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志 何俊峻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315100)
營銷類競賽輔導與管理機制探究*
李滿志 何俊峻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315100)
目前,各學科領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各種技能競賽,吸引了眾多高校參與其中,這些賽事在擴大主辦方的影響力、提高參賽院校的知名度、鍛煉參賽學生的專業能力等發面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以營銷類競賽為例,針對競賽輔導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賽事輔導與管理對策。
營銷類競賽;賽事輔導;管理機制
(一)賽事類型與進展
為了深化教育部 “以能力和職業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要求,各學科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在校大學生的技能競賽,市場營銷領域的賽事也很多,比較有影響力的全國性綜合性大賽主要有兩項:一項是由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市場學會聯合舉辦的全國營銷大賽,該賽事是目前國內高校營銷專業大學生參與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競賽,每年舉辦一次,已舉辦三屆(第一屆名為“E都市杯”全國高職高專學生市場營銷案例大賽);另一項賽事為全國高等商科院校大學生市場營銷大賽,該賽事由中國商業聯合會和(英國)特許市場營銷協會新加坡區域總部聯合主辦,已舉辦四屆。
上述兩項賽事在高校師生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參賽院校與參賽隊伍一屆比一屆多,吸引了一批企業的關注與參與;參賽作品的質量不斷提高,賽事衍生品越辦越紅火。
(二)賽事的社會效益分析
提高了主辦方在高校與企業中的知名度 各高校的參賽報名流程基本上遵循這樣一個路徑:學校教務處或二級學院接到主辦方發出的競賽通知——由二級學院或系部組織教師與學生參加比賽——參賽隊伍聯系企業、撰寫方案并報名。在這個過程中,主辦方的名字會反復地被提及,自然就提升了其在高校職能部門、教師、學生和企業中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對于主辦方在這些群體中開展其他活動會帶來很大的便利。
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 對于尚未走入社會的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從選擇企業到與企業相關部門或負責人的溝通,從開展調查到方案的撰寫與修改,從PPT的精心設計到演練,從專業知識的準備到賽場筆試,從旅途的辛苦勞頓到答辯現場的侃侃而談,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新奇。為了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每一次學生都竭盡全力,努力把自己團隊的風采展示給評委和兄弟院校的師生。
為高校教師開辟了交流的新渠道 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科研水平,高校教師間的交流從未間斷。大賽組委會也為教師的校際交流提供了條件,以全國營銷大賽為例,除了在決賽期間組織教研活動之外,還專門建立了教師QQ群,基本實行實名制,每天群里都比較熱鬧,不少教師在群里交流指導學生的心得、案例進展、教材編寫、課程標準制定等內容。
為企業和高校提供了宣傳機會 為了得到企業和高校的支持,很多賽事都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參賽企業與參賽院校。還是以全國營銷大賽為例,在對企業的宣傳方面,除了給予提供贊助的企業賽場宣傳的特權外,在賽事網站主頁上列出所有參賽企業名單并提供鏈接;在對高校的宣傳方面,則是在賽場周邊插上由各參賽隊伍自帶的校旗,提供大型簽名板,在賽事網站主頁上列出所有參賽院校名單,當然,參賽隊伍和參賽作品本身就是學校和企業最好的宣傳載體。
(一)準備時間不足
雖然賽事主辦單位一般會提前半年左右下發賽事通知,但還是會有不少學校無法及時提交作品,或者在提交作品前才倉促準備,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參賽作品的質量。究其原因,有賽事通知傳遞過程中的某個環節耽擱時間過長,接到賽事通知后指導教師或學生忙于其他事務沒有及時準備等。
(二)合作企業難找
參賽作品能否及時完成以及完成的質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合作企業的影響。參賽隊伍在接到賽事通知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尋找合作企業。在實際操作中,考慮的第一步往往是在理論上圈定可能會感興趣的企業,然后再與企業聯系。由于種種原因,部分備選企業不愿意參與到賽事中,即使愿意參與,也不肯提供更詳細的資料。
(三)指導教師工作量大
從近兩年高職高專參賽學生所處的年級來看,多數參賽選手來自一年級和二年級,不少學生對市場營銷領域的專業知識尚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對當地企業的營銷實踐也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在參賽作品的形成過程中需要指導教師付出大量的勞動。從選擇企業、聯系企業到撰寫方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教師進行精心指導,甚至有的參賽作品基本上是教師自己完成的,學生只是在熟悉作品的基礎上準備答辯而已。另外,有的比賽在決賽階段設有理論知識考試環節,為了讓本校學生有更好的綜合成績,指導教師還必須輔導學生進行理論考試方面的準備。
除此之外,隨著各項賽事日趨成熟和規范,組委會為便于賽事管理和擴大賽事影響力,往往會對參賽隊伍提出很多手續方面的要求,如在指定的網站提交參賽學生的報名表、證件和照片的電子信息、合作企業報名表,傳真合作企業的營業執照,郵寄紙質的參賽作品等。所有這些工作都需要指導教師及時告知并指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四)參賽費用較高導致參賽人員壓力過大
在參賽費用支出意愿方面,各高校差別比較大。部分高校對本校師生參加校外賽事比較支持,在教學業務費用中設有專項經費,但具體費用額度因學校財力狀況和學校對某項賽事的重視程度而異。目前,營銷類賽事基本上收取的是“人頭費”,相對于其他賽事按照參賽隊伍支數進行收費的標準,營銷類賽事在市場化方面具有專業特色,高昂的參賽費用讓部分高校望而卻步。對于參賽隊伍而言,在參賽費和差旅費兩座大山的高壓下,唯有獲得名次才能得到安慰,這無疑增加了參賽隊伍的精神壓力。
(一)專門開設課程進行賽事輔導
建議在相關專業(如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專門應對賽事的專業選修課,課程開設的時間視賽事的進程靈活調整,一般提前三個月左右開設,也可以提前一個學期開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賽事要求對接,課程教師主要負責與賽事有關的基礎知識、流程方面的輔導,各組學生可以根據師資狀況另選指導教師。教學活動組織采取分組教學的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由組隊,課程結束后,每組提交一份符合要求的參賽作品。
課程開設后,參賽作品將會根據教學計劃的進程有序準備,從而避免出現手忙腳亂的狀況;指導教師可以在眾多的課程小組中選擇符合要求的參賽隊伍并提前進行訓練,從而保障參賽隊伍的綜合素質;指導教師的輔導工作也可以通過課時津貼得到補助。
(二)在校內設立相應賽事,選拔優秀的參賽隊伍
考慮到一般的賽事對各校的參賽隊伍都有數量限制 (一般每校不超過四支隊伍),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營銷賽事中并從中得到鍛煉,建議在校內設立相應的比賽。目前,各高校都有類似于技能大比拼、技能節、技能比武等活動,如果時間銜接方面沒有大的問題,最好將賽事融入本校相關活動中。
在具體人員的選擇上,目前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標準選擇優秀的學生組成參賽隊伍,另一種是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點和人際關系自由組隊。如果人員的選擇是在校內比賽的基礎上進行的,則后者更具優勢。因為一個團隊從組隊開始,到一起努力完成本組作品,良好的個人能力和團隊氛圍有利于獲得比較好的成績。另外,自由組合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也更符合通過團隊合作促進成員間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初衷。
(三)加強與行業協會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合作,為參賽隊伍提供優質合作企業
縱觀歷屆營銷類賽事獲得一等獎的作品,可以發現,這些參賽隊伍的合作企業都給予了高度的配合。企業之所以愿意支持參賽隊伍,除了對大賽有充分的了解并認為可以宣傳企業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源于某種關系:或者是學校的校外實訓基地,或者是教師兼職的公司,或者是本校學生的創業項目,或者是學生兼職的公司等。
為了讓參賽隊伍在合作企業方面有更多的選擇,除了充分利用教師和學生的個人人脈關系外,應從組織上予以保障。一方面,院系應加強與當地行業協會的合作,充分利用行業協會里企業會員資源;另一方面,學校應充分利用本校現有的一批校外實訓基地,讓其除了與某一具體專業開展深度合作外,還可以與其他專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為各類賽事儲備資源。
(四)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負責賽事的日常管理
目前,營銷類賽事門類繁多,各賽事的時間、要求各不相同,不少賽事參賽流程復雜。各院校應成立專門的小組,負責對各項賽事進行統籌安排和日常管理,條件成熟的院校可以實施賽事項目化管理。
由于部分賽事組委會規定每校參賽隊伍不多于四支,當校內選拔出現多組優秀隊伍時,工作小組可以對作品進行合理分類,使不同類的小組分別參加不同的賽事,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部分院校的指導教師在帶隊參賽過程中提供“一條龍”服務,從申請參賽、報名、匯款(報名費和決賽參賽費分兩次辦理)、遞送相關材料、指導學生、帶隊參賽到財務報賬,全程親力親為,耗時耗力,影響教師的參賽熱情。如果由院系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協調與管理若干專業的校外賽事活動,既可以使指導教師從日常賽事管理中解脫出來,又可以加強對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的管理,最終提高本校參賽作品的比賽成績。
(五)學校建立獎勵機制,在獎金、工作量等方面給予支持
為激發教師參賽的熱情,學校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對指導教師的辛勤付出予以認定,并進行適當的物質補助和獎勵。如給與參與指導的教師一定的工作量認定,給與帶隊參賽獲獎的教師一定的物質獎勵,年度評獎評優時給與獲獎教師一定的傾斜等。目前,部分院校已經出臺了學科技能競賽管理辦法,執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對于相關獎項的級別認定存在爭論,部分院校教師年度考核中出現了優秀級別中賽事指導教師占多數的情況。因此,具體實施細則的制定,既要考慮指導教師的辛勤付出,也應避免形成一邊倒的局面。
(六)加強教師自身實踐能力和素質培養
近年來,隨著各賽事的逐步規范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各院校及相關教師對參賽越來越重視,各參賽隊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比賽在賽學生的同時也在比教師。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企業一線經驗和實踐水平。目前,部分學校推行的鼓勵教師下企業活動值得推廣。當然,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盡心盡責,努力提高學生和參賽作品的水平。
(七)結合相關賽事,統籌安排
目前,各專業、各學科的技能競賽非常普遍,部分競賽在內容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或具有一定的上下游關系,如創業大賽、營銷大賽、市場調研大賽、電子商務類策劃大賽等。因此,在參賽作品較多且質量較好的情況下,可以統籌安排,分類參賽,以提高本校作品的得獎率。
[1]陳善曉,黃黎,武傳宇.項目化運作的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0,(3):23.
[2]魯保富.構建系統、高效的學科競賽管理機制 促進高校學風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5,(8):37-38.
[3]李蘇北.以學科競賽為載體 推動課程建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大學數學,2009,(5):9-10.
[4]蔣柏焰.淺議高校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的構建[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74.
[5]黎建輝,劉超良.高校學科競賽的管理與運行機制探討[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15):120-121.
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131-02
*本文系寧波市經管經貿人才培養基地項目 《基于項目的科技創新創業與學科競賽指導模式研究——以高職經管類專業為例》(課題編號:Jd080916)的部分成果
李滿志(1973—),女,湖南瀏陽人,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營銷管理。
何俊峻(1972—),女,浙江寧波人,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本文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