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學
(廣東省國防科技技師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15)
目前,技工院校普遍遇到的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學生不好管理,學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以致不少教師對德育失去了信心,有人將其根本原因歸結為德育本身,歸結于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不適合。我認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之所以會落到如此尷尬和無奈的境地,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德育本身,而在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幾大誤區,沒有把握住核心,對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存在著認識偏差。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應該以公平為核心,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付出與所得的統一,否則就無道德可言。
無視公平原則 在技工院校的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中,我們只把“利他”、“奉獻”和“自我犧牲”等視為道德的核心,“利他”、“奉獻”和“自我犧牲”這些品質的本身都是高尚的,是善和美的體現,但問題是我們所講的“利他”、“奉獻”和“自我犧牲”往往是無條件的和沒有限制的,缺乏公平的內核。在技工院校,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上課遲到、睡覺、玩手機,于是德育工作目標首先是禁止學生遲到、睡覺、玩手機,通過教師課上講、班主任班會講、校長大會講,此種方式有效嗎?當然是沒有什么效果的。因為導致課堂這種現狀的原因也許有很多種,但大體分為兩個方面:教師與學生,要么就是學生的確很累,或者不想學習,要么就是教師所講的內容不適合學生。從公平的角度來說,我們只強調某一方面付出或者犧牲是得不到任何改善的。然而,技工院校的道德教育卻一味將學生自我付出與自我犧牲標榜為道德的實質,這種價值誤導是造成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夸大學校德育的功能 學校德育工作者往往夸大自身的功能,混淆學校德育目的與學校教育目的、全民德育目的。首先,學校德育目的不同于學校教育目的,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就會模糊學校德育與學校其他教育活動的本質區別,學校德育就會包攬其他教育活動的任務。其次,學校德育目的也不等同于全民德育目的。全民德育的實現需要依靠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如果將學校德育目的等同于全民德育目的,就容易導致把學校德育無限擴大,學校德育就會干涉學生所有的生活,要求學校德育獨立完成學生人格培養的任務,而社會則會把實現全民道德目的的所有道德教育責任推給學校,然后把道德滑坡、道德淪喪的責任全部歸結為學校德育的失敗。事實上,學校德育工作者都明白,僅僅依靠學校是不能實現全民德育目的的,于是就有了學校德育對學生發展的“價值限定”,即學校德育不能解決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要求短暫的學校德育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是不可能的,學校德育只能選擇性地關注和發展學生某些方面的個性與品德,沒有了價值限定,學校的德育工作將會無法有效、有序地開展。所以,學校德育也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重德育形式,輕德育內涵 有不少教師認為,德育就是對學生管理,只要讓學生遵守學校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再加上獎懲措施就可以使學生聽話了,各學校都以自己有一套完美的學生管理手冊而驕傲。首先,這種高壓式的德育工作對技工院校學生來說基本是沒有用的,很多學生根本就是家長勸來讀書的。其次,德育過程沒有形成全方位的、主體式的定格體系,而是單純強調某一針對性的教育;德育活動完畢之后簡單地進行評價,至于在生活中的表現如何就無人過問了;德育的主題依據彼此孤立,缺少一條明晰線索,主題往往跟著文件轉,表面上看來,德育內容豐富了,名目多了,實則收效甚少。
端正學校德育工作的目的 學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主要涉及兩方面:學校德育的社會價值與學校德育的個人價值。在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過程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學校德育的社會價值,要求學校德育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人,培養促進社會發展的人,而忽視了學校德育工作應該適合個人發展的需要。這樣做,一方面很難實現道德的雙向認同。如果個體對團體道德不認同,就意味著個人不會認同自己在團體中的社會角色,使自己游離在團體之外;反過來,團體對個人道德不認同,就意味著團體對個體的拒絕、排斥或者改造,有時候甚至是暴力改造。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很難將道德教育的目標值落實到人的發展上來,沒有顧及到人的需要,沒有考慮到道德的核心是公平。這不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最終價值目標,因為學校德育的目的不是約束人、限制人,而是發展人,是促進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讓人變得更加幸福與快樂。
擺正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 由于道德教育工作目標與內容充分體現了工具性與功利性,受教育者成為客體是必然的,受教育者失去了選擇的權力,失去了自身的主體地位,教育并沒有以學生自由發展為根本。當德育過程被界定為一種有計劃地施加影響,達到某種變革時,它的實質就是教育者塑造受教育者的過程,主體便只有了一個,那就是教師,受教育者就像物一樣被控制和訓練。因此,德育過程成為了一個對受教育者進行制約的過程,變成了一個技術加工的過程,變成了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變成了一個無視受教育者的灌輸過程,學生變成了道德知識的容器,而絲毫沒有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理想和個性,結果就是學生對德育工作根本就不關注,道德離他們很遠,與他們無關。所以,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起著示范、引導、支持的作用,真正的道德教育是學生的自我覺悟、自我豐富、自我激發、自我塑造的過程。
保證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里真實的,其核心是公平的 任何教育都會涉及一個用什么來培養人的問題。首先,技工院校所使用的德育教材,其內容充分體現了服務性與符合性的特征,往往是有關道德知識或有關道德觀念的,充分體現了德育內容是為社會主題服務的,人自身的價值性被排除在外,整個內容只見“你應該怎么做”,強調認同,而不見“我為什么要這么做”,“我這樣做會有什么好處”。此外,再看看社會為我們樹立的道德模范,往往是“有病不看型”、“不回家過節型”、“不顧家人型”等。以上道德無疑是高尚的,只是它違背了道德的核心原則即公平與公正原則。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社會所有人都不可思議地愿意去做有損于自己的事情,那世界將會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和向上的活力,那將是多么的可怕。所以,我們的道德教育內容必須是公正的,在講究付出的同時,也應該鼓勵獲得相應的回報;道德教育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真實沒有了,還有什么道德?這些都屬于道德生態環境。在一個沒有公平法律機制,不能實現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社會是很難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
追求公平,將道德發展的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需要統一起來 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中,我們往往強調學生應該怎樣做。的確,技工院校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他們的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已經被大家所公認,他們在個性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缺乏吃苦創業的精神,自律能力差,在進入技校前他們就得不到教師的關注,如果這個時候我們還一味強調你應該如何做的話,勢必會帶來他們的逆反心理。所以,我們不僅應該告訴他怎樣做,而且還要告訴他為什么這么做,這樣做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將學校需要、教師需要與學生需要結合起來。
追求真實,貼近技工院校學生的生活 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要求往往離學生太遠,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同,這就導致德育的低效,而且也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逆反心理。長期以來,技工院校缺少一種屬于自己的標兵,要么學校所樹立的和宣傳的標兵、榜樣都被人為神化了,他們遠離學生,遙不可及。事實上,這種“神人”在現實中是不可能有的。就拿雷鋒來說,在2003年新擴建的沈陽軍區雷鋒紀念館就有一張他戴手表的照片,雷鋒怎么會有一塊手表呢?這樣不是有損他的形象嗎?當然不會!我們感覺到他是生活中的一個人,盡管這張照片到現在我們才知道,但它卻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道德的標桿正在恢復正常。所以,當今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之一就是讓道德走向大眾,貼近學生,我們應該樹立學生身邊的典型形象。
追求實效,將德育工作落實到學生發展上 追求實效是否一定就有實效性呢?學校德育目的是有一定限制性的,我們不能擴大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針對技工院校學生的特點與技工教育的使命,我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常抓不懈:(1)行為習慣方面。如講究衛生,教室宿舍的衛生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親自打掃。(2)勤奮方面。如養成好收撿的好習慣,在飯堂吃飯,不能讓學生吃完了就丟,碗筷沒有條理,因為這些壞習慣對于學技術的人來說是致命的缺點。(3)學習態度方面。雖然學生成績差已經成為一種事實,不愛讀書也已經被公認,但我們能否就不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呢?答案當然是不能。
追求內涵,關注系統建設 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只是為迎接檢查,所以,我們應該追求內涵發展。如有些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狠抓常規教育與常能培養,并通過智慧教育、關懷教育、生活教育、責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將德育內化為學生個性品質與生存能力的自主建構,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扈中平.教育目的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曉麗.“非人本”現象:高校人本德育的困惑[J].前沿,2007(10).
[3]廖少華.加強技校德育的思考[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4]毋靖雨,等.闕失與復歸:高校德育目的何以詮釋人性向善[J].現代教育科學,2011(4).
[5]林海亮.學校德育目的制定依據的思考[J].現代教育論叢,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