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懋怡 周友煥 王志明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太倉215411)
家校合作: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擇業心理之完善*
周懋怡 周友煥 王志明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太倉215411)
高職院校學生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誤區。當今社會就業形勢嚴峻,擇業心理誤區的存在會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求職的成功率,更會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最終會影響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擇業心理誤區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尤其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觀念對子女擇業觀的形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擇業心理的完善,需要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共同做好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
家校合作;高職院校;學生;擇業心理
高職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使高職教育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歡迎。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2年的145萬增加到2010年的630萬,增幅達4.3倍。畢業生就業制度已經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包統配”模式轉變為“宏觀調控、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新模式。在國際金融危機、國內就業結構總體不平衡等因素影響下,面臨就業的高職學生在客觀上增加了就業難度。然而,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是關系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的大問題,因此,做好高職院校學生擇業觀教育,改善高職院校學生擇業心理,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刻不容緩的任務。
很多高職院校已經充分認識到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并在幫助學生完善擇業心理、樹立正確擇業觀方面開展了許多具體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職業規劃教育系統化、早開展;邀請企業人士與學生多接觸,傳播企業文化;定期開展就業指導講座;舉辦模擬招聘會等。通過這些努力,高職院校學生的擇業心理有所改善,但不可否認,依然存在以下誤區。
消極型:一味等待 盡管很多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年就系統設置了職業規劃教育課,告訴學生“早規劃、早成才”的道理,但事實上很多學生對于職業規劃依舊很茫然,認為就業和擇業在入校時就考慮未免過早了些,應該是到三年級才思考的問題。于是很多學生對“找工作”的關注都放在了臨近畢業之時。等到招聘會一個接一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準備不足。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有所不同,走的是校企合作之路,很多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了很好的協作關系,每年都會陸續走進學校,舉行校園專場招聘會。畢業前夕,一個學生一天趕幾場招聘會是常有的事。因此,有不少學生選擇了被動就業,一味地等待學校推薦,等待企業上門招聘,尤其是用人需求量大的專業,學生更是從不擔心自己的飯碗問題,認為學校和教師總會給自己推薦工作。也有不少學生有家族企業或比較好的家庭背景,認為自己的父母總會為自己找門路,不用擔心“畢業=失業”的問題,等拿到畢業證書后自然會有工作。
理想型:脫離現實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一部分學生對于這樣的形勢依然認識不清,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在擇業時,他們會將大中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企事業單位作為自己的首選,小型的民營企業進不了他們的視野,認為在小公司里不會有前途。他們過于追求安逸、穩定的工作環境,不愿意從基層做起,害怕從事臟、累、工資低的一線工作,認為坐辦公室當“白領”、拿高工資才算是體面的工作。在與用人單位進行接觸時,他們首先關心公司是否提供住宿、工資待遇如何、福利是否豐厚等,很少在意公司文化是否適合自己、公司是否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平臺、公司是否對實習生或應屆生有相應的培訓計劃等。更有甚者,會因為乙公司開出的工資比甲公司高出50元或100元,就立即選擇放棄適合自己發展的甲公司,改投乙公司的懷抱。
功利型:急功盡利 高職畢業生經過三年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擁有理想和抱負,決心在走向社會后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一部分學習成績出色、工作能力強的學生,對于自己的定位不夠準確,對企業人際交往環境缺乏足夠的認知,認為自己到哪里都應該是出類拔萃、脫穎而出的。一旦到了實際工作崗位上,沒有得到領導足夠的重視和肯定,或者沒有得到自己心儀的崗位,只是從事簡單繁復的一線工作,抑或對工資的增長速度不滿意,就會耐不住寂寞,很快萌生“跳槽”的想法。“為官,思一步登天;經商,想一夜暴富”的功利心態濃重,妨礙了自己的發展,最終也可能導致失去一份起步難但有前途的工作。
盲目型:隨遇而安 有不少高職院校學生由于缺乏自我認識,不清楚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等,也從不進行市場調查,不清楚用人單位的要求。他們認為找工作就是投份簡歷,等待面試,回答用人單位提出的問題,再等待面試結果。如果失敗了,就從頭再來。這部分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職業目標,有時候把待遇放在擇業的首位,有時候又比較看重企業規模,有時候又在意行業是否有前途,有時候又關注應聘崗位是否與專業對口,但從不考慮崗位是否與自己的競爭能力、專業特長相吻合。即使找到工作了,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如果覺得合適,就繼續工作,如果感覺不合適,就另謀出路。
當今大學生擇業觀誤區的存在,是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很難說哪種因素起決定作用。對于擇業心理誤區的成因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因素:家庭環境因素、社會轉型因素、高校就業指導因素、用人單位用人標準因素及大學生個體因素。
家庭環境對高職院校學生擇業觀的形成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父母的價值觀以及家庭經濟情況直接影響子女的價值取向,從而影響子女的擇業方向。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古往今來影響了千千萬萬個家庭。高職院校學生有很多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農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啟蒙教育由自己的父母完成,從小就受到父母“靠讀書翻身”思想的熏陶,再加之生活條件艱苦,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定要走出農村,一定要努力讀書,一定要找份好工作”這樣樸素而又強烈的想法,并為之不懈奮斗。這些學生的父母一輩子過著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他們眼中,能否考上大學、能否在大城市立足、能否賺大錢是衡量子女成才與否的標準。父母將改變自己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夠在一個遠遠高于自己的生活環境中生存發展,能夠有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不難理解,這部分學生在擇業時會比較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社會地位和就業環境,如盡量在大中型城市發展,工資收入一定要比較可觀,最好能考上公務員或者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等。甚至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就以父母的意愿為重,一切聽從父母的安排。父母認為什么專業有前途,就會給子女選擇什么專業。有很多學生被問起為什么選擇某個專業時,他們的回答驚人地相似:“我也不知道這個專業以后可以從事什么工作,是爸媽說這個專業好,我就填了這個。”還有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出生于城市富裕家庭,父母有高收入的工作及較高的社會地位,優越的家庭環境使這些學生從來不用為溫飽而擔憂,能夠在父母身邊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養活自己就足夠了,對于個人發展、價值實現等不會考慮太多。
當然,其他四個方面的因素也同樣影響著高職院校學生的擇業觀。社會轉型時期,整個社會經濟價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就業指導內容單一,過分形式化和理論化,與實際情況脫節;用人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缺乏對實習生或應屆畢業生的系統培訓,個別還存在不兌現合同承諾的情況,導致人才流失;學生本身缺乏主動意識,對自己評價不夠客觀和全面,對就業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等,都會影響學生的擇業觀。
指導高職院校學生完善擇業心理、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已經成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成為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當務之急。
某些高職院校一味追求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就業協議簽約率,而忽視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高“跳槽”率,無視畢業生的就業心理誤區,不注意從心理角度關注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因此,及時發現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不足,切實加強家校合作,共同承擔就業指導工作,在目前形勢下顯得尤為關鍵。
職業規劃教育的系統化、早開展,目前看來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高職院校應該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如果還是以傳統的眼光對待職業規劃教育,認為職業規劃教育不必從新生抓起,或者只是將其作為選修課,學生可學可不學,那么由此產生的后果將不堪設想。學生對于職業規劃的認識淡薄,踏入社會發現自己對職業一無所知,在求職中處處碰壁的現象自然會屢見不鮮,也必然導致職業定位不明確,頻繁“跳槽”,從而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更會動搖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我們常說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同樣,職業規劃教育在新生入學時就應開始系統開展,通過在校期間一系列課堂內和課堂外的教學與實踐,有意識地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
職業規劃教育不僅要系統化、早開展,更應注入家校合作這一強心劑。對于家長,學校方面應該有意識地利用網絡、電話、會議等方式定期與之聯系,了解家長對子女擇業的看法,有針對性地糾正家長不夠正確的觀念;同時,要定期印發一些宣傳資料,告知家長目前的就業形勢及就業環境變化情況,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如何開展、有何措施等,使家長對就業的看法也能跟隨時代,也能與時俱進,對學校的政策也能一清二楚。只有這樣,高職院校與學生家庭才能緊密合作,就業指導工作才能做細做強,從而共同促進學生的擇業心理進一步完善,職業素質進一步提高。
[1]鐘小立,謝國創.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25):178-179.
[2]陳明瑤,卞雪梅.論通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J].科教文匯,2010,(1):163.
[3]于宏輝,魏秀艷.高職畢業生擇業心理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103-104.
[4]戚鈞科.論大學生擇業觀的特征、誤區及其成因[J].懷化學院學報,2010,(7):123-125.
[5]關晉杰.高職學生擇業心理誤區與應對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09,(14):92-93.
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078-02
江蘇省教育廳資助課題《家校結合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探索與研究》(課題編號:09SJD880013)
周懋怡(1983—),女,江蘇太倉人,碩士,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助教,機電工程系團總支書記,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