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 趙州魁 安國義
■天津工業大學 張立潔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改革創新中推進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是重大的時代課題。
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的當前,隨著高等教育向普及階段的邁進以及適齡人口的減少,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據教育部發布的信息,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數為933萬人,比2010年減少24萬人。據統計,自2008以來,全國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逐年降低,2008年為1050萬、2009年為1020萬、2010年為 957萬、2011年為 933萬。與此同時,高考錄取率不斷上升,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計劃招生675萬人,錄取比例比上一年度增加近4個百分點,達到72.3%。北京、上海、天津等教育發達地區的錄取比例均超過80%,甚至達到90%以上。
正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袁本濤教授曾經指出的,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教育生源減少,首先波及的是民辦高校和高職院校。由于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一方面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還不強,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投入不足、競爭能力不強、結構質量不盡合理,影響必然首當其沖。
以生源大省為例,山東省2008年參加高考的人數為80萬,而2011年已下降到58萬,4年間銳減22萬人,生源減少給高職院校招生帶來巨大的沖擊。2011年山東全省29萬的高職招生計劃,實際錄取人數只有24.8萬人,即使分數降到180分,仍有4萬余計劃沒有完成。
就天津而言,普通高考報名人數自2008年的8.8萬人,以2009年13.5%、2010年7.2%、2011年8.9%的幅度逐年減少,而錄取比例逐年提高。從普通高考和春季高考的高職招生情況看,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出現考生數與高職計劃數“倒掛”的情況。
以上情況的分析表明,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生源短缺挑戰。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構建適應新形勢的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模式。
研究改進具有天津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模式,有必要對天津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模式的發展脈絡進行簡要疏理和分析。
多年來,通過普通高考選拔學生,始終是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的主要模式和渠道。除此之外,為大力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天津市也在不斷地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模式。1999年以前,實行高職院校“三校生”對口招生,選拔優秀的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為中職畢業生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途徑。1999年,以新一輪高考改革為契機,試點舉辦春季高考,開始按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招收中職畢業生,初步形成“春季、秋季”兩次高考的模式。2000年,天津職業大學等5所院校開始試點從應屆初中畢業生中選拔新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初步實現了中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貫通。同年,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施高職升本科統一招生,對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2001年,春季高考專業考試由市級統測調整為各高職招生院校自主組織,高職院校的招生自主權得到更大體現。2003年,首次在重點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實施“3+2”對接模式的招生試點改革。2006年,允許應屆高中生參加春季高考,初步探索普通本科與高職分層考試、多次錄取的入學選拔制度。2009年,以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背景下的新一輪高考制度綜合改革為契機,在部分高職院校試點實施高職自主招生改革,從政策機制層面為高職院校由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多渠道有機銜接。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滲透方面,由于高職自主招生規模較小,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主要依賴于普通高考的選拔依據和選拔標準,因此不能做到較好的融合。
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學習發展通道,僅有目前規模很小的高職升本科招生,不能滿足學生進一步學習發展的需要,不能有效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普通高考是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的主要方式,由于招生主體和招生對象的重合,有必要對普通高考和高職自主招生兩種招生模式進行實證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獨特的、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教學規律,為了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培育目標,在招生時應選拔適合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這是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模式改革需達到的目的之一。在這方面,普通高考和高職自主招生選拔出的學生是否存在差異,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需要進行實證研究。
為探尋兩種不同招生模式選拔的學生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對天津2010年入學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是通過普通高考和高職自主招生兩種不同模式錄取的學生。為確保調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問卷對調查的范圍、隨機程度進行了嚴格限定,并通過克朗巴哈系數分析得出,該問卷編制的內在信度比較理想。通過主成分法對問卷的25個主觀性問題進行因素分析,得出6個因子,分別為對學校和專業的滿意度、對專業的了解度、學習自覺性、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專業的社會需求、個體適應性。6個因子共解釋了所有變量變異信息總量的79.32%,達到較好水平。
通過將6個因子變量的平均值進行比較,普通高考選拔的學生除在學習自覺性方面高于高職自主招生選拔的學生外,其余因子均低于高職自主招生。經過樣本獨立性檢驗,在學校和專業的滿意度、對專業的了解度、學習自覺性、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個體適應性方面差異顯著,在專業的社會需求方面差異不顯著。
通過以上的問卷調查和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高職自主招生更能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問卷調查顯示,高職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對學校和專業的滿意度、對專業的了解、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方面均高于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且差異十分顯著。因此較之普通高考,高職自主招生能夠對考生是否適合某類教育以及適合的程度進行鑒別,既契合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又能滿足考生的報考意愿。
2.高職自主招生更能迎合學生的興趣潛質。問卷中“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動手能力強的特點符合我的興趣特長”一項,高職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的平均值大于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且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這說明,高職自主招生確實能夠選拔出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學生,而這部分學生具備成為技能型人才的潛質,適合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
3.高職自主招生更能增強高職院校的辦學活力。高職自主招生中,招生院校可以自主規定考生的報考資格、自主組織專業考試、自主確定錄取標準、自主實施招生錄取。在推動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合理歸位的同時,加大了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溝通,增強了高職院校的辦學活力。
4.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學習自覺性高。6個調查因子中,只有學習的自覺性方面,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高于高職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因子對應的問題是“我總是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和“我上課認真聽講”。究其原因,有高職自主招生選拔的學生文化基礎偏低的原因,也有高職院校教學方式方法的原因。
基于以上的調研分析和實證研究,按照統籌兼顧、量力而為、持續推進的原則,努力構建和完善具有天津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模式。
1.擴大高職畢業生上行學習通道,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基于“職業教育是一個類型,而不是一個層次”的認識,教育部有意繼續推進“普職滲透”,鼓勵高等職業教育向前延伸和畢業生繼續學習。因此,可在部分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試點聯合培養應用型研究生;同時,研究制訂本市獨立學院試點進行高職升本科招生的辦法,試點建立培養應用型本科,擴大高職升本科的規模。以上兩項措施的推動實施,可擴大學有余力的高職畢業生的學習發展通道,有效增強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2.推進高職自主招生,提高選拔效率和質量。
經過問卷調查和實證研究,在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方面,高職自主招生比普通高考更具有效率優勢。因此,可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實現本市高職院校全部實行自主招生,以利用制度優勢,確保本市高職院校的優先、有效率的選拔,確保招生錄取質量,同時使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模式更加有利于其培養目標的實現。
3.構建高職招生新模式,強化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溝通。
無論是普通高考、春季高考,還是高職自主招生,均是先選拔后補缺的招生模式。即,先通過統一考試將學生選入學校,然后按照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補齊新生綜合能力或專業素養的不足。這種方式的問題是,不能保證選拔的效率,影響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也給高職院校實施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基于此,在將來一段時期,可逐漸將春季高考和高職自主招生合并,建立“綜合能力+專業素質+文化基礎”的高等職業教育選拔模式,綜合能力和專業素質由高職院校自主組織測試,文化基礎由全市統一測試。以入學考試引導中職學生先補習文化基礎,普通高中學生先補習專業技能或工作實踐,使中職學生具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普通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經驗,使高職院校選拔更合培養目標和要求的學生,也會方便高職院校實施教學。當然,這種模式的實施需要一些必要的條件。如,實現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有效溝通,就必須對各類課程進行比較,了解彼此之間的異同,然后以此為依據,設計兩者之間的銜接課程,構建知識與技能的轉換中心,使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溝通規范化、雙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