乏批判意識和創新活力。(3)學術能力不強。研究者更多地依附于“官家”和外國的理論,成為政策的解釋者和外國理論的販賣者,導致我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缺乏自身特色、產生依附現象。(4)學術習慣孤傲。研究者習慣于個體研究方式,缺乏學術爭鳴意識,缺少學術對話,彼此之間相互排斥甚至歧視,這些清高孤傲的學術習慣消解了職業教育理論研究之張力,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并削弱了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水平。
摘自《職教通訊》2011年第二十三期胡小桃,雷道金《我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概況、問題與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的特色建設由內而外包括三大戰略類型:(1)文化戰略。文化戰略是高職院校特色戰略的源泉和靈魂。第一,文化戰略的關鍵就是通過愿景管理凝聚共同的假設、信念和價值觀。第二,文化戰略還在于不斷優化組織共享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打造學習型組織。(2)CI戰略。CI戰略作為特色建設的戰略要素之一,幫助學校從理念、行為與視覺上樹立個性形象,是高職院校建設外顯特色的有力武器。CI戰略包括三個系統:理念識別系統(MI)、行為識別系統(BI)和視覺識別系統(VI),這三大系統對應著高職院校外顯特色五大范疇的提升,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克服個性和特色的不足,對高職院校特色的良性發展大有裨益。(3)整合傳播戰略。整合傳播戰略是組合各種傳播方法的綜合計劃,可以使傳播影響力最大化。高職院校特色的整合傳播先要從內部做起,此外,學校形象的塑造與整合、對外公關也必不可少。
摘自《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三十四期李旭《我國高職院校特色構建:內涵闡釋與戰略組合》
教師專業發展至少有以下幾種發展趨勢,依據這些趨勢可對我國職教教師專業化發展階段進行簡單的判斷:(1)從教師職業專業化到教師個體專業化。前者通過“強化分界、提高學歷要求、建立自我管理團體”實現;后者通過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2)從工會主義轉向專業主義。“工會主義”是通過專業組織謀求社會對教師專業地位的認可從而獲得專業支持的價值取向;“專業主義”是通過訂立科學嚴格的專業標準,提高“入職”門檻,提升專業化程度。(3)從經驗化到技術化再到專業化的過程。從世界上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看,一般需經歷從“工匠型教師”到“技術型教師”再到“反思型教師”的過程。(4)從“被動專業化”向“主動專業化”發展。教師專業化是一個不斷地由個體被動專業化向個體主動專業化過渡的過程,逐步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5)從孤立到合作。教師的專業化是一個從“孤立文化”、“捆綁文化”向合作文化、自主文化發展的過程,教師通過合作進行專業發展必然代替教師個體的“單干”式發展。(6)從教師專業化到教師培養專業化。教師培養的專業化可以理解為教師通過培養機構及其制度獲得資格認證與質量認可的過程。
摘自《教育與職業》2012年第三期辛彥懷《關于職教教師專業化問題的思考》
社會轉型期高校組織沖突的主要表現是:(1)社會轉型中行政管理和政治體制的改革,帶來社會權力結構重新配置,引發高校組織的權力結構變化,從而加劇權力關系沖突;(2)社會轉型帶來了社會關系的變化與調整,在社會關系的變化中勢必發生各利益群體間的矛盾,從而引發了高校內不同群體之間的沖突;(3)社會轉型對社會各組織的職能提出新的要求,導致社會各組織的職能發生調整,引發了高校組織職能任務間的沖突;(4)社會轉型導致了社會組織管理的變革,管理日益民主化、開放化,引發了高校組織內部管理方式的沖突。
摘自《江蘇高教》2012年第一期董澤芳,郝朝暉《社會轉型期高校組織沖突及管理》
學術職業倫理是關于學術職業道德的完整體系,是規范職業化學者學術活動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學術職業倫理從屬于職業倫理,是職業倫理在學術領域的體現。學術職業倫理的本質指它區別于社會倫理和其他職業倫理的根本性質。(1)學術職業倫理的根本屬性: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學術職業倫理從屬于社會道德,社會道德的根本屬性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學術職業倫理的根本屬性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2)學術職業倫理的內在屬性:一種特殊的規范調節方式。首先,學術職業倫理是非制度化的規范;其次,學術職業倫理是使用非強制性手段的規范;再次,學術職業倫理是內化的規范;最后,學術職業倫理是更加強調自律的規范。(3)學術職業倫理的獨特屬性:一種特殊的責任倫理。職業倫理是一種責任倫理。馬克斯·韋伯指出,指導人們行為的準則,或是信念倫理,或是責任倫理。遵循責任倫理的行為,即必須顧及自己行為的可能后果。學術職業倫理是責任倫理,意味著從業者承擔職業角色的好壞需要通過檢查其履行職業責任的情況來認定。學術職業倫理又是特殊的責任倫理,其特殊性在于它和高深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學術職業倫理既具有大眾倫理和職業倫理的一般特征,又顯示出學術職業的獨有特性,呈現出多樣性、專業性和引領性的特征。
摘自《江蘇高教》2012年第一期張英麗《學術職業倫理:內涵、本質及特征》
(逸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