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利
幾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學案”在越來越多的學校被廣泛運用,以“學案”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之一。無論是日常的進校聽課,還是在各級各類的課堂教學競比活動中幾乎都能看到“學案”的身影。在不斷地深入了解中發(fā)現一部分教師因為對“學案”的認識不到位而產生誤解,對“學案”的使用不科學而走入誤區(qū),在此提出,也提醒廣大教師勿入“學案導學”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以“案”代“本”。
在這里“案”是指學案,“本”是指教科書,以學案代替教科書的現象在一些課堂上還存在著。學案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角,教科書成了配角,課堂上的合作、交流、思考、探究只圍繞學案展開,脫離了課本。學案使用的本質是通過學案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教科書中的內容。專家們編制的教科書一方面是提供教師教的材料,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學的材料,具有普適性、嚴謹性,它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當然也不能大面積將教科書上的內容照抄照搬到學案上,致使學案的使用毫無意義可言。所以教師在編寫導學案的時候,首先要參透教科書,明確教科書編者的意圖,以問題引領的方式,引導學生回到教科書文本中去思考、探討,教科書永遠是學生學習不可脫離的資源。其次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將教科書中的知識進行梳理、歸納、提升。通過問題的設置、材料的補充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科書,加強學習效果,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誤區(qū)二:“學案”成為“試卷”的代名詞。
學案在我們的中、高考科目中使用頻率最高,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信奉練習能實現效益最大化,很多教師在學案導學過程中錯誤地將“以學為主”變成了“以練為主”。很多學案開篇就是上節(jié)課的復習題目,之后是預習題,接下來是練習鞏固題,最后還有達標檢測題,說是一張試卷一點也不為過。教師課上的著眼點也只是停留在本節(jié)課的知識上,而不是探討學習方法是否高效。學案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果用一張張所謂“學案”的“試卷”進行教學,我想這個目標很難達到,所以作為教師對學案的設計應該有清楚的認識。
由于學科、學段、教師素質、學生素質等因素的不同,學案的設計也需要分學科、分學段、分層次統(tǒng)籌設計。不同學段的學生心理特點不同,目標要求不同,設計學案的思路自然也要不同。不同學科的特點不同,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不同,學案的設計也要不同。學案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教與學的目的更清晰,路徑更具體,效果更好。所以,首先從備課的形式上來講要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強化集體備課,強力推行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中教師共同研究教學內容和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通過備課組教師齊心合力編寫出的學案才能更適合學生,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上課前再根據自己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備課,加以調整,上課時還要靈活把握和操作。其次從指導思想上來說要實現從“試題化”向“問題化”的轉變。要以問題為主線,細化知識目標,將知識點所蘊含的主要思想方法融入設計的問題中,使知識問題化,力圖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及啟發(fā)下,進行系統(tǒng)的、連續(xù)的、有層次的思維活動,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最后從學法指導上要實現“學什么”到“怎么學”的轉變。在課堂中發(fā)現很多看似是學法指導的設計其實就是學習要求,要區(qū)別于學習要求與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學習時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徑??茖W的學習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還可以帶來學習的高效率,所以在學案上我們要體現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如何預習,如何進行新知的學習,如何進行課后的復習等都是學案設計中教師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只有讓學生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才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誤區(qū)三:“按部就班”替代課堂的“精彩生成”。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能力和養(yǎng)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很多教師在利用學案進行導學的課堂教學中報流水賬,被學案牽著鼻子走,尤其是很多學校很多學科都有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模式,每天每節(jié)課都是按照環(huán)節(jié)按部就班地呈現給學生,長此以往學生的情感與潛能會受到挫傷和壓抑,將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習能力也不會有所提升。
課堂上教學內容的精彩呈現應該是學案導學的核心。使用學案,應該不拘泥于學案,我們的課堂不是僵化的,而是靈動的、活潑的,也是有效的?!皩W”顧名思義就是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學法的指導,將知識“導”向學的目標和過程,學案只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載體而已,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學習的通道和路徑。學案導學的思想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所以導學實施的過程就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即要求教師在所授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不變的前提下,把自己全部包攬的講,變成引導學生自己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獲取者。利用學案進行課堂導學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之間的關系。當然也決不是把所有的問題都交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自主構建、自主發(fā)現,使課堂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內容。利用學案進行課堂導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做個有心人,要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盡可能設計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情景,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舞臺。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小組的編排、學案的設計上,教師參與各個小組的學習、調動各小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提問讓所有學生動起來,體現學生交流時智慧火花的碰撞、真?zhèn)蔚呐袛唷⒄n堂教學流程的掌控等。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彰顯而不“奪主”,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突出而富有實效,課堂上才會出現更多精彩的瞬間。
其實,學案是課改初級階段的產物,它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以教師“教”為主的一種狀態(tài),實現了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的過渡。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對于學案的設計與使用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模仿,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種理念和一種做法。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編制學案,也不是所有的學科都適合使用學案。紙質的學案也許只是一個過渡,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也許有更節(jié)約、更適合的多媒體學案。當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當“會學”成為常態(tài),學案就可以退出課改的歷史舞臺。
我推薦的書
●《窗邊的小豆豆》,黑柳徹子著,趙玉皎譯,南海出版公司
●《有效教學》,崔允漷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的十字路口》,張文質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所思》,李鎮(zhèn)西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