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青云 郭凌雁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已成為充滿激情和理性的歷史潮流,它向世人宣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不僅是我國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教育轉制的亙久根基,更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動力。從此視閾上,也佐證了正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與繁榮的不斷推進,中國成人教育才完成了由“工農教育”到“專業教育”再到“國民教育”發展方式的恢弘轉變。同時也申明,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下,發展方式轉變又成為中國成人教育的戰略抉擇。因而,如何清朗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文化脈絡、文化動因、文化訴求,如何追索中國成人教育發 展方式轉變的文化蘊義、文化價值、文化路徑,應是當下中國成人教育亟待解讀又必須解決的時代命題。
建國后直至上世紀未,中國成人教育已有過兩次歷史性發展方式轉變,每一次轉變,既是中國成人教育發展的必由趨勢,又是其時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必然結果。就此意義而論,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當是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推手與主導力量。
遍覽建國后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歷程,細檢中國成人教育的文化存遺,應該說,上世紀五十代穿空而出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才是中國成人教育呈給中華文明和世界教育最具個性的文化箋頁。歷史脈絡昭明,中國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出現,并不是一次簡單的教育或社會事件,而是黨的文化“雙百方針”在教育領域的花繁錦簇。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正式宣布,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黨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指導方針。“雙百方針”的提出,反映繁榮文化藝術、發展科學技術的時代要求,立即在知識界引起強烈反響,學術文化事業出現了生氣勃勃的發展景象。然而,“雙百方針”推進與實施,也促發了對500萬舊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與團結問題的爭鳴,更凸現出培養一大批無產階級自己的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的極端重要性與極其緊迫性,引發了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如何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知識分子與專業人才問題的戰略思考。在這個大背景之下,黨和國家一方面對普通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另一方面,在院系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全國現有高校的人才培養潛力,讓更多的在職工農和干部通過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培養為無產階級新一代知識分子與專業人才。由是,函授大學與夜大學的創辦被列入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函授大學與夜大學創辦的歷史意義深沉而悠遠,它不僅意涵著中國成人教育層次的提升,內蘊著中國遠程教育的起足,更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向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升華,顯揚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與成人教育發展的必然聯系,實現了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由“普及化的工農教育”向“專業化的學歷教育”的絢爛騰躍。盡管它還帶濃釅的政治時味,在創辦初期,全國也只有58所高校舉辦了函授教育,36所高校舉辦了夜大學教育,攏共招收了35,000函授學員和12,000夜大學員,卻宛如飛鴻印雪,在中國文化與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了極為厚重的一筆。
改革開放后,“全國成人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確定,是中國成人教育走向時代前沿和世界舞臺的最關鍵跨越,而這個跨越的偉力源于黨的文化“雙為方針”。直面文革十年內亂后的文化凋敝,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全面推進“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化“雙為方向”,摒棄了既往文化發展過程中,過于強調文藝從屬并服從于政治的口號和觀念,使“文藝屬于人民”的思想,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深刻理論依據和有力實踐保障。以此相適應,關于“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等論斷,也升華為國家的戰略思考,并聚發為黨在考慮恢復和發展高等教育時,對非傳統意義上的成人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創造性提出了“就高等教育來說,大專院校是一條腿,各種半工半讀的和業余的大學是一條腿,兩條腿走路”的主張,催生了“成人高校招生考試制度”,中國成人教育從此進入光耀華夏的發展期。
從上而論,是黨的文化“雙為方向”,以她的寬厚和深邃托起了中國成人教育,并以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凝遠與文化基因,孕育著中國成人教育的“重生”,滋哺中國成人教育的“成長”,展示著中國成人教育的“靈動”!其核心價值在于,以此為界,中國成人教育“政治化”專業教育蝶變為“規范化”的國民教育,不僅校正了自近代以來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向的幾處偏差,厘清了中國成人教育歷史上的留遺的一些深層問題,紐正了社會對中國成人教育的種種認識誤區,而且還為未來中國成人教育發展的取向、價值、地位和脈息,篤定了一個“流傳百世而不朽,放之四海為皆準”的邏輯原點。也正是這多重意義的交相輝映,中國成人教育才可能在中華文明的邈遠空際,賦予“五大”教育(高等函授教育、夜大學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廣播電視大學教育、業余大學教育),以風云萬里的充沛元氣和一往無前的不竭動力。才有了農村教育、掃盲教育、人力資源開發、弱勢群體教育、社區教育、繼續教育、回歸教育、遠程教育、終身教育等等的百花吐艷,才有了震撼世界的跨越發展。
進入新世紀,歷經了“一波五折”艱辛發展的中國成人教育,又直面新一輪發展方式的轉變。今天,當人們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徜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劃的時候,常常會與中國成人教育不期而遇,它那多姿多彩的人文衣袂,時時敦促人們深度思考,應如何將以往所積獲的文化啟示,汲集為當前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源頭活水。
啟示一,闡明了文化是決定發展方式轉變取向與趨勢的核心力量。所有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教育,都是用它所處時代的樸質文化來刻版的。作為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共同朔造的中國成人教育,對其發展方式轉變的多棱炫色,每個人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有人可以感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單是成人教育發展的必要,更是現代文化發展的使然;也有人可以讀到,一個與文化血脈情結的成人教育,在文化上的自信、自覺、獨尊與高貴。而教育與文化的神會心融,所形成的鮮明個性風韻,讓發展方式轉變產生了永恒的文化魅力!在中國文化和教育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兼容并蓄的顯著特質,不僅使當時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涌出了一片耀眼曙色,更雛型了它未來發展的趨勢。
啟示二,印證了文化是考量發展方式轉變價值與作用的基本尺度。不同的文化個性,是每個教育類型的特征和標識。舍棄這種文化個性,此類教育就成了不倫不類的摹本。從此意義上,無論是中國成人教育的發展方式如何轉變,文化總是評價其價值與作用恒定杠桿。成人專業學歷教育的舉辦,將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鐫于門楣,中國成人教育正式納入國家社會文化發展戰略,迎來了發展的首期輝煌。“成人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確立,又將鄧小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化生為中國成人教育挺拔修直的脊梁,使非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成人教育,從此有了規圓距方的詩意,所傳承的文化涵義,得以細膩感人的展示,成就了今天中國成人教育在國際領域的風起云揚。
上述史實引示,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角下,文化仍是現時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準符號,盡管轉變的背景波譎云詭,影響轉變的因素變幻莫測,但文化的操守與堅持,應是其中永不坍弛的津梁。因而,如何厘清發展方式轉變的文化蘊義,對接它的文化訴求,應是當代中國成人教育無法遠避的實踐話語。
沒有文化的回眸與回歸,就不是發展方式的轉變。歷史曾有幸見證與紀錄過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后的煌煌盛景,但見政府引領,全民勇躍、億心凝聚、勢如燎原,與現代文化發展緊緊連在一起,共同開創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紀元。中國成人教育還以它獨有的沉穩與持重,磊落與厚實,使人們頓悟“文化回眸”的蘊義,領略“文化回歸”的逸韻,澤惠“文化正源”的靈光。使全社會認識到,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是中國成人教育追崇現代文化發展潮流,航向的重新調整,篷帆的重新揚起,而那蓄勢待發的各類成人教育雄渾軍陣,更是旗擎萬眾氣如虹,正在翹首期盼征戰的號示。
這個號示就是文化的回眸。轉變發展方式,有必要重索中華文明與成人教育歷史重合的軌跡,以清澈中國傳統文化,諸如“反求諸己”的人生智慧,“民為邦本”的政治傳統,“空靈淡雅”的藝術境界,等等個性特質,對發展方式轉變的營養與滋潤。同時,又需要以更為寬廣的思維與視野,深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例如不重視純知識活動,未能充分領略好奇耽思與探索創造之樂,缺少個性自覺、孤往獨創的精神等等,對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與干擾,從而在歷史與現實、文化與教育的縱橫捭闔中,撐控當前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
這個號示更是文化的回歸。轉變發展方式,還有必要向社會宣言成人教育的文化回歸。這種文化回歸,不是對文化簡單的重復,是有目的的文化創新和文化推進,是人文精神對發展方式轉變的深層關切。它要求中國成人教育摒棄曾有的固步自封的意識,把已往的光輝歷史作為新的發展起點,順應社會文化的發展的潮流,以“推陳出新、百柯爭流“的氣勢,表征出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規律和特點,促進發展方式向更高階梯的轉變。
沒有文化的爭鳴與爭翔,仍不是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成人教育作為多元現代教育的集合體,是現代文明內涵與外延持續擴展,生成了“百教齊放、百教爭春”的空前盛況。從國家相關統計數據與資料細分,這種多元成人教育的競放與競爭,不僅表現了廣大民眾對接受高質量文化教育日益增長的渴求,也照印了,只有現代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才能賦予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以鯤鵬九天的勇氣與堅韌,使它每一根骨骼(體系),每一節肢體(類型),每一條筋脈(機制),無一不貫穿著欣欣向榮的盎然生機。
這個生機源于文化的爭鳴。長時期來,人們總是習慣從成人教育本身尋找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因,漠視甚至無視成人教育與所處時代文化發展的血肉關聯。因而,在回應“發展方式轉變”相關的諸如,為何要轉變?要轉變什么?怎樣轉變?等等關鍵性問題時,無法從文化制度建設與文化精神塑造的界面給予有力應答,只能“以已論已”,甚至挪用其他理念“緣木求魚”,致使塌失了參與社會化文化爭鳴的對接平臺。然而,在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潮涌下,只有不斷強化自身參與社會文化爭鳴的地位與法碼,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融匯于社會主流文化領域之內,納入國家文化強國戰略構架之中,始終處于政府與社會關注焦點之下。
這個生機源于文化的爭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各類教育的市場競爭早已司空見慣,但社會乃至行業內的一些人,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競爭的理解,卻顯得片面而庸俗,把“生源競爭、效益競爭”當作市場競爭的全部寓義,而對蘊涵其中的文化競爭則表現出整體性緘默,致使中國成人教育攪入功利性的“惡性競爭”旋渦而至今難以脫身,消解了文化品質,丟卻了文化品牌,從“規范化國民教育”退化為“非正規市場教育”的生存危機已現端倪。從戰略高度上解析,黨中央提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是要通過倡導和促進不同的領域文化、行業文化、事業文化、學校文化、企業文化等等的比翼爭翔,在爭翔中讓文化成為一切領域和事業發展的軟實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而綻放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盎然生機,必定是文化爭翔應有之義。
沒有文化的堅守與堅持,還不是發展方式的轉變。“成人教育”早在我國“元典文化”時期,就被定義為“若藏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時值今天,盡管古今中外的專家與學者,對成人教育的定義林林總總,各獨風騷,歷史上也曾出現過若干次的發展方式的原初變體,但始終沒有脫離這條“文本”主線。由是,在中國文化發展歷史上,成人教育雖為尋常之草,但它們卻以自尊、自強、自信的傲世激情,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元推力。自春秋戰國,歷朝歷代,總有那些不沽名利、重望高名之士,以滿腔熱情與畢生心血,耕耘與澆灌成人教育這塊園地,播種風雅,收獲文明,使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瑰麗奇偉的史篇。繼古開今,當下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當以文化作為永遠一致的符號,以文明作為永遠統一的頭飾,去展示成人教育生命原力的內動。
這種內動離不開文化的堅守。發展方式轉變作為一種文化行動綱領,所倡言的文化的堅守,既強調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和揚棄、又注重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借鑒與博采眾長,使得中國成人教育所蘊藏的文化元素像井噴一樣盡情迸發,在其領域內,每一種教育類型,每一種教育方式,每一種教育層次,都成為人民大眾樂而忘返的“伊甸園”。同時,又可將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之初,學習與借鑒社會經濟以及其他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仿品”,變成具有原創色彩的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正品”,且為以后中國成人教育,在如何對待“發展方式”這個事關成敗的大課題上,提供不可或缺的“真品”與“珍品”。
這種內動離不開文化的堅持。無須諱言,進入新世紀,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卻出現了傳統文化失憶的悖象,成人教育也身陷其中。辦學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并沒有成為提升成人教育文化品性的支撐,反倒成為加速下挫文化品味的累贅。其悲哀不在于本身物質條件增長多少,而在于對物質關注的程度超過對文化堅持的力量,致使成人教育的意識形態與物質形態相剝離,滯頓了與社會主義文化和諧發展的進程。因此,成人教育發展方式轉變所吁求的文化的堅持,既注重文化傳承的開放與開明,更強調在尋獲和探究文化創新的思維與行動中,再續成人教育文脈,重振成人教育文風。
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決不是文化形式的簡單復制,其核心使命與基本責任在于,在社會文化與市場經濟的互動中,精準把握“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戰略意圖,為中國成人教育明確新的發展基點,尋到新的發展路向,鋪就新的發展平臺。
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現代文明桁架中,淋漓盡致的展現中國成人教育專有的廣泛、持續、務實、多元與靈活的個性,。但作為曾經非傳統的新型國民教育,如何得到全社會認可,進而得到全民擁戴,這是一個或比成人教育本身發展更難上百倍的歷史大課題,需要中國成人教育以明確的發展新基點,作為合格答卷的扉頁。
“文治初興正急賢”,在文化現代化與經濟現代化驟合空間,“推進人的現代化”炳明為中國成人教育的發展新基點。這是中國成人教育基于“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問題”,對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的深刻認識。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小農經濟和產品經濟,始終沒有解決好人的現代化問題。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受過系統社會主義文化熏陶和嚴格受過市場經濟文化教育的人才,顯得嚴重匱乏,而再完美的制度、再先進的技術,若沒有合適的人的利用和推行都如同鏡花水月。由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就預征著中國成人教育須將以往概念模糊的“培訓職業技術人才”、“培養實用人才”,變遷為個性鮮明的“推進人的現代化”。
就哲學而論,“推進人的現代化”應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中國成人教育領域的延抻,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中國成人教育發展中不拘一格的實踐化與明晰化,它不僅對教育投入的持續增加,教育形式的不斷變革,教育手段的有效更新,等等問題給予更為人文的關注,更別樹一幟的把人的培養與現代文明發展密切起來,既具自然美,又富規范美,澄明不再培養應試教育的人,而是充分發揮流光溢彩的本體特色,以傳統文化的魅力,以現代文明的張力,現代科學的重力,教育人們沖破封閉保守、等級特權等落后的思想道德觀念的禁錮,生成自強不息、自由民主、平等競爭、時間效率等新的觀念,掌握最先進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知識與技術,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專業和敬業的職業化的現代人才,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因子。
文化發展實踐證明,教育的現代化是推進中華文化大發展的主動輪。黨在擂起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鼓角時,時刻鳴響起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集結號。當然,推進“教育的現代化”順理成章成為中國成人教育的發展新路向。然而,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言,推進中國成人教育的現代化,則必須在教育定位與教育體系兩個現代化方面有破冰之舉。
推進教育定位的現代化是宏章序曲。迄今,中國“成人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已過而立之年,但其有教育性質與社會定位卻尚在歧義之中,時時被“補償性教育”、“市場性教育”甚至“休閑性教育”,等等主觀臆斷所纏撓,并由此牽引出政府教育管理機構撤并、教育產業化思潮沖擊總總的波涌浪洶。以上狀況顯露,發展方式轉變的首發任務,就是要在社會認知與理論闡釋兩個層面,廓清中國成人教育的社會性質與階段任務的本質區別,明辯中國成人教育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的現實差異,其中刻不容緩的是,要廣泛宣喻社會和人民大眾,中國成人教育的性質是現代國民教育,“補償性教育”只是其中階段性任務;中國成人教育的歷史使命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市場化教育”也只是其中局部責任,至于其他不勝枚舉的繼續教育形式,具為成人教育內涵之意。這些概念決不可混淆一談,否則,不僅貽笑后人,還會給當代中國成人教育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障礙。
推進教育體系的現代化是黃鐘主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千帆競發,萬象更新,惟有中國成人教育體系建設卻濤聲依舊,仍是枯守著計劃招生、依托高校資源、利用大學師資、達到全日制同等水平等等計劃經濟的遺風余象,憑借歷史慣性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隨波逐浪。這些缺失與漏隙,不僅使中國成人教育神浮氣短,還落為了某些人詆詰乃至顛覆成人教育的“口實”。值此時艱,發展方式的轉變,則是中國成人教育在社會主義文化改革大潮的挈領下,以邁古超今的堅忍,去面對時代的挑闥、社會的挑剔、市場的挑戰,以凝合與凝練現代社會發展必要的現代教育管理體系,現代市場經濟必需的現代資源融投體系,現代文化建設必有的現代文明傳播體系,現代法治社會必備的現代教育法律體系為抓手,鍛鑄為現代成人教育體系新航母,奔向未來、奔向世界。
在”文治從今遍九州“的大勢下,推進“服務的現代化”不僅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義詮注,更當是中國成人教育的發展新平臺。盡管目前中國成人教育還是服務機構遍立,服務招牌爭豎、服務宣傳震天的風生水起,尤其是那些高端市場服務、高端培訓服務,需求旺而效益佳,一度成為市場的熱點,其他機構爭仿的標本。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旗鼓大張的發展平臺卻沒能讓中國成人教育邁入文化殿堂,只能杠著“市場服務窗口”的名號,流落于社會主流文化體系之外。痛定思痛,我們似乎能達成某些共識,即中國成人教育所構建的發展新平臺,不是刻意它的層次高低,規模大小、效益多少為著眼點,而是以“正確處理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的關系、教育人民和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關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作為核心價值體系和運行機制實施原則。
引往證今,有人或問,“推進服務的現代化”作為中國成人教育的發展新平臺,其究竟新在哪里?以一言蔽之,新就新在它的文德閎闊、文情深沉。首先,服務理念的現代化所張揚的,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貼近社會、貼近市場,貼近人民群眾的服務宗旨,堅持真誠、高效、快速、周到的服務方針,堅持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為社會文化發展創造價值的服務目的,給予我們的是大澄澈與大氣勢。其二,服務形式的現代化所涵蓋的,現代遠程教育服務、現代學歷教育服務、現代移動式教育服務、現代傳媒教育服務,現代社會培訓教育,等等燦若繁星,給予我們的是大對接與大視野。其三,服務特色的現代化所展示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全、人全我變的時代個性,給予我們的是大從容與大變革。
唯有如此,中國成人教育才可文旨重宣,文輝重光。
[1]胡錦濤.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新華文摘,2012(05).
[2]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11.
[3]王炳照,等.簡明中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李少林.中國文化史[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