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隨著全球化的日益進程,失業率不斷上升、就業質量普遍下降正成為困擾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普遍性問題。為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在1999年的國際勞工會議上,國際勞工組織提出了以就業質量為主要內容的“體面工作”理念,并為體面工作提出了一個初始性定義:所謂體面工作是在自由平等、安全和尊嚴的條件下的生產性工作。其中,權利被保護、足夠的報酬和提供社會保險是體面工作的主要特征,體面的、高質量的就業應該是自由的和非強迫的、機會平等的、安全的、有尊嚴的工作。
2004年9月,國際勞工組織和原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共同舉辦的 “2004年中國就業論壇”上,中國政府首次明確提出把提高就業質量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把不斷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作為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當前就業質量問題是整個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世界性問題。
國外對就業質量的評價指標多數偏向于“人本關懷”,指標里大部分都是測量工作單位對職工的福利、安全與待遇情況,如:
歐洲基金會認為對就業質量的評價應包含職業和就業安全、健康和福利、工作和非工作生活的和諧、技術發展等四個方面。
Beatson通過反映勞動—回報關系的經濟契約內容和反映雇主/雇員關系的心理契約內容來衡量就業質量。
Morton運用10個指標對加納的微型和小型企業的就業質量展開了研究,這些指標分別是安全和健康、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勞資關系和結社自由、學徒剝削、保稅和童工、薪酬、工作時間和休假、男工和女人的平等機會、職業安全、社會保險等。
我國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
程蹊、尹寧波從勞動就業環境、就業者的生產效率和勞動就業對經濟生活的貢獻程度來界定就業質量。勞動就業場地的安全衛生狀況、就業者的勞動權益、工作的穩定程度和就業者的個人發展前景等是就業質量的常用衡量指標;勞動生產率高,就業的質量就高,反之,就業質量就低;如果某種勞動能夠促進經濟長期增長,就可以認定它是高質量的就業;相反,如果勞動就業使經濟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就是低質量的就業。
馬慶發認為,就業質量一般為職業社會地位、工資水平、社會保障、發展空間等四大方面,具體體現在職業聲望、職業期望滿足程度、職業成就、職業錨、專業方向與職業的適應性、人職匹配等方面。
李軍峰認為,就業質量與體面工作有密切的關系。
以上國內外專家分別在各自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就業質量的定義,都很有見解和價值,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若干和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相關的因素:
就業質量和是否盡快找到就業崗位相關。能否盡快找到就業崗位,這是衡量就業質量高低的首要指標,如果畢業生找不到就業崗位,或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找到工作,就業質量顯然就不可能高,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職業院校教學的失敗。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工作是否對口相關。我們這里所說的工作對口主要是大類專業對口,如果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與所學專業的距離很大,這就意味著,一年或者更多時間的專業教學不見成效或者效率低下,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就都得從頭學起,這種狀態下的就業質量一定也是較低的。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工作是否穩定相關。工作跳槽是不少年輕人的常事,鑒于引發跳槽的原因很多,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判斷跳槽的好壞,但是頻繁的跳槽,那就肯定不是好的舉措了,一定是出現了什么問題了。就企業來說,企業并不歡迎頻繁的跳槽者,至少他對企業的忠誠度不夠。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是否得到晉升發展相關。能夠在眾多的員工中被企業家慧眼首先看中,顯然這是對畢業生工作能力的肯定,晉升和發展,是就業質量最重要和最顯著的指標之一,是被很多青年人尤為看重的因素。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薪酬收入多少相關。在同一區域和同一行業,薪酬收入的多少顯然和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正相關。企業家往往是看畢業生對企業的貢獻大小而給予相應的薪酬,一般來說,對企業貢獻大的薪酬收入就高,反之就低。當然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行業,還不能僅僅只看絕對的薪酬收入,而需要對薪酬收入作相對比較分析。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已畢業學生是否對母校滿意相關。畢業生的心理滿意度往往是和職業發展、職業安全、職業穩定、薪酬收入、工作環境、勞動關系和諧、福利和社會保障、男女平等等等因素密切相連,這是畢業生自身的心理感受,滿意度較高者,就業質量就高,反之就低。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用工企業是否對職業院校滿意相關。企業從能否勝任工作,能否給企業創造較高的利潤來判斷每個員工,企業的滿意度比較直接,滿意度較高的,意味著就業質量也較高,反之就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